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湖南卫视热播的《四十九日·祭》,是一部国家的屈辱史,是一段民族的苦难史,故事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讲述的是1937的南京浩劫。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南京被侵华日军攻占期间,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其实,即便到如今,在这场遭难已经过去70多年之后,当年南京被屠杀的30万生灵仍然无法安息,刽子手们至始终没有公开道歉,侵略国日本至今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既定事实,《四十九日·祭》并非是以晒惨痛引同情,而是通过当年在屠刀和兽行中苟延残喘生存下来的一群女人的故事,再次唤醒民族的血性,凭吊那不该忘却的国耻纪念,歌颂曾经的生存与抵抗的精神。
《四十九日·祭》由著名导演张黎执导,这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坚持出精品历史剧的良心导演,而他在处理《金陵十三钗》的改编中,同样继续了自己一贯的写实+史诗性风格,带全国观众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进入到那个曾经的六朝古都,融入到那个人声鼎沸的世界,再让大家眼睁睁看着这样一座活生生的繁华城市,被日军残忍摧毁,本剧所带来的巨大的悲怆,引发的是全人类的哀恸,或许用“屠城血证”这样的词,更能代表这部剧的核心价值。
但导演选择《四十九日.祭》这个剧名,有着更深刻的涵义:本剧的故事从南京大屠杀事发前一周写起,加上屠城的42天,一共49天,而49天也正好是中国传统中人去世后特殊的祭奠日“七七”,由此构成了该剧剧名。创作者没有采用原作《金陵十三钗》的名字,摒弃了“哗众取宠”的噱头,也给本剧定下来更为沉重的基调,用《四十九日·祭》引发全民公祭。
同样是改编自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张黎的《四十九日·祭》与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有着太多的不同,这里看不到衣着光鲜旗袍飘逸的妓女们,也看不到一个个长着天使面孔纯洁无暇的女学生们,大难当头,没有人会有时间和心情来秀曾经的美好,她们在街头仓皇而逃,她们在教堂东躲西藏,她们所表现出来的在绝望的夹缝中求生的希冀,是那样的渺小而强烈,这才是最真实的人性挣扎,她们并没用因为灰头土脸而遗失了美好。
相信不可避免的会有很多人拿电视剧版与电影版相比较,比演员,比故事,比口碑……但是作为一部长度达42集的电视剧而言,有太多的时间可以用来把故事展开,所以能呈现出更多细节。本剧第八集日军进城一段,一边是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尸积如山,血流成河,刺刀呼啸,哀嚎遍地,野蛮的战争机器摧毁了施暴者的最后一点畏惧与良知,也用这些残暴的野兽摧毁着这座曾经活生生的城。奔逃的玉墨和姐妹们一路的所见,是完全的人间地狱,但这里是典型的以点带面,一斑窥豹,仅仅凭借几个风尘女子的眼,就目睹了如此多的惨况,那整个南京城的遭遇,可想而知。
《四十九日·祭》从小处着眼,但又是一幅完整的群像,凶残的日军,抵抗的国军,求生的庶民,是本剧的三大力量结构,而在求生者中,又分别刻画了来自社会不同层面,面对死亡有不同态度的众生,那个由赌徒无赖变成救命英雄的法比,那个虽然沦落风尘却从不缺乏血性的玉墨,还有那个让观众时刻想抽嘴巴子的自私书娟,以及为了女儿可以豁出一切的书娟父亲孟繁明……死亡面前,没有真正的谁对谁错 ,却有大仁与大义,会等待人性的审判。
本剧基本分为四个阶段,其一是攻城之前,其二是破城之日的逃亡,其三是惨绝人寰的42天,其四是战后审判,尽管作为观者,战台烽被剧完全吸引,时而手脚冰凉,时而热泪盈眶,时而热血沸腾,恨不得化身一名志士施以援手杀敌救亡,但作为导演的张黎,却保持了一贯的冷静与客观的视角,任由观者去回味,也唯有这种面视历史的态度与情绪,才能更冷静的把握到观者的观剧感受。为了那些几乎被忘却的纪念,《四十九日·祭》是一部需要全国观众人人都要看到撼心力作,也希望能被岛邦民众看到,以进行真正的反思与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