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有些编剧是编剧中的编剧,有些导演是导演中的导演。他们把作品表一摆,就总是被高看一眼。张黎是摄影师出身,《走向共和》是他的导演处女作,其后的《大明王朝1566》《人间正道是沧桑》《圣天门口》也必然会在中国电视剧史上写下重要的一笔。《四十九日-祭》是他的新作,正在湖南卫视播出。为什么要触碰这个让人压抑的题材,创作生产中经历了怎样的考验,作品的完成度是否达到了预期?请听张黎导演的夫子自道。
(1)谈创作
*干我们这一行,只要谈到合作就没有轻松这一说
*这不是战争片,是灾难片,人为的灾难
*一个族群的男人为妻儿而死的故事我们太缺了
影视独舌(以下简称影):您是什么时候和这部戏有过接触,有了想拍这部戏的想法呢?
张黎(以下简称张):其实就是严歌苓这部长篇出来以后,应该是2011年底到2012年初这段时间。因为我和歌苓认识时间很长,九几年的时候就想要拍她的《扶桑》。后来断断续续一直有联系。她也是在美国和德国之间跑来跑去,有一次就聊到这个题材,那时候电影《金陵十三钗》拍完了,挺好看的电影,我觉得有条件能把它改编成一个电视剧,因为电视剧是我的长项。
我觉得首先它的人物关系可以分成几组。它不像中篇人物里 比较单一。像戴涛这个人物的出场到死亡,对老神父的描述,甚至对反方的日军的描述,都很丰富。按照我们查的一个资料,当时在进攻南京的部队里有一个比较特殊的部队,叫第二碇泊场,他们是干嘛的呢?一开始我们以为是工兵,后来发现他们有工兵的素质,是处理尸体的部队。他们在(屠杀开始)之前已经预判到会有大量的尸体,所以说南京大屠杀不是即兴的,日本有专门部队来处理尸体。而这个部队的编制是800多人,他的最高长官相当于副师级的级别。当然他们还雇佣了2000多人的收尸队。
影:像严歌苓她是从写小说开始,先后参与了电影版和电视剧版的制作,可能没有人比她更了解这个剧本,您觉得和她合作是不是比较轻松?
张:首先干我们这一行,只要谈到合作就没有轻松这一说,但它是互补的。你高一尺我高一丈,你高一丈我高十丈。永远是攀升的关系,也是相互刺激的关系。文字和影响一定是有矛盾的,这个矛盾会经过很长时间的讨论。影视是时空艺术,文学是天马行空的。把一场文字很优美的戏,固定在特别结实的时间和空间里,肯定会丧失一点东西。
影:您的作品讲男人比较多,像《走向共和》、《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次从女性的角度讲这么残酷的故事,对您而言有什么不同?
张:看完这部戏你就会发现,《四十九日·祭》不是从女性角度讲故事,而是几个不是英雄的男人,为了他们身后可能会成为母亲的女人和女学生去死的故事。而且一个族群的男人面临这种劫难时只有一条路,就是为女人去死。法比为女人死了,这个女人和他一点关系没有。阿顾为女人死了,乔治为女人死了,戴涛为女人死了,李全友为女人死了。老神父为什么后来到1948年留着最后一口气,死在了审判法庭上,他的这口气是留着为这些女人作证的,他也是为了这些女人。最后有一句台词:你连我们的女人都征服不了,你怎么可能征服我们的男人。这是一个族群自救的故事。
影:您怎么看待城破后这四十二天?
张:恨啊,除了恨还有就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怎么就把这事儿给忘了,不敢看,不忍看。宋佳说的那句话特别对:别给自己的麻木找借口。
就是麻木。日本这么多年干了什么,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他们一直在把这个事儿洗白,他们真的已经给洗白了,全世界谁知道?我们都知道纳粹集中营、达豪集中营,我们知道纳粹怎么虐杀犹太人,但中国有些被害者、被虐者的后代反而给忘了,不愿看不想看。其实这挺耻辱的,跟忘了自己姓什么一样。
影:美国人不可恃,炮舰被炸。安全区不可恃,日军随时闯入。乡下屠村,码头扫射难民,坑杀数万俘虏...《四十九日•祭》也可以叫《四十九日记事》,前十集的纪录片色彩很强,是有意为之么?
张:这和主情节有关。书娟的那个照相机是什么作用呢,就是记录。首先你要记录下来我们自己看到了什么,它代替观众的眼睛看到了什么。
影:传统的戏剧冲突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材,大战三百回合不分胜负,最后戏剧性地半目险胜,胶着产生美。可《四十九日•祭》中强弱悬殊,有愤懑,无对抗?
