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先后顺序看,汉文大藏经的版本可以分为手抄藏经、木刻藏经和排印本藏经三类。汉文佛教大藏经的流传,在唐以前仅为手写本,宋初才开始雕版印刷大藏经,至清末又有铅字排版大藏经和影印本大藏经,此外还有北京房山云居寺的石刻大藏经。数目统计如下:
本文主要详细介绍我国和日本、朝鲜历代雕版藏经和近代以来排印本藏经的版本源流、存留、影印情况。
一、手抄藏经
如今唐以前的写本大藏经只存零散卷帙,具有代表性的有:
1.隋大业六年(610)扶风郡雍县三家乡民张法僧等手抄之《一切经》为最早。
2.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六朝隋唐写经残篇零卷,其格式规范、字体端庄,堪称世之瑰宝。
二、木刻藏经
始于北宋初年《开宝藏》,一直延续到清代初年。
考刻版大藏经的版式、装帧、编目及参照底本,日中学者竺沙雅章教授和方广锠教授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均提出刻本大藏经分三个系统:1、蜀版《开宝藏》系统,《金藏》、《高丽藏》属此系统;2.《契丹藏》系统,《房山石经》属此系统;3.闽版《崇宁藏》系统,宋《毗卢藏》、《圆觉藏》、《碛砂藏》、元《普宁藏》、明《初刻南藏》属此系统。依系统介绍如下。
(一) 开宝藏系统
1. 蜀版《开宝藏》
刻于宋太祖开宝年间,故名。因在益州(今成都)刻成,也称“蜀版”。这是中国第一部刻本大藏经,也是我国第一部官刻版大藏经。宋太祖开宝四年至五年间(971-972年),,敕张从信往益州(今成都)雕造大藏经,刊板13万余块,至太平兴国八年(983)经板运抵汴京,置于太平兴国寺印经院内印刷流通。在此后的百余年间,又增入了唐《开元录》以后续入藏典籍及宋新译撰典籍。
全藏收经达到1565部6962卷682秩。(一说共480函,5084卷)按“千字文”编次,自“千”字至“英”。其版式为每版23行,每行14字。卷轴式装帧。
此藏曾传入日本,也曾五次传入高丽,还被赠与辽王朝和西夏王朝,其影响远及海内外。成为我国后来一切官私刻藏以及高丽(朝鲜)、日本刻藏的共同准据。
近代以来陆续在国内外发现少量《开宝藏》印本,共13卷,多数为残卷。藏于山西省博物馆、法源寺佛教图书文物馆、上海图书馆、山西省高平县文博馆、国家图书馆、广西省博物馆、日本京都大德寺、日本京都南禅寺、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等地。
影印情况:
(1)1934年,北京三时学会在《金藏》中选择了其他宋版藏经所阙的珍本,如《传灯玉英集》、《景祐天竺字源》、《大中祥符法宝录》、《天圣释教总录》、《景祐新修法宝录》等共计四十九种,题为《宋藏遗珍》,共三集十二函一百二十册。
(2)国家图书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本《宋藏遗珍》。
(3)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影印出版《开宝遗珍》。
(4)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中国汉文大藏经补编》中有《宋藏遗珍》。
(5)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宋藏遗珍》。
(6)北京中国书店版《宋藏遗珍》。
2.《金藏》(《赵城金藏》)
1933年在山西赵城县广胜寺发现此藏,为海内外之孤本。《金藏》是《开宝藏》的覆刻本,故其版式、装帧、排经顺序均同《开宝藏》。潞州崔法珍断臂募缘,历时三十余年,自金熙宗天眷二年至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39-1173)刊成。此后朝廷出资起运经板至京城,置于弘法寺内印造流通。
全藏经板168,113块,总6980卷。卷首有题名赵城县广胜寺的扉画一幅。
现国家图书馆保存4800余卷。
影印情况:
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的《中华大藏经(正编)》大部分以金藏为底本影印校勘。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中国汉文大藏经补编》中有此藏。
3.朝鲜《高丽藏》
先后翻刻过三次,有初雕本、续雕本和再雕本三种,前两种己亡佚。再雕本刊造于高丽高宗二十三至三十八年(1236-1251),是《开宝藏》的覆刻藏,前510秩的排经顺序同《开宝藏》,510秩以后据辽《契丹藏》和《续贞元录》进行编排。
