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研究刘邦的传记,我们能够注意到,在刘邦举事的早期,其实有很多的人生转折点。
第一个转折点是沛县县令的毁约,如果沛县县令不毁约,刘邦就不能自号沛公,而是仅仅作为沛县县令副手的一个存在。
第二个转折点是雍齿因魏而反,如果雍齿不夺刘邦的大本营丰邑,刘邦就不会在下邳附近遇到张良,也不会投靠项梁并和项梁、英布、陈婴、吕臣等人共立熊心为楚怀王。
第三个转折点是项梁身死定陶,如果项梁不身死定陶,吕臣、项羽等人就不会被熊心夺去兵权,没有被熊心夺去兵权的刘邦也就得不到西进的任务,如果刘邦得不到西进的任务,就不能率先挺进关中,如果刘邦不能率先挺进关中,就不可能约法三章,就不可能得到关中百姓的支持,最后别说是做大汉皇帝了,或许连汉王都做不成。
可以说,项梁的身死定陶是刘邦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转折点。那么,在这个转折点到来的时候,为什么其他人都被楚怀王熊心夺去了兵权,唯独刘邦没有被楚怀王夺去兵权呢?
对于这一段历史,项羽传记中的记载是这样的:
楚兵已破于定陶,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
刘邦传记中的记载是这样的:
秦二世三年,楚怀王见项梁军破,恐,徙盱台,都彭成,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吕臣为司徒,其父吕青为令尹。
除了“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之外,两条记载没有任何的差别,无论从哪个传记中的记载来看,刘邦都得到了极大的实惠,不但军权没丢,而且被封侯、有封地。
为什么刘邦得到的待遇和项羽、吕臣的差别如此之大呢?
这很可能跟刘邦屯兵方位有关。
项羽的传记中是这样记载项梁死后项羽、吕臣、刘邦三人屯兵方位的。
沛公、项羽相与谋曰:“今项梁军破,士卒恐。”乃与吕臣军俱引兵而东。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
刘邦的传记中是这样记载的:
沛公与项羽方攻陈留,闻项梁死,引兵与吕将军俱东。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
我们能够看到,项羽和吕臣分别把军队驻扎在了彭城的边上,而刘邦则选择把自己的军队驻扎在自己起家的大本营附近。
或许正因为项羽和吕臣把军队驻扎在彭城附近,赶到彭城的楚怀王熊心才有机会通过后勤补给等操作夺去了项羽和吕臣的军权,而刘邦的军队离彭城较远,又不需彭城的供给,所以楚怀王没机会夺刘邦的军队,又担心硬夺刘邦的军队引发刘邦军的哗变,所以只能安抚刘邦,封刘邦为武安侯,承认刘邦对刘邦军的最高指挥权,承认刘邦对砀郡的事实上的控制。
这也是刘邦比项羽和吕臣高明的地方。
虽然刘邦和项梁合兵一处,但刘邦从未放弃对起家的丰沛一带的控制,刘邦表面上看跟项羽、吕臣一样是个兵头,实际上却是集地方财政、兵权于一体的“小皇帝”,关键时刻没人能动得了他。
当然了,对于自己的被夺兵权,项羽也在思索反击之计,而对于未夺到刘邦的军权,楚怀王也在反击。
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
为了拿回被夺去的兵权,项羽提议,由他和刘邦再次合兵一处,西进攻秦。对于项羽的打算,楚怀王自然心知肚明,让你跟刘邦共同西进,就得把兵权和军队还你,到时你项羽就是龙腾四海了,还怎么控制得了你项羽?
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遣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僄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
对于上边这一段记载,我们通常认识,这是楚怀王熊心偏袒刘邦,实际上不是的。这其实是楚怀王一箭双雕之计。
第一,不让项羽西进,避免了项羽重拾兵权。
第二,派独木难支的刘邦西进,无异于送羊入虎口,消灭不愿交出兵权的心机男刘邦。
只可惜,楚怀王的计策虽高,但项羽和刘邦的能力又远远超过楚怀王的想象,项羽在安阳镇杀掉了楚怀王指定的最高军事长官,直接抢班夺权。而刘邦则在西进的途中快速做大,不但成功挺进武关逼迫秦王子婴投降,而且快速地在关中建立起独属于刘邦的威望。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