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把今年的主题定为“支持护士和助产士”。
疫情面前,护士和医生一样,无畏逆行,让南丁格尔誓言绽放出新的光芒。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曾说:“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团队,就是我们的护理团队。现在都在歌颂医生,但是比较完整的说法应该是医护人员。医生有多重要,我们的护理姐妹们就有多重要。”华山医院呼吸科主任李圣青曾是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ICU负责人,她说危重症病人一旦上了ECMO,就需要24小时监护,这类病人的生命,就是护士守出来的。有位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感慨:“说星星很亮的人,是因为没有见过护士的眼睛。”
另一边,在产房里,助产士担当起家人的角色,全程陪伴、鼓励、照顾、指导,力求用最好的技术协助产妇和胎儿顺利分娩,见证一个又一个家庭喜迎新生命的“高光时刻”。
请让我们郑重地对护士和助产士们说一声“谢谢”,他们值得每个人发自内心的尊重。
带着同理心和病人共情
“哪有什么超级英雄,只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装扮,学着前辈的样子守护大家。”在这次疫情防控战中,这句话被很多人记住。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倪溦,是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里最年轻的护士。战“疫”是一场大考,90后医护交出了一张张不负人民期望的精彩答卷。
图说:岳阳医院护士倪溦在重症病房握住病人的手 采访对象供图
出生于1996年的上海姑娘倪溦,正是花一样的年纪,而她则将花样年华,作为“请战”的理由。“我年轻,没负担,如果可以,请让我去支援武汉。”虽然年纪小,但倪溦有不少危重症护理经验。“我身体很结实,可以胜任前线高强度护理工作。”倪溦说。
回忆在武汉的55个人日夜,让倪溦印象最深刻的仍然是她接手的第一位重症监护室出院病人。这位病人姓孙,倪溦总是亲切的喊他孙爹爹,孙爹爹也总是一口一个“小倪”的唤着倪溦。孙爹爹最初入院时,病情并不理想,血氧饱和度不足93%。面对清汤寡水的白粥,孙爹爹胃口也不好,经常闹情绪不肯进食。贴心的倪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让孙爹爹多吃两口饭,她拿出自己被“投喂”的罐头,加到孙爹爹的粥里,一口一口喂他吃。在倪溦贴心的照料下,孙爹爹的病情终于有了起色,他与倪溦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3月3日,在倪溦来到武汉的第36天,她成为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从前的我可能专注于护理工作,并没有做到带着同理心去和病人共情,这次经历让我认识到护士这个职业可以做到还有很多,不单单是治愈患者的疾病,更多的是要疗愈患者的心灵。从患者出发,怀着同理心去护理患者。”倪溦说。
换位思考解决病人痛苦
时间倒退回今年1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95后神经外科监护室护士吕明明刷到了一条武汉25岁网友的微博求助帖,其中的辛酸和无奈深深触动了这个上海大男孩。他向科室护士长请战:“如果可能的话,我愿意做这场疫情中的逆行者。”
图说:济医院护士吕明明让钱叔叔在本子上写下想说的话 采访对象供图
2月19日,吕明明如愿作为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出征武汉,驰援雷神山医院。“ICU建成开张的第一天,钱叔叔就被收治进来了。”他回忆起印象最深的一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当时病人依靠呼吸机辅助通气,救治了近一个月,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直到后来上了ECMO,才有所好转。
吕明明一直单人负责钱叔叔的舱内护理工作,一天晚上9时许,平时已经合眼休息的钱叔叔却一直没有睡着,颤颤巍巍地举起手示意让吕明明到床边来,嘴巴一开一合像是想表达什么。“那时他刚刚适应脱机呼吸,还很虚弱,加上气管切开的缘故,一下子发不出声音。”吕明明回忆。他再三确认了各个仪器没有出现故障,各管路通畅无异常后,情急之下拿出纸笔,协助钱叔叔写字。“一开始写的完全无法辨认,他当时情绪很激动。”吕明明安慰钱叔叔别着急,慢慢来。这一次他歪歪扭扭写下四个字,起头的是个“钱”字,吕明明一瞬间明白或许是患者的亲人,再次询问,钱叔叔又缓缓写下两个字“女儿”。