全藏639函,1524部,6558卷,史料价值颇高。全藏经板86,525块,双面刻字,收经总1524部6558卷639秩。经板现存庆尚北道的伽耶山海印寺。
影印情况:
(1)1982年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高丽大藏经》。
(2)2004年北京线装书局出版《域外汉藉珍本文库》版《高丽大藏经》。
(3)2012年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域外汉籍珍本文库》影印出版全81册《高丽大藏经初刻本辑刊》。
(二) 《契丹藏》系统
4.《契丹藏》(《辽本大藏》)
又称《辽本大藏》,始刻于辽兴宗景福元年,故名。比《开宝藏》多97函。有两种版本:
(1) 大字本
1974年在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迎塔发现11卷经本和1卷仿刻本,卷轴装,其版式为每版27-28行,每行17字左右,有扉画,称大字本。
大字本雕造于辽圣宗时代,至统和五年(987)前后,己有初成本505秩。前480秩与《开元录·入藏录》分秩相同,后25秩同《续一切经音义》。此后辽兴宗重熙年间曾对初成本复加校正、增补,至辽道宗咸雍四年(1068)完成了579秩的全藏,收经约1414部6054卷。
(2)小字本
1987年在河北丰润县城的天宫寺塔发现了3种经,蝴蝶装,每半页12行,每行30字,称小字本。小字本是大字本的覆刻。约始于辽重熙初年,完成于辽道宗咸雍八年(1032-1072 )。
此藏大字、小字本都曾传入高丽。
影印情况: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中国汉文大藏经补编》中有此藏。
5.《房山石经》
北京房山云居寺现藏石刻经板14,620石,残经420石,各种碑铭82石,故名。为僧人静碗创刻,自隋场帝大业年间至明末绵历千年不断刻造而成。隋唐刻经多为大碑,藏于石经山上八个石洞内,辽金刻经多为小碑,藏于寺内西南隅之地穴内,明刻经藏于山上新开一石洞内。辽金刻石经有千字文秩号,与《契丹藏》秩号相同,小碑的版式及内容,一部分同于《契丹藏》,一部分当与唐智升护送至石经山的《开元录》写本相同。
影印情况:
(1)1956年曾拓印了七套拓片。
(2)1993年影印出版了精装本辽金明代刻经,2000年华夏出版社又出版了隋唐刻经《房山石经》,中国佛教协会编辑,共30册(含目录、索引1册)。
(三) 闽版《崇宁藏》系统
6. 闽版《崇宁藏》(《福州藏》)
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因获赐“崇宁万寿大藏”而得名。由福州东禅等觉院住持慧空大师冲真等发起,故又称“闽版”、《福州藏》。我国第一部私刻版大藏经。于北宋元丰三年以前至政和二年(1080-1112),历时三十余年刊成,南宋时有续刻。
全藏595秩,收经1451部6358卷。前480秩据《开元录略出》编目,最后13秩无千字文秩号。每版录经文36行(每册或有一版为30行),每行17字,折为6页,四周单线边框。首次采用折装式装帧,开后来诸藏先例。
此藏国内所存不足百卷,收藏在国家图书馆及北京大学、上海、天津、辽宁、吉林大学、陕西、山东师大、南京、湖南图书馆;山西、山东博物馆;还有太原崇善寺和福建泉州开元寺。美国有二十几卷,唯日本京都东寺所藏一部近于完整。
影印情况: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中国汉文大藏经补编》中有此藏。
7.《毗卢藏》(开元寺版大藏经)
卷端往往有“福州管内众缘寄开元禅寺雕造毗卢大藏经印板一副五百余函”之题记,故名“毗卢版大藏经”。由福州开元寺住持本明和雕经都会蔡俊臣等人发起,又称“开元寺版大藏经”。全藏收经规模、版式、装帧、秩末附音释均同《崇宁藏》。自北宋政和二年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12-1151),历时四十年刊成,此后有续刻。
此藏国内仅存四百余卷,美国存本不足十卷,唯日本宫内省图书寮藏本较完整。因此1990年以后,己陆续从日本请回此藏之复印本。
影印情况: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中国汉文大藏经补编》中有此藏。
8.《圆觉藏》(《思溪藏》、《资福藏》)
