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请转载和点赞!
在我看来,王夫人选择薛宝钗做贾宝玉的妻子,除了自身利益的考虑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性格和道德取向的一致性。
小说第三十二回,就鲜明的表现出这一点。面对金钏之死,王夫人和薛宝钗都在用“谎言”来交流,而且交流的效果却非常不错,甚至可以说是心心相印。
金钏被王夫人撵走,投井而死。这件事情,舆论的矛头是很容易就指向王夫人的。这对于王夫人来说是不利的。且看王夫人如何向薛宝钗解释这件事情以及薛宝钗的回答:
王夫人点头叹道:“你可知道一件奇事?金钏儿忽然投井死了!”宝钗见说,道:“怎么好好儿的投井?这也奇了。”王夫人道:“原是前日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两下子,撵了下去。我只说气他几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
首先,金钏之死,被王夫人扯成了“奇谈”,所谓“一件奇事”。金钏怎么死的,王夫人其实最清楚。金钏被撵走的时候,说过一句话:
“我再不敢了!太太要打要骂,只管发落,别叫我出去,就是天恩了。我跟了太太十来年,这会子撵出去,我还见人不见人呢!”
金钏的意思很明白,要打要骂都可以,只是别撵我,撵我出去,我就没活路了。可是,王夫人念及此了吗?没有。所以,王夫人最该知道金钏为什么要自杀,是因为没脸活在这个世界上了。可是,王夫人公然用“奇谈怪论”来掩盖金钏的死因。
其次,紧接着,薛宝钗回应了。我不得不说,这回应是何等的沉着和冷静。薛宝钗听见金钏之死,并没有什么激烈的反应,而是很平静。这对于一个年轻的大家小姐来说,确实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质。不但冷静,而且接得很好,是启发式的。姨妈既然说金钏之死奇怪,那么,到底奇怪在哪里呢?你老人家只说奇怪,不说奇怪在哪里,是不能服众的,或者说是不能满足大家的好奇心的,也是不能平息舆论的,毕竟,是死了人的呀,金钏再是个丫头,毕竟也是条命呀。
第三,于是,王夫人顺着这个启发,继续信口雌黄,原来是金钏把王夫人的一件东西弄坏了,被打了几下,撵走,不想这丫头气性大,自己想不通,一念之差,就投井死了。
原本是和贾宝玉玩笑几句被撵走的,现在变成弄坏了一样东西。妙啊。既然是弄坏了一样东西被责骂一下就去寻死,问题就不在王夫人身上了,而在金钏身上了。
但是,薛宝钗对于姨妈的回答还不是很满意的,王夫人的学识智商,那能跟薛宝钗比呢?于是:
宝钗笑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是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傍边儿玩,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玩玩逛逛儿,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请注意,薛宝钗不仅冷静,而且能够在谈论一个人的生死时谈笑自如,这显然比王夫人有“修养”得多。而且,薛宝钗继续提醒姨妈,您说金钏是因为弄坏一件东西去死是不符合逻辑的。这么说,毕竟还是跟你有关呐,会不会是金钏在您这里拘束惯了,一时出去,贪玩,不小心失足掉到井里淹死了呢?但是,她也不能让王夫人过于没面子,又说,退一步,即使如姨妈所说是气性大投井死的,那么说明金钏自己糊涂,也跟姨妈您扯不上关系了。
这样的解释,实在合情合理。
于是,一个被逼冤屈而死的生命就成为不必任何人对她的死负责的自己想不开或者不小心淹死的偶然事件了。
好一对心心相印的姨妈和侄女,你说,王夫人能不喜欢薛宝钗吗?就这样一句话,王夫人陡然卸下了“道德负担”,变得轻松起来:
王夫人点头叹道:“虽然如此,到底我心里不安!”宝钗笑道:“姨娘也不劳关心。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
好一个点头叹道。王夫人是叹金钏?不是,是赞叹薛宝钗的理解能力和反应能力呀,帮她解了一个大难题。一句“虽然如此”,说明王夫人接受了这样的解释,进而虚伪的表个态,表明自己的仁慈。而薛宝钗呢?继续点题,告诉姨妈,金钏死了,人死不能复生,金钏家缺的不是人,是钱,多赏钱就可以圆满。果然,王夫人不仅给了金钏家五十两银子,后来,更在薛宝钗的启发下,把金钏死后空缺的工资给了她妹妹玉钏,这可是长效机制——涨工资,于是玉钏也感叹王夫人的大恩,跪下谢恩了。我们可以想象,金钏儿家人肯定也是感恩戴德的。即使金钏活着,也赚不了这么多呀。这孩子,死了强如还活着呀。
这是金钏家想要的结果,也是王夫人和薛宝钗想要的结果。
于是,一场金钏被逼而死的悲剧,就在王夫人和薛宝钗心心相印的“谎言”编织下成为了奇谈。而这奇谈下面,是一个女孩子被逼被侮辱走投无路投井自杀的残酷现实。
王夫人要不喜欢薛宝钗,可能吗?
编辑 / 配图:李明劼
风之子:原名李明劼,《红楼梦》研究者,新浪红学名博。大学时代即发表文学论文二十余万字。著有《风语红楼1风之子解读红楼梦》、《风语红楼2香尘逝》、《风语红楼3梦流年》、《风语红楼4大厦倾》。
《风语红楼4大厦倾》新鲜上市,戳下面
风之子开讲啦!
(上喜马拉雅听“风语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