吕明明马上报告了这一情况,值班医生联系到了钱叔叔的女儿,通过病房里的Pad视频通话。见到自己牵挂的女儿,钱叔叔情绪稳定了下来,病情也慢慢好转,并于三天前治愈出院。
“这次援武汉雷神山让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疫情无情,人有情,有时候比疾病更加折磨人的是对亲人的思念。我想,在日常ICU的工作中,是不是可以沟通得再耐心一点,通过换位思考去解决病人的痛苦,不单单靠镇静和镇痛剂来达成目的。”吕明明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也许是世界上最有疗效的妙药。”
照顾长辈般护理病人
“作为一名护理人,每天都会面临新的挑战,更会拥有新的收获。”郭纪芸是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麻醉科手术室护士,1月28日大年初四,她毅然背上行囊,随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踏上征程。
图说:长宁区妇幼保健院麻护士郭纪芸照料重症病人 采访对象供图
抵达武汉后,医疗队和当地的护理团队一起,负责武汉第三人民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患的护理工作。直面病毒自不用说,一些年长的患者已经神志不清,除了基础的护理外,郭纪芸一有空就会和这些老婆婆老爹爹们说说话。她最惦记的是一位来自养老院的“胖婆婆”,送来病房的时候已经神志不清,医生下了病危通知,告诉护士情况不太好,之后的每日护理,郭纪芸都会格外注意婆婆的状态,每次护理前都会在她耳边轻唤“婆婆,婆婆”。“老人家虽然没有睁开眼,但是会用手轻微用力握住我的手,我知道她听得到我说话。”由于不能自主进食,每天郭纪芸和伙伴们都是给婆婆“鼻饲”,没过多久,大家发现,婆婆的脸色逐渐好了起来,平时两个人就可以给婆婆翻身了,现在需要三个人了,“婆婆,我们要给你制定一个‘减肥餐’了哦”,郭纪芸像对自己家长辈一样在婆婆耳边轻声说。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撤离的时候,婆婆已经撤下了呼吸机。“53床的胖婆婆就交付于你们啦。”临走前,护士们在病房的白板上画上了胖婆婆的漫画肖像,并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看着重病人在自己的护理下逐渐好转,是对我们最大的鼓舞。”郭纪芸说。
不忘初心护患者周全
杜颖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护士。聪明干练、认真专业是同事们对于她的评价。有着多次救治重症甲流、高致病性禽流感经验的她早早就报名并做好了奔赴一线的准备。2月22日,接到通知的杜颖匆匆奔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在ICU里承担起新冠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
图说:瑞金医院护士杜颖在隔离病房 采访对象供图
虽然出发前已做了充分的准备,但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患者病情的瞬息万变,对于这名ICU老将来说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新冠病房对防控的严谨要求超过以往她经历的任何一次危重症传染病救治,这也给护理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舱内外医护沟通、“混编轮岗”护理团队、应急方案落实等,怎样才能确保医疗安全、护理质量成了救治关键。原本结束10天工作任务的她决定留下来与团队并肩作战,至今她已经在第一线工作超过45天了。
在所有人共同努力下,瑞金组的两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在用ECMO生命支持了22天和47天后顺利脱机拔管。后者是目前使用ECMO技术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时间最长并且成功的病例,也是全国使用ECMO技术时间最长且存活的病例。她曾记得在康复期的患者颤颤巍巍地给新进组的护士写下“你才来要注意安全”的温暖嘱咐,还有进入隔离期的护士得知自己照顾的患者被团队从死神手里拽回来的喜悦欣慰,她说此次经历是对自己职业的一次重新认识。“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抗击疫情是我职责所在。作为一名重症医学科护士,我更应该挺身而出,到最需要我的地方,同最专业的团队共抗疫情,不忘初心,保护每一位患者周全。”