北宋末密州观察使王永从一族人在湖州归安县松亭乡思溪创建圆觉禅院,故名。后湖州更名安吉州,圆觉禅院升格为资福禅寺,曾对《圆觉藏》的残损经板进行补刻并印刷流通,遂更名《资福藏》。编目依《福州藏》。此藏大约在绍兴八年(1138)以后不久,历时十余年完成。
全藏548秩,收经1419部5913卷。靖康元年(1126)始刻大藏,改版式为每版30行,每行17字,折为5页,这种版式为后世《碛砂》、《普宁》、《初刻南》、《永乐南》各藏沿袭。此藏改为卷末附音释,又为其后多数大藏遵依。
现存《安吉州思溪法宝资福禅寺大藏经目录》最后51秩经目,是后人据日本《天海藏》误增入的,并无《资福藏》经本实物为据。
国家图书馆有四千余卷存本,为清末杨守敬先生自日本购回。日本以三缘山增上寺藏本较完整。
影印情况: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中国汉文大藏经补编》中有此藏。
9.《碛砂藏》
此藏刊板于南宋平江府陈湖中碛砂延圣院,故名。由住持法音和大檀越保义郎赵安国发起,始自南宋嘉定九年(1216),中经宋元朝代更替,曾间断二十三年,至元至治二年(1322)刊竣,历时一百零六年。宋刻据《圆觉藏》,元刻依《普宁藏》。
全藏592秩(含首册1秩),收经1518部6363卷。此藏现存多明印本,有全藏扉画9幅,单经扉画2幅。为折装式。
山西和陕西均有保存,但略有残缺。民国二十年(1931)在陕西开元、卧龙二寺发现此藏,遂影印出版500部。
影印情况:
(1) 台湾版《中华大藏经》第一辑《影印碛砂藏》。
(2)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3) 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出版《碛砂藏》。
(4)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中国汉文大藏经补编》中有此藏。
10.《普宁藏》
刊板于杭州路余杭县白云宗南山大普宁寺,故名。自元至元十四年(南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讫至元二十七年(1290),历时十四年刊成。由白云宗僧录司监造,在普宁寺住持、僧录道安主持下开雕。
全藏590秩,收经1520部6326卷,其中后32秩是续入典籍,含管主八刊28秩秘密经,最后4秩无千字文秩号。唯山西省图书馆藏《解脱道论》有扉画一幅。
影印情况: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中国汉文大藏经补编》中有此藏。
11.日本《天海藏》
以日本江户幕府德川家光将军为大檀越,由慈眼大师僧正天海发愿出版的官版大藏经。自宽永十四年至庆安元年(1637-1648 ),历时十二年告成。以《资福藏》为底本,用《普宁藏》补足。
每纸24行,每行17字,折为4页。全藏599函,收经1451部。木活字排版,字模现藏乾王寺。
12.《延祐藏》
1986年在北京智化寺发现3卷经本,其版式、装帧同《赵城金藏》,但编目据元庆吉祥等奉诏集《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又有所改动、增补。
13.《元官藏》
刊藏时间约在至顺三年至至元二年(1332-1336)前后,由徽政院主持在元大都刊成,发起人是太皇太后卜答失里。全藏至少651秩,编目与《至元录》近似。每版录经文42行,每行17字,折为7页,双线边框,有扉画。
1979年在云南省图书馆发现了32卷经本,近年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又发现一卷。
14. 《初刻南藏》(《建文南藏》、《洪武南藏》)
此藏以往称《洪武南藏》是不准确的,现根据其镌刻于明惠帝建文年间(1399-1402),故改称《建文南藏》。为海内外孤本。此藏刊版于南京天禧寺,是《碛砂藏》的覆刻本,又较《碛砂藏》新增87秩诸宗要典。此藏与不久后开雕的《永乐南藏》、《永乐北藏》均属官版大藏经,在僧录司的领导下刊就。
全藏678秩,收经1618部7245卷。无全藏扉画,只有单经扉画三幅现存四川省图书馆。民国二十三年(1934)在四川省成都市附近的崇庆县街子乡凤栖山上古寺发现此藏。
影印情况:
(1)1999年四川省佛教协会影印本全242册《洪武南藏》。
(2)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中国汉文大藏经补编》中有此藏。
15.《永乐南藏》(《南藏》)
