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人的“二十六剁年肉”与“二十五打豆腐”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是全国各地在“打豆腐”这件事情上,表现得惊人地一致,二是在全国各地的年俗民谣中,关于腊月二十六“剁年肉”的不同说法也比较多。黄梅人说“二十六剁年肉”、黄石人说“二十六割年肉”,也有人说“二十六去买肉”,而北方人则说“二十六炖羊肉”或者是“二十六炸鱼肉(丸子)”等等,好在万变未离其宗,都是在围绕年与肉说话。
因为黄梅人无论称买肉还是割肉都习惯称之为“剁肉”,所以黄梅年俗民谣是“二十六剁年肉”。不过黄梅人的“剁年肉”与北方人“炖羊肉”以及“炸鱼肉”的最大区别是,黄梅人腊月二十六“剁肉”的目的不是因为没有肉,而是为了剁点新鲜的肉过年。而在“剁年肉”之前不仅有腊肉,还有提前许多天已经“剁”回家挂在通风阴凉处的“风(封)肉”。当然,在那穷苦的年代,或者是个别穷苦的人家,即使腊肉、风肉都置办不了,到二十六这天,也是无论如何也要剁年肉的。
值得一提的是,黄梅年俗民谣的“二十六剁年肉”之说,不仅与黄梅人的过年习俗有关,而且与黄梅人的家风、族风、县风有关。
黄梅县人民练习岳家拳
如果说,现在一般人养猪的目的是为了“谋利”,那么旧时黄梅人养猪(黄梅方言叫“宽猪”),的目的则是为了“节俭”,所谓“猪是聚钱罐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黄梅人除了用自己家里的谷糠、淘米水、洗碗水养猪(宽猪)外,大部分是用野菜喂养,他们要么到田野山间“挑”喂猪的野菜,俗称“讨猪菜”,要么到湖塘、河沟里去打捞水草,俗称“打猪草”。
打猪草
如果说,是黄梅人“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人文精神,培养了黄梅人喜欢养猪的好习惯,那么“穷死不偷,饿死不抢,要么卖唱,要么卖艺,绝不讨闭口米” 的人文道义,则成就了黄梅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黄梅的产生与发展。黄梅戏中的小戏《打猪草》就是源于黄梅青年男女因打猪草而产生的爱情故事:还有《补背褡》《卖大蒜》《逃水荒》《过界岭》等小戏,以及《告坝费》《於老四与张二女》等大戏,则是真实生活的艺术化。
黄梅戏中的小戏《打猪草》
因为“猪是聚钱罐得”,所以旧时无论贫富都“作兴宽猪”,由于猪的食物主要是野菜、水草,这也就意味着再穷的人家猪都是“宽”得起的,因此“二十六剁年肉”的年俗,也从未间断过。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果说黄梅人的家国乡土情怀,主要表现在黄梅戏上,那么黄梅人的心灵净土情怀,却主要表现在“二十六剁年肉”上,不信请听黄梅童谣《杀猪歌》:
猪元帅,毛大哥,你挨屠刀莫怨我。
为君献此苦肉计,早出苦海早超脱。
来世大富并大贵,脱下毛衣换绮罗。
快随无常入地府,要比凡间好得多。
天不收来地不管,人不知来神不觉。
日里吃的白米饭,夜里睡的绸被窝。
牛头见你敲锣接,马面见你唱山歌。
猪元帅,毛大哥,十磨九难且忍着。
罪业皆因前世造,自作自受自操脱。
千刀割肉莫怕痛,万棍敲打莫嫌多。
作者简介:周濯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新天仙配》(28集)、《天仙配》(35集)、《黄梅戏宗师传奇》(25集)和《妈祖》(38集)等10部电视剧的原著作者。先后在北京、长沙、台湾等地出版长篇小说99部。
来源:黄梅微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