见到新生命降临会有成就感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西院产房助产士俞俐丽是“科班出身”:毕业于上海健康医学院助产专业。毕业后来到一妇婴产房工作。“听别人说,助产士就是以前的接生婆,但我们可不仅是接生婆。”俞俐丽笑着说,“我们除了要观察产妇的产程,还要管孕产妇的日常生活、看家属制备的物品齐不齐全,担心老一辈的经验之谈会不会影响产妇坐月子,有时候还要化身‘知心小姐姐’开导产妇。”
在俞俐丽看来,助产士要做的不仅是“接得出”,更要“接得安全”“接得好”。在产房里,助产士和产妇就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我们只是在产妇对于分娩没有信心的时候给予鼓励,在她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正确的指导,在最后分娩的时候相互配合。”
刚工作不久后的一台手术,让俞俐丽至今难忘。一位孕妇打护士铃说,自己破水了。在查宫口的时候,俞俐丽摸到了胎儿脐带正在搏动,顿觉情况紧急,立刻请求帮助。医生赶到后决定马上进行急诊剖宫产。在同事准备手术的5分钟时间里,俞俐丽一直维持着上推宝宝胎头的动作,为脐带血流争取一点空间。“这位产妇宫缩很好,所以在我食指和中指上推胎头的过程中,要花很大力气。”俞俐丽回忆,“当我手抽离的时候,因为脱力而不停颤抖。”令她高兴的是,伴随着婴儿的一声啼哭,母婴平安。
俞俐丽坦言,作为助产士,当见到新生命降临的时候,自己会有一种成就感,她曾开玩笑地和一名孕妇说,自己是宝宝来到这个世界见到的第一个人。“这种成就感能让我忽略夏日穿着助产士服的闷热,这就是助产职业的魅力吧!”
图说:一妇婴东院产房护士长单姗姗照顾婴儿 采访对象供图
一妇婴东院产房护士长单姗姗介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了给母婴健康铸就安全防线、尽可能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一妇婴出台了相关规定并严格落实。“就产妇心情来说,肯定有些紧张,希望生宝宝的时候能有更多的家人陪伴身边。”单姗姗说,“疫情期间,我们助产团队更加关注孕产妇的心理变化和需求,解除其后顾之忧。”身穿淡紫色制服、长期在产房忙碌的助产士,承受着常人难以想像的体力和精神双重考验,而她们的幸福感也是“满满的”。“很多时候包括节假日,没办法陪在家人身边,好在他们也都很理解我、支持我。”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左妍今天是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把今年的主题定为“支持护士和助产士”。
疫情面前,护士和医生一样,无畏逆行,让南丁格尔誓言绽放出新的光芒。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曾说:“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团队,就是我们的护理团队。现在都在歌颂医生,但是比较完整的说法应该是医护人员。医生有多重要,我们的护理姐妹们就有多重要。”华山医院呼吸科主任李圣青曾是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ICU负责人,她说危重症病人一旦上了ECMO,就需要24小时监护,这类病人的生命,就是护士守出来的。有位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感慨:“说星星很亮的人,是因为没有见过护士的眼睛。”
另一边,在产房里,助产士担当起家人的角色,全程陪伴、鼓励、照顾、指导,力求用最好的技术协助产妇和胎儿顺利分娩,见证一个又一个家庭喜迎新生命的“高光时刻”。
请让我们郑重地对护士和助产士们说一声“谢谢”,他们值得每个人发自内心的尊重。
带着同理心和病人共情
“哪有什么超级英雄,只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装扮,学着前辈的样子守护大家。”在这次疫情防控战中,这句话被很多人记住。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倪溦,是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里最年轻的护士。战“疫”是一场大考,90后医护交出了一张张不负人民期望的精彩答卷。
图说:岳阳医院护士倪溦在重症病房握住病人的手 采访对象供图
出生于1996年的上海姑娘倪溦,正是花一样的年纪,而她则将花样年华,作为“请战”的理由。“我年轻,没负担,如果可以,请让我去支援武汉。”虽然年纪小,但倪溦有不少危重症护理经验。“我身体很结实,可以胜任前线高强度护理工作。”倪溦说。