一般称为《南藏》,为明成祖永乐年间在南京重刻的洪武本,略有改动。刊版于南京大报恩寺。明永乐七年朝廷召集名僧校勘大藏经,开板时间可确定在永乐十一年至十八年间(1413-1420),此后至清顺治十八年(1661)又有三次续刻。此藏是《初刻南藏》的再刻本,然目录编集受《至元录》影响而有较大改变,以大小乘经、大小乘律、大小乘论排序,并将《开元录》以后续入藏典籍以时间排序改作分类编集,从而为《永乐北藏》、《嘉兴藏》、《清藏》的雕造所遵依。
全藏677秩,其中续藏41秩;另有目录1秩,其中正藏目录4卷,续藏目录1卷。收经总6771卷。每版录经文25行,每行17字,折为5页,天地双线边框,装帧有经折装、方册藏。此种版式为《清藏》沿用。唯此藏颁赐另有御制《藏经护救》,寺院须立碑铭记。
影印情况:
(1)2000年至2001年出版了影印本,有现代精装200册与线装200函两种。
(2)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中国汉文大藏经补编》中有此藏。
16.《永乐北藏》(《北藏》)
自明永乐十七年(1419)三月在北京庆寿寺开校勘藏经,至正统五年(1440)十一经板刊竣,历时二十一年(一说明成祖永乐十九年,至于明英宗正统五年)。此后又于万历七年六月至十一年六月(1579-1583 ),历时四年刊成续藏。与《南藏》一样,因大量刷印分赐全国各大寺庙,保存很多。
全藏677秩,其中续藏41秩;另有目录1秩,其中正藏目录4卷,续藏目录1卷。收经总6771卷。每版录经文25行,每行17字,折为5页,天地双线边框,此种版式为《清藏》沿用。唯此藏颁赐另有御制《藏经护救》,寺院须立碑铭记。
影印情况:
(1) 由赵朴初担任主编的“永乐北藏”整理委员会整理的《永乐北臧》,于2000年至2001年由线装书局影印出版。
(2) 线装书局在2008年重印了《永乐北藏》。
(3)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中国汉文大藏经补编》中有此藏。
17.《嘉兴藏》(《径山藏》)
嘉兴的楞严寺集中经版刷印流通,故名《嘉兴藏》。全藏分为《正藏》、《续藏》、《又续藏》三部分,是我国历代刻本大藏经之最。尤其续藏、又续藏新收532种中国佛教著作,是本藏最具学术价值处。《正藏》为《永乐北藏》的复刻本,《续藏》和《又续藏》系受藏外典籍而成,这些特点对后来的藏经版本有较大影响。是我国目前唯一一部完整的方册本版式及装帧的刻本大藏经。经紫柏真可、道开、法本等人筹划。明万历十七年(1589)始刊于五台山紫霞谷妙德庵,四年后因冰雪苦寒,南迁至浙江余杭之径山寺,此后几易刊板地点,并在嘉兴府楞严寺印刷流通,至清康熙五十年(1711)前后完成,历时一百二十余年。
收经约2195部10,332卷,该藏的最大特点是摒弃了以往沿用的折叠式版本,改用轻便的线装书本式。每版20行,每行20字,折为2页。
影印情况:
(1)台湾版《中华藏》第二辑为《嘉兴藏》正续藏。
(2)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出版40册《明版嘉兴大藏经》。
(3)民族出版社,民族出版社和北京慈航经典《嘉兴藏》编辑顾问中心组织专家学者经过七年整理出《嘉兴藏》的全部收书目录。经过十数年的发掘整理,于2008年完成重辑与影印工作。分正藏、续藏或又续藏、拾遗。
(4)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中国汉文大藏经补编》中有此藏。
18.《清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又名《龙藏》、《乾隆大藏经》,系清代初年的官刻版本。分正续两藏,正藏同《永乐北藏》,《续藏》有所增减。清雍正十二年(1734)在北京东安门外的贤良寺开始校勘大藏经文,设立藏经馆。自雍正十三年二月至乾隆三年十二月十五日(1735-1738)刊竣。在木刻藏经中,它是我国藏经版片至今基本上保存下来的唯一一种。
全藏收经724秩,刻印100部。有钦定入藏典籍54部1127卷,但删除《北藏》收录的32部316卷典籍则未免失当。采用梨木经板,双面刻字,刊板79,036块。乾隆三十三至三十四年(1768-1769 )曾先后奉旨撤毁《开元录略出》等四种和《楞严蒙抄》经板,合计800块。现存73,024块,是我国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副大藏经板,存放在北京市文物局库房内。
影印情况:
(1)1991年、1993年有两次刷印出版。(百度,未查到)
(2)北京中国书店2010版《乾隆大藏经》。
(3)1997年传正有限公司版《乾隆大藏经》。
(4)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年165册《新編縮本乾隆大藏經》
