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型历史剧《大秦赋》上线,剧中服装、道具十分精致,再加上演员的演技在线,可以说每一帧都是一幅历史画卷。然而,这里面有个人物不得不提,因为此人是秦国统一六国必须击败的敌人,他就是赵国国君——赵丹(赵孝成王)。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结束,赵国惨败,40万赵国将士被秦军坑杀,惨不忍睹。消息传出后,六国上下一片震惊,赵孝成王更是呆若木鸡。
在长平之战之前,秦、赵两国是七国中实力最强劲的两个国家。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秦、赵两国各占两人,其他五国只能艳羡。战国四公子,赵国占据其一,秦国则无。不管是从军事还是政治上对比,赵国表面上并不输给秦国,长平之战赵国为何会失败呢?有人说是因为“纸上谈兵”的赵括,其实,对长平之战的失利负有主要责任的人,应该是赵孝成王。
长平之战其实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战争,只因赵孝成王贪心不足,最终酿成苦果。公元前262年,野心勃勃的秦昭襄王派大将王龁攻打韩国,意在夺取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韩国不是秦国的对手,只得“嫁祸”于赵国,打算把上党郡的17个城池拱手让给赵国,让秦赵对峙,韩国好趁机脱困。
这一年,赵孝成王刚登基不到4年,他显然没有看破韩国的意图。当韩国使者来到赵国献上上党郡地图时,赵孝成王激动不已。这时,赵孝成王的叔叔赵豹劝他说:
“圣人甚祸无故之利。”(出自《史记》,下同)
意思是说,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圣人把平白无故的好处看作是灾祸。
但赵孝成王却不这么认为,赵孝成王说:
“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
赵孝成王的意思是说:我们发兵百万,想攻打对方一座城都没那么容易,现在人家白送给我们17座城,如此大的好处,我焉能拒绝?其实,被誉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郡赵胜(赵孝成王的叔叔),也支持赵孝成王的做法。
就这样,赵孝成王派人接受了上党十七城。司马迁在《史记》中用4个字评价赵孝成王的行为:利令智昏!因为赵孝成王想贪便宜的举动,直接酿成了长平之战的惨剧。
试想,秦国为了得到上党郡,不惜挑起战争,付出了巨大牺牲,如今却被赵国捡了便宜,作为一代雄主,秦昭襄王焉能甘心。于是,秦昭襄王立即派兵围住了上党,赵孝成王刚到手的肉不能丢,立即派廉颇带兵20万营救上党。秦赵对峙,双方各有损失,后来赵国损失略大,廉颇选择坚守,赵孝成王认为廉颇的办法太被动,最后中了秦国的计谋,用赵括为将。
在决定任用赵括时,蔺相如和赵括之母都曾阻止过赵孝成王,但赵孝成王心意已决,用赵括替换掉了老将廉颇。
笔者认为,关于长平之战的惨剧,赵孝成王有“三不该”:
第一,不该贪图便宜,轻易接受上党郡而激怒秦国。
第二,不该不信任久经沙场的廉颇,让秦相范睢钻了空子。
第三,不该不听蔺相如和赵括之母的劝告,用赵括代替廉颇。
赵孝成王有此“三不该”,赵国最终以惨剧收场,赵孝成王本打算空手套十七座城池,结果美梦被彻底击碎,赵国因此陷入泥潭,一蹶不振。
赵孝成王虽然导致赵国大败,然而,他却没有彻底认输,而是带领赵国展现出“倔强”的一面,和秦国对抗到底。长平之战后,秦将白起、王龁等率军一路蚕食赵国,秦军直逼赵国都城邯郸。赵孝成王带领赵国将士誓死保卫都城,这就是电视剧《大秦赋》第一集所展现的内容。
当时,秦国宰相范睢提出让赵国割让六城来与秦国求和,赵孝成王在大臣虞卿的劝告下,认为“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拒绝向秦国求和,而是用谋略联合魏国、楚国来对付秦国。另一方面,赵孝成王积极整顿军备,继续发展和壮大赵国。
秦昭襄王见赵国不服软,派王陵带领大军继续攻打邯郸,赵孝成王发动赵国军民迎敌,平原郡赵胜更是散尽家产,把妻妾编入行伍之中,共赴国难。双方鏖战了一年多,秦军伤亡过半,在魏国和楚国的帮助下,最终击退秦军。
公元前251年,燕国趁赵国虚弱,出兵攻打赵国,赵孝成王用廉颇为将,用仅有的八万赵军击败燕国,再一次展现出了赵国的坚韧。直到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赵国在长平之战后的国力一直在增强。
笔者看来,赵孝成王作为战国后期著名的君主,他继位之初,目光短浅,犯下大错,最终导致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失利,差点让赵国倾覆。然而,在此战之后,赵孝成王却倔强地守护着他的国家,带领着赵国军民共卫家园,让赵国国力得到部分恢复。不得不说,赵孝成王还是有特定历史贡献的。
因为在长平之战后秦国独大,六国再不能单独与之抗衡,所以很多人认为赵孝成王是秦国统一了六国的“助攻者”,其实,这多少有些冤枉赵孝成王。
从史料上看,秦国的政治军事的发展稳定而迅猛,秦国统一六国在趋势上已经不可阻挡。长平之战只是加速了秦国一统天下,并不是必要条件。
所以说,赵孝成王的美梦被击碎之后,仍然不失为一位优秀的君主。然而,在赵孝成王之后,赵国国君再无力支撑门庭,其子赵悼襄王虽然也略有作为,但赵国逐渐没落。赵国的天下,最终还是拱手让给了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