回忆在武汉的55个人日夜,让倪溦印象最深刻的仍然是她接手的第一位重症监护室出院病人。这位病人姓孙,倪溦总是亲切的喊他孙爹爹,孙爹爹也总是一口一个“小倪”的唤着倪溦。孙爹爹最初入院时,病情并不理想,血氧饱和度不足93%。面对清汤寡水的白粥,孙爹爹胃口也不好,经常闹情绪不肯进食。贴心的倪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让孙爹爹多吃两口饭,她拿出自己被“投喂”的罐头,加到孙爹爹的粥里,一口一口喂他吃。在倪溦贴心的照料下,孙爹爹的病情终于有了起色,他与倪溦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3月3日,在倪溦来到武汉的第36天,她成为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从前的我可能专注于护理工作,并没有做到带着同理心去和病人共情,这次经历让我认识到护士这个职业可以做到还有很多,不单单是治愈患者的疾病,更多的是要疗愈患者的心灵。从患者出发,怀着同理心去护理患者。”倪溦说。
换位思考解决病人痛苦
时间倒退回今年1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95后神经外科监护室护士吕明明刷到了一条武汉25岁网友的微博求助帖,其中的辛酸和无奈深深触动了这个上海大男孩。他向科室护士长请战:“如果可能的话,我愿意做这场疫情中的逆行者。”
图说:济医院护士吕明明让钱叔叔在本子上写下想说的话 采访对象供图
2月19日,吕明明如愿作为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出征武汉,驰援雷神山医院。“ICU建成开张的第一天,钱叔叔就被收治进来了。”他回忆起印象最深的一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当时病人依靠呼吸机辅助通气,救治了近一个月,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直到后来上了ECMO,才有所好转。
吕明明一直单人负责钱叔叔的舱内护理工作,一天晚上9时许,平时已经合眼休息的钱叔叔却一直没有睡着,颤颤巍巍地举起手示意让吕明明到床边来,嘴巴一开一合像是想表达什么。“那时他刚刚适应脱机呼吸,还很虚弱,加上气管切开的缘故,一下子发不出声音。”吕明明回忆。他再三确认了各个仪器没有出现故障,各管路通畅无异常后,情急之下拿出纸笔,协助钱叔叔写字。“一开始写的完全无法辨认,他当时情绪很激动。”吕明明安慰钱叔叔别着急,慢慢来。这一次他歪歪扭扭写下四个字,起头的是个“钱”字,吕明明一瞬间明白或许是患者的亲人,再次询问,钱叔叔又缓缓写下两个字“女儿”。
吕明明马上报告了这一情况,值班医生联系到了钱叔叔的女儿,通过病房里的Pad视频通话。见到自己牵挂的女儿,钱叔叔情绪稳定了下来,病情也慢慢好转,并于三天前治愈出院。
“这次援武汉雷神山让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疫情无情,人有情,有时候比疾病更加折磨人的是对亲人的思念。我想,在日常ICU的工作中,是不是可以沟通得再耐心一点,通过换位思考去解决病人的痛苦,不单单靠镇静和镇痛剂来达成目的。”吕明明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也许是世界上最有疗效的妙药。”
照顾长辈般护理病人
“作为一名护理人,每天都会面临新的挑战,更会拥有新的收获。”郭纪芸是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麻醉科手术室护士,1月28日大年初四,她毅然背上行囊,随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踏上征程。
图说:长宁区妇幼保健院麻护士郭纪芸照料重症病人 采访对象供图
抵达武汉后,医疗队和当地的护理团队一起,负责武汉第三人民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患的护理工作。直面病毒自不用说,一些年长的患者已经神志不清,除了基础的护理外,郭纪芸一有空就会和这些老婆婆老爹爹们说说话。她最惦记的是一位来自养老院的“胖婆婆”,送来病房的时候已经神志不清,医生下了病危通知,告诉护士情况不太好,之后的每日护理,郭纪芸都会格外注意婆婆的状态,每次护理前都会在她耳边轻唤“婆婆,婆婆”。“老人家虽然没有睁开眼,但是会用手轻微用力握住我的手,我知道她听得到我说话。”由于不能自主进食,每天郭纪芸和伙伴们都是给婆婆“鼻饲”,没过多久,大家发现,婆婆的脸色逐渐好了起来,平时两个人就可以给婆婆翻身了,现在需要三个人了,“婆婆,我们要给你制定一个‘减肥餐’了哦”,郭纪芸像对自己家长辈一样在婆婆耳边轻声说。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撤离的时候,婆婆已经撤下了呼吸机。“53床的胖婆婆就交付于你们啦。”临走前,护士们在病房的白板上画上了胖婆婆的漫画肖像,并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看着重病人在自己的护理下逐渐好转,是对我们最大的鼓舞。”郭纪芸说。