19.日本《黄檗藏》(铁眼本)
铁眼道光在黄檗山募缘开版,自宽文九年(1669)开雕,至天和元年(1681)功竣,历时十二年。黄巢山宝藏院现存全藏经板六万块。此藏是《嘉兴藏》正藏部分的覆刻,总274函2094册6950卷。方册装,此种装帧为后来各藏所沿用。此后京都法然院的僧人以《高丽藏》对校了《黄檗藏》,在元文二年(1737)编成《新续入藏经目录》,其中17种典籍为他藏所未收。
三、近代排印藏经
近代的汉文大藏经多采用排印本,这是印刷术进步所致。现共有6种流通本,其中2种系国内排印,4种系日本排印。
(一)国内
20.《频伽藏》
祖籍法国的罗迦陵居士在上海创建频伽精舍,发起校印铅字排版大藏经,故名。由宗仰主持,自清宣统元年至民国二年(1909-1913)完成。以日本弘教书院编印的《弘教藏》为底本,修正多处讹误。
全藏40函414册(含总目1册),收经1916部8418卷。方册装。1纸折为2页,每页20行,每行45字,4号铅字排版,较《缩刷藏》字体大1号。
其他影印情况:
1998年由九洲图书出版社影印出版《频伽大藏经》精装本100册。2000年又出版《频伽大藏经续编》。
21.《普慧藏》
《普慧藏·长部经典一·梵网经》
由上海居士盛幼盦(法名普慧)发起排印,故名。此藏是对中国历代大藏的增广,而且是一部精选藏。民国三十二年(1943)九月成立了《普慧大藏经》刊行会,至1945年编印典籍50种81册。此后组织机构更名“民国增修大藏经会”,又编印了55种18册典籍,另有《概述·目录》1册。方册装。内中有部分是其他各藏未曾收入的佛典和日本转译的南传大藏经中的部分典籍。
4号铅字排版,1纸折为2页,每页16行,每行41字。1997年在原纸型的基础上,刷印出版了全21函100册。
其他影印情况:
(1) 1995年至1997年金陵刻经处重刊本《普慧藏》。
(2) 中国书店2007年影印出版42册精装《普慧大藏经》。
(二)日本
22.日本《缩刷藏》(《弘教藏》)
《缩刷藏·大方广佛华严经》
自明治十四年七月至十八年五月(1881-1885)由弘教书院校订出版,故又名《弘教藏》。明治十年(1877)教部省社寺局的岛田蕃根倡议校订出版大藏经。以《高丽藏》作底本,校以宋《资福》、元《普宁》、明《嘉兴》。编目参照明智旭《阅藏知津》,但有改动,并增入140余部秘密典籍,是本藏的特色。它标志着日本出版的大藏经进入了一个有独创之编目、排版的新的历史时期。
全藏40函418册,另目录1册,收经1916部8534卷。1纸折为2页,每页20行,每行45字,5号铅字排版。
23.《卍字藏》
《卍正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在日本宝永年间(约相当于我国康熙年间),狮谷法然院忍澂上人曾用《高丽藏》校勘北藏,明治三十八年 (1905年),京都藏经书院重加纂定,采用忍澂上人的校勘成果,以铅字排印,出版了《卍正藏》。
全藏36套347册,唯封面题签、书口处标有千字文秩号。1纸折为2页,1页分上下2栏,4号铅字排版,《卍续藏》同。
影印情况:
1980年台北新文丰影印出版了现代精装本全70册《卍正藏经》。
24.《卍续藏》
河北佛教协会版《卍续藏·圆觉经佚文》
该藏是广泛搜罗中国和日本所存而历代又未曾入藏的佛典编汇而成,名为《大日本续藏经》。系前田慧云原编、中野达慧增订辑梓,自明治三十八年(1905)四月始,至大正元年(1912)十一月竣工,京都藏经书院出版。此藏收罗宏富,远超《嘉兴藏》及其他诸藏,其中有我国金陵刻经处杨仁山居士和浙宁芦山寺式定禅师提供的明清两朝佛典;分类较《缩刷藏》有详略之别。
全藏150套750册,另目录1册。辑录1750余部7140余卷。此藏印成后,与《卍字藏》存书一同焚毁,流传不多。
其他影印情况:
(1)民国期间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
(2)1977年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以《大日本续藏经》为底本,又影印出版了现代精装本全150册,另有总目录1册。每一册对应到旧编一套。
(3)台湾白马影印本《卍新纂续藏经》。
(4)河北省佛教协会2006年影印本。
25.《大正新修大藏经》(《大正藏》)
《大正藏·妙法莲华经》
