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正在热播的电视剧《火红年华》中,有一处情节:方舟与晓丹团聚,畅聊过往。然而一夜过后,晓丹却留下一封书信,独自离开,留下方舟一人,黯然神伤。
读信人动情的表演,写信者缓缓道来的旁白,配合舒缓的背景音乐,也将观者带入到情境当中,与主角同喜同悲,仿佛读信的人正是自己。
在各类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有关“书信”片段,这些信件,或抒发情愫,或寄托思念,或临终诀别,在片中起到了各式的效用。
书信的魅力究竟何在?它的出现在影视剧中起到了何种作用?让我们一起走进影视剧中的“书简阅中国”。
01
书信先知鸿鹄之志
《觉醒年代》中,出现了很多写信场面。
陈独秀、李大钊鸿雁往还,交换对《新青年》的规划与见地;
鲁迅奋笔疾书,通过信件书写对青年人的期许。“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这些革命先辈的远大志向,在信件中得到了最佳的体现。一个人的心性、见地与追求,往往在文字中袒露得更加彻底,也愈发亲切。当我们书写长信,需要思忖,需要酝酿,这些文字此刻的重量,便是任何剧情与对话无可比拟的。
当我们看到画面中人物炽热的书写时,也能感受到振奋人心的力量。
当年陈独秀致李大钊、胡适的信,仍被留存至今,弥足珍贵。
02
读信,让节奏放缓
在许多谍战剧、悬疑剧中,也能经常看到“书信”的身影。这类题材的剧集往往节奏紧凑,这时,信件的出现,便起到了舒缓节奏的作用。
比如,电视剧《潜伏》中,左蓝临走前,留给余则成一封离别的信,读完信后的余则成缓缓落泪。
电视剧《红色》中,徐天递给田丹的那一封情书,字字赤诚,道尽心中感情。
田丹在逃往延安的船上打开信件,画外音传来徐天缓慢的读信声,而此时他正在遭受酷刑,徘徊在生死边缘。
这类“书信”,往往都通过这样的镜头语言来展现,让写信者的朗读声作为旁白。用声音和语调恢复“信件”本来的慢,节奏稍作停歇,让观众从紧张的剧情中抽离出来,进入情感的漩涡。
03
推波助澜,情绪的出口
书信,因凝聚了人物浓烈的情感,它的出现也充当了渲染情绪的作用,将观众的情感推向高潮,成为情绪的出口。
“我不怕死,我怕的是我爱的人不知我因何而死,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
当电影《风声》的结尾处响起这段独白,刚被顾晓梦牺牲的情节冲击的观众,听到周迅低哑浑浊的嗓音,听到遗言中坚定的精神和信仰,在此刻,情绪便宣泄而出。
电影《与妻书》中革命志士林觉民在英勇就义前写给爱妻的书信,字字泣血,行行泪涌,时至今日依然令我们扼腕叹息,从中看到一位革命党人的儿女情长和大义凛然,感受一段凄美的爱情经典。
电视剧《一把青》出现的郭轸的遗书:“九泉下,见你孤单,我必痛入骨髓,魂飞魄散。”也顿时让观众的情感涌向了高点。
04
“第二人称”,动情的秘密
如何不突兀地呈现一个女人将近20年的澎湃爱恋?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用书信给予了我们答案。
电影讲述了一个作家在生日那天收到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她写信向他诉说自己的一生,关于她从童年时候就爱上他,并从此为他倾尽一生的故事。
“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我们在女主角“第二人称”的诉说中走进她的生活,走进她的爱情,走进她的一生。
动情,用书信娓娓道来,情感真诚且浓烈;
却不煽情,第二人称,向“你”诉说,让观众窥探到人物私密的情绪。
书信是情感的延续,也是时间的记忆。在如今快节奏的信息时代,书信以其独特的仪式感和怀旧性,仍为大众所青睐。对纸笔、书本、文字的迷恋,并不会因时代的缓冲而消失殆尽。
《堂吉柯德》中说过:“笔头比舌头更能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情意,倾诉自己的衷肠。”那些无法当面诉说的隐秘情绪通过书写被表达、被传递。
见字如面,情深意更长。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