不忘初心护患者周全
杜颖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护士。聪明干练、认真专业是同事们对于她的评价。有着多次救治重症甲流、高致病性禽流感经验的她早早就报名并做好了奔赴一线的准备。2月22日,接到通知的杜颖匆匆奔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在ICU里承担起新冠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
图说:瑞金医院护士杜颖在隔离病房 采访对象供图
虽然出发前已做了充分的准备,但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患者病情的瞬息万变,对于这名ICU老将来说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新冠病房对防控的严谨要求超过以往她经历的任何一次危重症传染病救治,这也给护理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舱内外医护沟通、“混编轮岗”护理团队、应急方案落实等,怎样才能确保医疗安全、护理质量成了救治关键。原本结束10天工作任务的她决定留下来与团队并肩作战,至今她已经在第一线工作超过45天了。
在所有人共同努力下,瑞金组的两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在用ECMO生命支持了22天和47天后顺利脱机拔管。后者是目前使用ECMO技术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时间最长并且成功的病例,也是全国使用ECMO技术时间最长且存活的病例。她曾记得在康复期的患者颤颤巍巍地给新进组的护士写下“你才来要注意安全”的温暖嘱咐,还有进入隔离期的护士得知自己照顾的患者被团队从死神手里拽回来的喜悦欣慰,她说此次经历是对自己职业的一次重新认识。“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抗击疫情是我职责所在。作为一名重症医学科护士,我更应该挺身而出,到最需要我的地方,同最专业的团队共抗疫情,不忘初心,保护每一位患者周全。”
见到新生命降临会有成就感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西院产房助产士俞俐丽是“科班出身”:毕业于上海健康医学院助产专业。毕业后来到一妇婴产房工作。“听别人说,助产士就是以前的接生婆,但我们可不仅是接生婆。”俞俐丽笑着说,“我们除了要观察产妇的产程,还要管孕产妇的日常生活、看家属制备的物品齐不齐全,担心老一辈的经验之谈会不会影响产妇坐月子,有时候还要化身‘知心小姐姐’开导产妇。”
在俞俐丽看来,助产士要做的不仅是“接得出”,更要“接得安全”“接得好”。在产房里,助产士和产妇就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我们只是在产妇对于分娩没有信心的时候给予鼓励,在她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正确的指导,在最后分娩的时候相互配合。”
刚工作不久后的一台手术,让俞俐丽至今难忘。一位孕妇打护士铃说,自己破水了。在查宫口的时候,俞俐丽摸到了胎儿脐带正在搏动,顿觉情况紧急,立刻请求帮助。医生赶到后决定马上进行急诊剖宫产。在同事准备手术的5分钟时间里,俞俐丽一直维持着上推宝宝胎头的动作,为脐带血流争取一点空间。“这位产妇宫缩很好,所以在我食指和中指上推胎头的过程中,要花很大力气。”俞俐丽回忆,“当我手抽离的时候,因为脱力而不停颤抖。”令她高兴的是,伴随着婴儿的一声啼哭,母婴平安。
俞俐丽坦言,作为助产士,当见到新生命降临的时候,自己会有一种成就感,她曾开玩笑地和一名孕妇说,自己是宝宝来到这个世界见到的第一个人。“这种成就感能让我忽略夏日穿着助产士服的闷热,这就是助产职业的魅力吧!”
图说:一妇婴东院产房护士长单姗姗照顾婴儿 采访对象供图
一妇婴东院产房护士长单姗姗介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了给母婴健康铸就安全防线、尽可能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一妇婴出台了相关规定并严格落实。“就产妇心情来说,肯定有些紧张,希望生宝宝的时候能有更多的家人陪伴身边。”单姗姗说,“疫情期间,我们助产团队更加关注孕产妇的心理变化和需求,解除其后顾之忧。”身穿淡紫色制服、长期在产房忙碌的助产士,承受着常人难以想像的体力和精神双重考验,而她们的幸福感也是“满满的”。“很多时候包括节假日,没办法陪在家人身边,好在他们也都很理解我、支持我。”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