简称《大正藏》。自大正十一年至昭和九年(1922-1934),历时十三年完成,故名。由日本著名佛教学者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主持编辑,成立了大正一切经刊行会。这是一种全新的大藏经版本,在目录的编排、收录的内容、校勘及索引的编制上都有许多创新之处。如:将典籍总分31个部类,依其产生和流传时代的先后排序,以阿含部为首;首次将佛教图像12卷入藏;《勘同目录》是编者们整理、研究佛典的记录,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价值。
全藏100册,其中正篇55册,续篇30册,《昭和法宝总目录》3册,图像12册。总计收经3493部13,520卷,另有索引45卷。正藏入经2236部,9006卷。续藏第56-84册,系日本佛教学者有关经疏、论疏及阐发各宗派的著述,第85册收入南北朝和唐代古逸和疑伪经及疏释等189种。这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完备的藏经,校勘十分精良,其最可贵之处在于校勘记保存了许多孤本秘籍的重要信息,其遗憾之处是标点多有错讹。然而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部高水准的藏经。
其他影印情况:
(1)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大正新修大藏经》。
(2)1972年台北新文丰出版影印《大正新修大藏经》正编55册、续编30册。
四、当代排印藏经
26.台湾版《中华藏》
第一辑为《影印宋碛砂藏》和《宋藏遗珍》,第二辑为明清递刊的《嘉兴藏》,第三辑为《卍正藏》、《卍续藏》。1951年蔡运辰先生建议编辑藏经,后由屈映光居士发起征集赞助,于1956年成立了修订中华大藏经会。1958年公布了《修订纲要》。1960年蔡先生编成目录草案,但因规模宏大,难以实行,不得不改为选用现存藏经版本,分四辑影印的方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整个编纂活动不得不于八十年代初终止,共出版三辑,收经总数达到4003部。
P.S. 《宋藏遗珍》是1934年三时学会从“赵城金藏”中选择了其他宋版藏经所阙的珍本加以影印而成,并非《开宝藏》,在此予以纠正。
27.大陆版《中华藏》(汉文部分)正编
《中华大藏经》封面
编目、底本依《赵城金藏》,另据它藏补足。校本有《房山石经》《资福藏》《影印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高丽藏》八种。1982年经任继愈教授倡议,被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的重点项目。同年在李一氓主持下,成立了以任继愈为主持人的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全藏拟分两编。正编收历代藏经中有千字文编次的部分,续编收历代藏经中无千字文编次的部分,总收经约4200余种23,000余卷。自1982年至1994年,历时近13年,完成106册的正编编辑任务;另有总目1册,己出版。
28.《敦煌大藏经》
以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为基础,同时参考流失海外的敦煌写卷,依据《开元释教录》编序。其中收录了大量用古代民族文字书写的佛经,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敦煌大藏经》于1990年由台湾前景出版社出版,共64册。该书采用汇编影印方式,编委会对相关敦煌写卷进行了全面整理和校订,进一步考订辨识了残经内容,更正了前人的讹误之处,并附有简明的校勘记。
参考文献
何梅. 汉文大藏经概述[J]. 法音, 2005(3):30-37.
李富华,何梅. 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M].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
彭立琼, 刘立夫. 汉文大藏经的版本及编目[J]. 图书与情报, 2002(1):71-73.
袁俐.《敦煌大藏经》陆续出版[J].文献,1990(03):95.
张新鹰.台湾编印《中华大藏经》始末[J].藏外佛教文献(第二辑),1996(00):87-91.
学习古籍版本,离不开查看实物、关注古籍网拍、了解市场价格!点滴是低成本、最方便的学习方法:长按图片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点滴拍卖或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