张:所以说不能把它归类为战争片。我看到有(网站)把它归类为战争片,这怎么可能?这是屠杀!不是两军对垒。我定义的是灾难片,而且是人为的灾难。
影:那如何编织戏剧性?
张:活着。只有一个信念就是首先我们要活下来。你才可能去清算,你才可能去记忆。我觉得这是被屠杀者最了不起的一点。不要谈什么反抗,往深处里想想,你现在碰上个流氓劫道的弄不好都得就范,更何况对上哪些武装到牙齿的士兵,那种些禽兽不如可能已经疯了的士兵,我觉得里面有句话说的对,安全区里的一个美国人说的,像几十万条松了链子的疯狗。另一个人说你不要侮辱狗。
影:那段历史太沉重,要下很大决心才能进入相关影像。怎么冲淡血腥气,用了哪些手法?
张:首先我觉得我没有为了博收视、博眼球,就故意把它弄得很肮脏、很血腥、很暴力,不是这样。首先剧是要比现实淡化得多的多。其次就是做了一些褪色,在屏幕上不要那么刺眼。包括地上的血,第八集的那个,满地的血浆,人在上面都打滑。一个人大概十来斤血,但日本人动不动就杀几百人,那真的是血流成河。
影:有些观众还是会觉得太血腥了,看不下去。
张:那就请他不要看,我真的不是要求每个人都看,这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影:那过审是否顺利,是否有重大改动?
张:改动是常态,但至少没有没有伤筋动骨,枝叶删掉一些是肯定的,对我来说肯定很心疼的。
影:您对现在电视剧这个产业发展怎么看?
张:欣欣向荣嘛(笑)。这是很大的产业,养活了很多人。我觉得四星变两星这个事也未必是坏事,精品会更多,有限的资金会拍得更讲究一点,我说过,中国老百姓有权利看更好看的电视剧。
影:为什么选择湖南卫视作为平台?
张:不是我们选择湖南卫视,是湖南卫视在我们剧本还没成型的情况下就决定投资了,他们独具慧眼。他把钱就拍在这了。当时角色没定剧本没写完,只是有个拍的意愿。有些观众不喜欢在湖南台看那就去网上看,网上好多都在播。
影:整个拍摄期间,剧组氛围怎样?
张:这部戏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唯一一部在长达五个月的创作期里面,整个创作团队每天就是在特别安静的环境下拍摄,没有吃喝,没有娱乐,我们这个景周围五公里内没有超市,没有地铁,公交也在很远的地方,每天都特别沉静。大伙之间没有争吵,甚至没有声音。包括嘉译、宋佳,每天不玩手机,就是往那儿一坐,低头呆着,我们所有演员都是这样。杀青的时候也没有像别的剧杀青那样欢呼雀跃、酩酊大醉三天,都没有,安安静静这个剧就撤了。人还是这帮人,但是氛围却和以前的剧都不一样。大火、杀戮、死尸、饥饿、寒冷,我们冬天拍的嘛,贼他妈冷。
影:这部戏有留下什么遗憾么?
张:有,每部戏都很多遗憾。我们的人物能不能更丰满,我们的影像能不能更流畅,我们的声音能不能更丰富。这些只有做完以后回头看的时候才能发现。这次的翻译配音可能也有小小的瑕疵,像我拍戏几乎不同期配音。因为我觉得后期的配音是一个重新修订剧情和人物关系的一个手段。台词可以重新调整,情绪可以重新设置。还有安全区不太好弄,历史上是5平方公里20多万人,我们不可能组织这么大的一个场景。安全区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线的,所以日本人随时想进就进来,对这个场面的描摹显得有些简陋了,规模不够大。安全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大教堂,看似安全,这种安全建立在人和人之间皮肤的摩擦上,一个人走夜路害怕,两个人走夜路就不害怕了,为什么,鬼还是鬼,但人和人之间是有温度的,二十万人在一起时有温度的,但是他们离死亡的距离不比别的地方远,随时可能被杀。包括魏特琳这个人物可以拍一部很好的电影,她忍受不了人类竟然有这种恶行,回美国以后自杀了。
影:还有哪段历史您想拍下来?
