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在研讨会上发言。
近日,一部名为《我的1997》的电视剧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时段,稳坐收视率前三甲。
这部由四川省委宣传部指导,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出品的电视剧是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献礼大剧。自6月22日播出以来,已播放了30集,截至7月10日,《我的1997》平均收视率均突破1%,稳坐收视率前三甲。此外,该剧还在央视网、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等网络平台播出,截至7月14日,全网播放量突破两亿次。
据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柯继铭介绍,这部电视剧的观众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网络平台上64.45%的观众年龄在18岁至29岁之间,90后、95后成为该剧的观看主力。
《我的1997》这部“主旋律”电视剧为何能够收获这样的收视成绩?其创作背后又经历了哪些故事?7月20日下午,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视剧《我的1997》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出品方、主创方的代表和多位文艺界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这一部“现象级”的“主旋律”电视剧。
文艺专家点评
“从来没有一部片子能够这样讲述香港回归的历史”
“视剧的时代背景从1976年跨越到1997年,这20多年的进程非常形象地展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认为,这部电视剧的历史视角是以往任何一部同题材的剧所无法媲美的,它直接有力地诠释了一国两制是如何解决了香港问题这样一个巨大的历史难题。李准认为这部电视剧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巧妙地运用虚构人物来反映香港回归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文艺作品包含三种叙事:宏大叙事、个人叙事、家族叙事,这部剧通过家族叙事,比较巧妙、真实地展示了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的历程。”
李准评价说,这个构思非常巧妙,因为没有个人体验叙事,情感片子不会生动,但是光有个人体验叙事,就体现不出整个香港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感。“所以看出整个导演、编剧都动了脑筋,实际上这也是一部香港的形象的社会史,把二十年中香港社会各个阶层包括一些底层的形象展示出来,这是这个片子的一大成功,从来没有一部片子能够这样形象展示香港回归二十年的历史。”
“《我的1997》是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在美学意义的一次突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传媒司司长袁同楠认为,当前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一直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一种是选取历史中的大事件,往往展示宏大的历史叙事,容易脱离平凡的生活,缺少生活和情感的真实性,不容易反映一些普通的人物的命运;另外一种作品是聚焦反映生活中的小人物,但是容易离开时代的大背景,去展示杯水的风波,这样就缺少时代的底气和生活的内涵。
袁同楠认为,《我的1997》是一次有益的探索,电视剧通过个人的命运来展示时代的变迁,又通过时代的命运展示个人的性格、心理、奋斗和他的追求,体现了二者辩证、互动的过程。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闫成胜认为,《我的1997》充分发挥了电视剧对于融通民族感情的重要作用,“通过观看本剧,大部分观众可以对香港的前世今生和社会生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香港观众也能对国家的改革发展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他指出,剧中的亲情、友情、爱情的情感交流在北京、香港、深圳反复上演,这样的剧情设计拉近了民众的距离,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
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伟国看来,电视剧《我的1997》一大成功之处在于其真实表现了人物的情感世界。“所有的文学艺术作品都离不开描写人、表现人,写人与社会的关系。电视剧艺术是表现人的艺术,要表现好人的情感世界,他的创作者一刻也不能离开对人的情感的关怀。”
王伟国认为,《我的1997》从四个方面表现了人的情感世界,包括广大香港人民爱国、爱港之情,高建国、岳芳英之间的母子之情,李欣欣与高建国之间的爱情,以及通过以海叔为代表的香港人对内地人无微不至的关爱所表现出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此外,王伟国还对电视剧中新闻记录影像资料和虚构影像相结合的处理方法表示了赞赏。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王黑特对于《我的1997》中成功营造的怀旧式审美情感印象深刻。他指出,电视剧除了运用军大衣、喇叭裤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典型符号外,还与中国的经典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样,反复运用乡村曲作为审美怀旧手段。
“故事最为动人之处莫过于25、26集,对于失散多年的亲人团聚的场面可谓催人泪下”,王黑特分析说,这些情节的设置显然想说明香港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被迫割裂出去之后,回归的历史必然性和伦理的不可抗拒性。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中心主任尹鸿分析说,整部作品从高家、李家、安家这几个家庭的命运转变来表现内地跟香港之间关系的变化。“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电视剧把这个过程的宏大叙事讲得非常清楚,它同时考虑到了香港社会各阶层的典型性,因此它把戏剧冲突跟一个社会意义的表达之间结合在一起了,”尹鸿认为这是整部作品中最难的一点。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评论员李跃森同样被这部电视剧独特的视角所吸引,他对剧中主人公高建国这个艺术形象进行了点评,“高建国从一个懵懵懂懂的青年到一个有担当的男人,人物命运的落差非常大。”李跃森指出,贯穿始终的是这个人物身上的血性,也是他最突出的性格特征。“这样就让这个人物具有很高的辨识度,所以我觉得高建国这个形象塑造是非常成功的。”
导演谈创作
“命题作文”时间紧张 重现历史让主创倍感自豪
《我的1997》导演王伟民把这部献礼剧称作“命题作文”,但这部“命题作文”的完成实际上并不简单。从去年8月份开始筹备到今年6月播出,留给王伟民的创作时间非常紧张。
令人欣慰的是,有过多部历史正剧创作经验的王伟民和众多主创只用了不到6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样一部难度非常大、同时也很有挑战的作品。
在王导看来,这部剧的主创人员一个主要特点是年轻,“他们中有些人曾经经历过当年香港回归的过程,有些年轻人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过程。”王伟民回忆说,在整部电视剧制作的过程中,所有的主创人员都经过了一个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了解当年历史的过程。
“因为香港回归这件事情是举世瞩目的,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件盛事。所以大家是抱着一种极大的自豪感,一种对国家进步腾飞的赞美、热情,去投入到工作之中。”王伟民表示,这样的创作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电视剧的拍摄,更是一个情感的历程,让所有的主创能够投入到对于国家腾飞、对于家国情怀的抒发的过程。
网友热评
年代感强,记录了一代人的记忆和青春
作为一部献礼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主旋律”电视剧,《我的1997》在普通观众中也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在专业影视评论网站豆瓣网上,有关该剧的评论多达500余条。
不少网友评价该剧“节奏感强”“剧情吸引人”,网友“大萌妹买买买”表示,这部剧“年代感很强,也比较真实。节奏感很快,不拖沓。”
也有一些网友从这部历史大戏中看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网友“Ann_ann”回忆说:“记得那一年学校放了半天假,老师要求回家看电视直播,转眼间20年了。”网友“阳光美丽ff”说:“可能我的年龄在那儿,挺喜欢这个电视剧的。经历过香港回归的那份激情,真的是很难忘的。”网友“苗苗”更是直截了当地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看过该剧之后的感受:“一段历史,一代人的记忆和青春。”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代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