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对于热衷于看影片与电视剧的网友来说,《鱿鱼游戏》绝对是今年爆火的一部韩剧,韩国的宽带在播放这部片子的时候直接崩溃,找上了制片公司,不仅是韩国国内大受欢迎,《鱿鱼游戏》也同样火到了全世界,在欧美国家与我国都有着极高的热度。
上映之初,在各大社交网络平台便引起了居高不下的广泛热议,以游戏为主线,展现的是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残酷
明面上以游戏为主题,节奏感与代入感火候适当,但是深思之下,鱿鱼游戏能够出圈的原因是它敢拍,是它胆大,揭露了4大想拍而不敢拍的太过残忍的现实真相。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鱿鱼游戏》中你可能并未触及到的某些人性世界的真相。
倒数玩偶与教育现状
想必第一个游戏,大家应该记忆犹新,是“123木头人”,一个巨大的玩偶站在表示胜利的终点,当她转头之时,任何一个在动的人都会被她残忍击杀。
这个玩偶其实对于韩国人来说并不陌生,这是韩国课本上的一个人物形象,类似于中国的“李华和韩梅梅”之类的卡通人物,那么导演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形象来当做倒数娃娃呢?
其实这里折射出来,韩国的“吃人”教育现状,高层的操纵与肆意妄为已经让韩国的教育存在着无数的难以修补的“裂缝”,即便普通人考上了韩国的顶尖学府,首尔大学,财阀势力也会让他们的出头之日难以预测。
倒数玩偶的安排是制片人对教育现状的考量,阶级固化与财阀势力的垄断让普通人的受教育之路也荆棘丛生。
其实,放眼于当下的整个世界来看,每种教育制度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这是毋庸置疑的,教育的革新以及社会的进步都与人才密切相关,如何让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或者说如何发挥人的最大潜能,创设更加文明的社会这是每个国家都应该努力的方向。
教育是民生之本,是进步之基,教育现状存在的诸多漏洞正是可以弥补,可以进步之处。
患癌老人与资本的游戏
看完九集的《鱿鱼游戏》,会发现最大的boss一直在男主身边,精神策划这场游戏的正是这个只有一年生命的老人。
第一关是木头人游戏,为了游戏的可行性,他带头走向终点,在他的鼓舞下,每个人有了前进的勇气,于是一半的人活了下来。
玻璃珠那里老人故意输给了男主,当你开始感慨老人的善良时,应该忘了下一场的玻璃桥老人如果参赛,很大可能性无法顺利活下去。
整部剧中,老人的角色代表的就是资本,有钱有势上层阶级,而那些被迫参与游戏的穷人,则是他们的“玩物”。
最后一集老人也曾亲自表态,他认为人性是绝对邪恶的,因此他想用这场游戏证明自己的猜想,用欲望放大人性,用金钱激发本性中的邪恶之处,显然大部分穷人都成了他实验过程中的牺牲品,资本不仅掌控了世界,甚至也掌控了底层人民的生死。
老人是聪明的也是可怜的,他策划了自己的实验,同时又证明了人性并不是绝对的,是复杂的,多元化的。
印度人阿里:群体效应与人群的愚昧
剧中的阿里是个印度人,在韩国过着最底层人的生活,同时还要遭受别人的歧视,其实这种对外来民族的歧视与打压并不少见,群体给予了人群安全感,同时也让人群变得偏激
种族优越感让一个民族有自信,同时也会让一些人变得傲慢无礼,群体效应的影响下,人的心理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顺从群体意志的模样,这是群体具有凝聚力的保障,同时也是人群变得麻木不仁,变得冷漠的重要因素。
每个国家都会存在一定的歧视与偏见,对于其他民族的人,这种偏见是根深蒂固的,刻进人的骨子里的,最可怕的是无数人还在用这种莫名的优越感阻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令人无奈的是,阶级与等级是人类社会永远的特征。
男二的牺牲:不要用绝对化的眼光看待任何人
在患癌老人眼中,人性是阴暗的,是绝对邪恶的,的确在整部剧中,游戏中的人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玻璃桥那一部分,人的欺软怕硬与自私自利刻画得入木三分。
而男主对老人的欺骗也让老人坚信没有一个人是善良的,正当他以为自己的结论绝对合理时,复杂的男二打破了他的猜想。
最后一关叫“鱿鱼游戏”,两个人互相博弈只有活下来的人才有资格获得大额财富,男二与男主是最后一关的对手,在此之前下手狠毒的男二让无数观众以为男主在劫难逃。
或许仰仗主角光环或许是为整部剧带来零星的希望,男二最后用刀刺向了自己,成全了男主,在其他人眼中极度阴暗与自私的男二,也只是为了保护男主,人性的确是复杂的,不是绝对的善更不是绝对的恶。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善与恶并不矛盾,而大部分人都是善恶的共同体,生命垂危的老人迷离之际的眼神是对自己世界观崩塌的一种不解,也是对复杂人性的一种敬畏。
《鱿鱼游戏》更像是立足于普通人的视角对于上层阶级的某些控诉,等级制度一向是人类社会的进化特征,权利与财富能够放大人的欲望,而本性之中的善恶难以轻易改变。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K. M. R. Rosenzweig. Translated by Zhang Houcan.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psychology.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