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座神奇的城市。黄浦江的两岸,高楼林立的陆家嘴与历史感厚重的外滩相对而望,风格迥异却又融为一体,毫不违和,现代与古老,在这里碰撞成诗。
正因为此,上海向来是电影导演镜头下的宠儿。
《花样年华》里张曼玉穿着旗袍婀娜地走进小巷弄堂,风韵别致。
《罗曼蒂克消亡史》里章子怡、袁泉浓妆艳抹,还原了一个真正的十里洋场。
到了《小时代》,郭敬明更是堆金砌玉,全力打造一个纸醉金迷、充满魔幻色彩的魔都。
长此以往,在影迷心中,上海已经成了精雕玉琢、歌舞升平的乌托邦、理想城。
但是有阳光的地方,必定有阴影,再繁华的城市背后,也需要烟火袅袅、家长里短的人间烟火来支撑。
只不过这最平常的一幕,反倒成了上海最不为人所知的一面。
而电影《阳台上》的出现,正好弥补上了这一处空洞,导演撇下了上海的仙气,为观众呈现了这座城市更具烟火气、更加平易近人的一面,也让人看到了在生活边缘苦苦挣扎的老上海人。
张猛是这几年强势崛起的新锐导演,2009年,导演处女作《耳朵大有福》就获得了第9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新导演奖。2011年,更是凭借自编自导的《钢的琴》入围金马奖和金鸡奖的最佳导演,实力毋庸置疑。
而此次,为了提升影片的质感,更好地展现上海的真实面貌,张猛舍弃了成本更低、更便捷的数字电影的形式,采用传统的胶片进行拍摄,只求拍出更有质感的画面。
影片着眼于一个名叫张英雄的上海青年,他生性内敛沉默,在父母的宠溺下,22岁了,却终日混迹网吧,一事无成。
日子平庸,却不乏温馨,母亲会在儿子生日时准备好生日蛋糕,父亲虽然口头嫌弃,但是也会邀儿子小酌一杯。
但是突如其来的老城区拆迁,彻底改变了这家人的生活。
性格精明彪悍的张父为了多争取补偿款,和拆迁队的管理者陆志强频频过招,结果却怒气攻心,不治而亡。
张英雄孤儿寡母,只能拿着张父用命换来的拆迁费搬出老弄堂。
在母亲的鼓励下,张英雄也开始找工作讨生活,阴差阳错地,他发现自己工作的餐馆卫生间正对着“仇人”陆志强家的阳台,于是报仇的想法应运而生。
但是导演并没有把影片的节奏往追求刺激的犯罪片上引,而是另辟蹊径,用细腻的镜头记录下这个心怀仇恨的男孩的心境变化。
张英雄发现陆志强有个女儿叫陆珊珊(周冬雨 饰)。
命运总是弄人,本是为了报仇而监视,结果却在监视中生情,用张英雄的话说:“喜欢上一个人,一眼就够了”。
报仇的想法动摇,张英雄只能游荡在老宅的弄堂里,寻找归宿感。而这个游荡的镜头一共出现过4次。
第一次,是影片开头,弄堂还未拆迁,张家还是完整的,张英雄一路走过,各家各户都传来夫妻拌嘴、孩童嬉闹之声,嘈杂但温馨。
第二次,人走楼空,导演用虚化的镜头拍摄弄堂,却把焦点对准了张英雄的后脑勺,让人好奇他此刻的脑子里究竟在想什么。
第三次,拆迁队正在动工,曾经熟悉的老房子正在一点点地被瓦解。
第四次,张英雄在深夜回到老弄堂,但是走到一半,就被施工队挖的鸿沟给挡住了去路,从那一刻起,这条老弄堂就成了张英雄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胶片电影缓慢厚重的质感,加上导演手扶式的拍摄,让上海的老弄堂从生到死的变化在镜头下变得异常生动。
其实对老弄堂的四次特写,正好反映了上海整个城市的变化。老城新建,城市在发展,但是却甩下了一群像张英雄这样无力追赶新环境的人。
看惯了上海人的精致,大概很多观众想象不到上海竟然还有像张英雄这般在主流社会边缘徘徊的人吧。
他们追不上上海高速发展的节奏,又留不住日渐坍塌的弄堂,只能在现实中痛苦挣扎,试图寻找心灵的归宿。
这样的上海,没有灯红酒绿,没有蒸蒸向上,高楼之下,废墟之上,反而多了几分颓废之感,主角的身上更是有说不出的丧。
但是透过舒缓的镜头,却能让人静下心来反复品味这样的上海。
而在弄堂的游荡中,张英雄也渐渐放下了心中的仇恨。
在前阵子的看片会上,有观众当着主创的面直指该片是烂片,觉得镜头和配乐都很奇怪。
其实我觉得他只是不适应有人用如此慢节奏的方式来拍摄快节奏的上海。
倘若把这个城市换成重庆或者成都,那么大家的代入感就会强很多,也就没有奇怪之感。
但是上海不止一面,看多了它珠光宝气、灯红酒绿的样子,或许大家也该看看它朴实无华的模样,看惯了上海人的高大上,也该知道他们也会为了生存苦苦挣扎的一面。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谷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