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怪事哪有此,四十万人同日死。白骨高于太行雪,血飞迸作汾流紫。
锐头竖子何足云,汝曹自死平原君。乌鸦饱宿鬼车哭,至今此地多愁云。
耕农往往夸遗迹,战镞千年土花碧。即令方朔浇岂散,总有巫咸招不得。
君不见,新安一夜秦人愁,二十万鬼声啾啾。郭开卖赵赵高出,秦玺也送东诸侯
长平之战
漫漫历史长河,英雄如过江之鲫不计其数,或鱼游浅滩或鱼跃龙门,成者为王败者寇,历史都是留给最后的胜利者的赞歌,失败者谁管你是喜是悲,是生是死。
赵括
长平之战够波澜壮阔了,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记载最早、规模最大、围歼最彻底的一场战争,秦国赵国相争,必有一伤,40万精锐赵卒一战皆墨,几十万降卒皆被白起一夜坑杀,消息传回赵国时“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孙,妻哭其夫,沿街满市,号痛之声不绝”。
抛开突围被射死的赵军最高统帅赵括不说,史书记载:赵国精锐45万人几乎全军覆没。秦军总计投入兵力70万以上,史记更记载秦军“死伤过半,国内空”。就这死伤过半就可以看出当时赵军精锐的勇猛丝毫不逊于秦军,而且赵军被包围达到46天,精神高度疲惫,粮草断绝,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情况,赵括能统领如此衰兵形成合力,并一举突围,虽然失败,但可见赵括的统兵能力绝对一流,如果赵括不死,长平之战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赵孝成王
纵观整场战役,赵国其实输的一点都不冤,整场战役的最大责任人不在赵括,而是赵国一国之君:赵孝成王
虽然说赵括统兵造诣非同一般,但赵国怎么也还轮不上赵括领兵,促成这一壮举的正是赵孝成王。
战争初期赵国初战不利,赵国先锋被秦国王龁杀了个落花流水,赵国名将廉颇不得不坚守在百里石长城,利用居高临下地利优势形成全线布防,高挂免战牌。秦军就地防御的同时高明的运用伐交用间之谋,一面派遣使者前往赵国,姿态极其卑微,另一方面在城中散播赵国名将廉颇,赵奢不过尔尔,秦国其实最怕赵括的谣言,此等伎俩,明眼人一听便知真假,赵孝成王却信以为真了,此乃一宗罪,于是力排众议把廉颇罢免了,换上了赵括,你换就换呗,至少要把廉颇留在赵括身边,毕竟廉颇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此乃二宗罪。赵括一改廉颇坚守不出的策略,轻敌冒进,遭白起头尾相切,后被围歼,如果没赵孝成王的授意赵国国内空虚,粮草不济,要求赵括速战速决,赵括也不可能败得如此彻底。
赵国情报传递不畅,秦国连环计,举全国之力击之,赵国元气大伤
赵国在长平之战的军情信息传递之落后让人瞠目结舌,堂堂军事强国被秦国玩得团团转,与瞎了眼的老虎有何异,起初秦国统帅为秦国名将王龁,在赵国启用赵括为主将之时,秦军悄悄的把统帅换成武安君白起,白起针对赵括下达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策略,终于把赵军40万围歼在长平而此时赵军才知道秦军主将已换成白起。就秦军换帅和赵国国都邯郸散布谣言一事,两国的间谍素养高下立判,从散布谣言,赵括任命,廉颇免职,赵括轻敌冒进,种种事件无一不在秦军的掌握之中,反观之赵国一直给秦国牵着鼻子走。
其次在赵括刚到长平初时,秦国国君:秦昭襄王就征召全国十五岁以上的男性约三十万人驰援白起。赵国竟全然不知此事。不知敌军主将身份,不知敌军军队数量,真是去长平送人头,如此缜密,如此阔绰的手笔,可见两国对这场战役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
秦国间谍再立奇功,在赵括刚被围长平初期,秦国间谍就秘密前往楚国,魏国,韩国,并在城中大肆散布赵国派出使者前往秦国并且大受礼遇,两国有意结盟罢兵的谣言,为之后赵孝成王求援三国出兵共击秦国后方的计划泡汤,此计高明之处在于此时此刻长平之战战事胶着,其余三国互相猜疑,在谣言未曾得到证实之前,秦国后方是安全的,可以全力围歼长平的40万赵军,秦国抽调70万军民造成的国内空虚短时间也是安全的。就魄力而言,赵孝成王比秦昭襄王差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后面的事情就不用多说了,赵孝成王求援不成,赵括被围46天,等援军不成,弹尽粮绝,突围被杀,主将被杀,赵卒皆降,坑杀!
小结:依整场战役而言,赵括兵败白起,是预料之中的事,胜负乃兵家常事,我相信赵括是憋屈的,不是为他开脱,他只是错误的时间做了错误的事,然后后果却是背上了千古骂名,世人皆以为是他致使赵军40万精锐被坑杀,可你又可曾想到大型战役拼的并不是只有一个统帅,一支军队,国家的支持,后勤的保障同样重要,赵括这方面比起白起是少之又少。综合来说赵孝成王才是这场战役负主要责任的人,作为一国之君没有全力支持,反观秦国是举全国之力。其次是多方面的后知后觉,战败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只是代价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