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国算得一个棘手的敌国,民风强悍,猛将辈出,想要拿下来,仅仅依靠强弓硬弩,血肉之躯,不过是白白损耗国力。所谓上兵伐谋,秦国君主圣明,智囊远虑,却早有定盘星:那就是反间计。
第一次施用反间计:取胜长平之战。
- 攻克上党以后,大秦军队在左庶长王率领下,直扑长平。赵军统帅廉颇,却坚守营垒,拒不出战,弄得秦军十分郁闷。看着面前的肥肉,却吃不到嘴里,硬是急煞了秦国上下。
秦国强大,一个关键的原因,那就是从来不缺人才。应侯范雎自有妙计,他派人潜入赵国,用千金收买了叛徒,四处散布消息:秦国就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至于廉颇,年纪老大,畏秦如虎,早晚投降。赵国千万不能把赵括派上去啊!
- 现在看来,这是多么小儿科的计策,可是,正所谓当局者迷,赵王本已对廉颇颇为不满,多次斥责:只知道躲在营垒中避战,贪生怕死,要你何用!加上对廉颇不尽心为国的这些传言,纷纷扬扬,满城都是,三人成虎,赵王更加觉得都是廉颇的所作所为、畏敌怯战,葬送了战胜秦军的好机会。于是,他拿出果决的气魄,升赵括为大将,取代廉颇为驻守长平的统帅。
廉颇被撤,反间计成功,事情就好办了。秦立即走马换将,用名将白起取代左,并严密封锁消息,严禁泄露白起半点行踪。当赵括洋洋自得,享受作为统帅的尊荣时,白起已经张开了大网,等待赵军入瓮。
果然不出意料,赵括到任,立即改换廉颇战略,全面进攻,结果,被秦军堵截退路,断绝粮道,动弹不得。断粮四十六天后,赵军军心涣散,士兵相食,无奈之下,赵括冒险出击,亲自上阵肉搏,被秦兵射杀,赵军全线崩溃,四十五万赵军被坑杀。
此役,赵国国力大损,元气大伤,上下震惊,对秦国的恐惧,深深的烙入了赵国人的心中。赵孝成王赵丹去世以后,悼襄王继位,继续听信郭开谗言,不再重用廉颇,赵国失去了国之柱石,国家的败亡,也所在不远了。
第二次施用反间计:铲除大将李牧。
李牧在《大秦赋》第一集一出场,就把嬴异人追得抱头鼠窜,差一点就让他命丧当场。这与史实是不是相符,暂且不去探究,但是这李牧,真就是秦军的克星,甚至到了一旦知道赵军统帅是李牧,就丧失斗志的地步,即使王翦这样的秦军名将也是如此。
- 李牧的作战策略有点近似于廉颇,步步为营,稳打稳扎。戍守北地边境,在代、雁门防备匈奴时,他每天宰杀好几条牛供给士兵食用,平时,指挥军队骑马射箭,苦练本领,同时,派遣侦查人员打探敌情,用烽火传递消息,却严明纪律,坚壁清野,不许士兵出战。坚守好几年,没有什么伤亡损失。赵王不满李牧的做法,派其他人取代李牧统兵,结果,交战屡次失利,损失惨重,老百姓的生活也无法正常进行,赵王不得已重新起用李牧。李牧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继续以往的约束,士兵们享受各种赏赐,习兵练武,却不许出去与匈奴交战。匈奴以为李牧胆小如鼠,不把李牧放在眼里;赵国士兵群情汹涌,急于一战。憋了好几年,李牧这才备齐战车、良马,精选勇士,用小败小利引诱匈奴大部队来犯,然后两翼包抄,大破敌兵,斩杀十多万人马。而后乘胜追击,灭襜褴,败东胡,降林胡,单于只恨少生了两只脚,没命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再接近赵国边境。
- 对匈奴,李牧胸有成竹,对秦军,李牧也是他们的梦魇。
- 1.秦将桓齮征伐赵国,连同主将扈辄在内,斩杀十万人,一路气势汹汹,所向披靡。李牧上任,妙用巧计,在宜安重创秦军,打得狂妄的桓齮,一直逃回秦国。
- 2.嬴政出动大军进攻赵国,李牧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所战皆胜,打得秦军没脾气。
- 3.公元前229年,秦国再兴战事,名将王翦亲自领兵,和杨端和一起,两路并进,意图一鼓而下,拿下赵国。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司马尚为副将,连营数十里,深沟高垒,对抗入侵秦军。秦军多次进攻都被击退,双方僵持数月。
王翦心里知道,李牧不除,赵国难灭。于是向秦王建议,重操旧法,再次使用反间计,以除掉李牧。
按说,什么计策都不能重三四遍的使用,即使像空城计、火牛计,如此高妙,也没有人敢轻易使用两次,何况这样的严峻的形势?而且,同一个反间计,同一个赵国,对象都没斢,人家那么傻,会那么容易上钩吗?但是,事情就这样发生了,一切都按秦国君臣的意愿发展着。
秦王派遣大夫王敖,带一万两黄金,收买了赵相国郭开。郭开构造伪证,诬蔑李牧勾结秦国,妄图谋反。赵王迁这个糊涂蛋,不辨真假,立即下令罢免李牧兵权,任赵葱为大将。赵葱深知自己才能不及李牧万一,趁李牧苦闷,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之时,带领几十名亲兵,将李牧杀死,割下他的人头,在军中示众。极力为李牧辩解的司马尚,也被罢为庶民。
- 闻知李牧死讯,李牧手下五万军队,一哄而散;王翦、杨端和同时向赵军猛攻。赵葱被王翦一枪刺死,副将颜聚败回邯郸。
- 二十万秦军很快包围邯郸,赵王迁唬的两股战战,带上赵国地图、鼎鼎大名的和氏璧,前往秦营投降。秦王政亲自驾临邯郸,将过去与他母亲家有仇怨的人全部杀了。
到了咸阳,郭开被秦封为上卿,赵王迁才知道,原来,他所信任的郭开,是个大奸臣啊!
自毁长城,还能有什么好结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