张:我给你讲个故事吧,在1939年,在现代的乌克兰顿巴斯地区,也就是前苏联,当时那地儿有大约1万中国矿工,一夜之间夹在了德军和苏军之间,矿工嘛,都是特别强壮、精悍、有技术,但最后他们全部阵亡。最早这个故事我是去莫斯科红场看见那个纪念碑知道的,那个纪念碑和咱们的不一样,镶在那个红墙上的,最后一块被树挡着,上面写着谨以此碑献给在战争中牺牲的中国人张同志和王同志,张王是中国两个大姓嘛。让我感动的是什么呢,就是当时德国人说你们是中国人你们为什么不投降,跟你们没关系啊这个事,当时有两个答案,一个是中国人不知投降为何物,另一个就是我们身后十步之遥就是我们的孩子和妻子。一个族群的男人为妻儿而死的故事我们太缺了,这是一个族群的根本,他面临死亡的时候,作为儿子,作为丈夫,作为父亲,应该这么做,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2)谈角色
*玉墨的妖娆、风骚不是我们表达的主题
*胡歌这个戏演的得心应手,我们一聊就知道他行
*法比最后成了所有人的父亲,玉墨成了所有人的母亲
影:您淡化了玉墨身上的妓女风情,而是突出了她的傲气和才情,为什么这么塑造?
张:小说开头,描写了玉墨的脊梁,她的瘦骨嶙峋的背。脊梁是什么,骨气。宋佳写了一篇文章我不知道你们看没看,她的中心意思就是旧社会青楼不是现在的夜总会,她是整理了她拍戏过程中收集的大量资料和自己的笔记写的。我也看到很多(网上的评价),比如说臀部不够大、不够风骚。为什么女人的气节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当背景放在南京大屠杀的时候,你的妖娆、你的风骚不是我们表达的主题。而且玉墨开始一出场是要从良的,只是她的命和别人比不得而已。影片结束的时候,玉墨和书娟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点睛之笔,她说在日本人在乱挑中国人肠子的时候,哪有那么多风花雪月,哪有那么多儿女情长。我们用文字也好,影像也好,我们真的无法重述那四十二天里发生的事情。作为平民而言,尤其是对女性而言,我觉得用暗无天日来形容都觉得(不够),真的是四个字:只求速死。
影:前20集,赵玉墨和孟繁明都有强大心理逻辑,法比似乎有些面目模糊,不知后头会否丰满起来?
张:他(法比)是最丰满的。嘉译是我觉得里面演得最好的。真的。你看他哭,那个动人,嘉译不愿意演哭戏,但他一但哭起来是最动人的,大冬天的他哭的一身汗。脑子冒热气。真的了不起。法比不是一个英雄,但他最后成了所有人的父亲,玉墨成了所有人的母亲,尤其她最后成了书娟的母亲,书娟第一次来例假,是玉墨给她换的衣服。
影:您怎么发现张嘉译可以演这样一个角色的?
张:你选演员不能看他演过的戏,应该看他这个人。包括胡歌,胡歌生来就是应该演这种戏的人,只不过他以前被包装成那个玩意儿了(笑)。胡歌这个戏演的得心应手,我们一聊就知道他行,很多导演怕失败,愿意用曾经演过的类型,不愿意去深究这个演员的内涵。
影:《四十九日-祭》中唐生智与正史所载不同:未见战前之慷慨激昂,也未刨战略战术之昏聩,重点在他的奉令之无奈和弃城之不忍。他还是那个逃跑将军么?
张:这一点他抹不掉,因为他前面说过一句:誓与南京共存亡。但最后他还是临阵逃脱了,尽管他有理由,可终究有没逃的人。蒋介石是7号逃的,唐生智是11号逃的。所以你不要说誓与南京共存亡。你要说出这话你就得共存亡。加上唐生智是湖南人,真给湖南人丢脸,气死我了(笑)。
影:对日本侵略者的描写是什么样的?
张:参与这场战争、这场屠杀的每一个日本士兵都是侩子手。不要把他们分成日本军国主义、战犯和普通士兵。你只要参与了杀戮,你就是恶魔,就是侩子手,包括在日本境内生产那些炮弹的那些女人们,侩子手,一样的。就是几千万日本的平民帮助他们的战犯一起来屠杀的,他们就是行刑者。
影:这部剧中日本演员的表现怎样?
张:挺好的,我曾在一个采访中说过请代我向这个剧的日本演员表示敬意。我相信他们的很多政治观点和立场是和我们不一样的,但他们非常敬业、非常职业。完全是按照剧本和人物设置来完成这部剧的。当然也有些日本演员拿到剧本说我不想演,我也尊重他们的选择。
影:所有剧里都有麻烦制造者,不懂事,认死理,搞飞机,这个剧里是孟书娟。生死关头,跟大人作对,跟安全作对,跟爱自己的人作对。很逼真,为什么这么有感触?
张:你们都经过青春期,孩子都是和最爱自己的人较劲的,大街上不认识的人肯定不和他较劲,她不知道死是怎么回事,不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孩子嘛。她才14岁。我们当时选了很多很多书娟,发现还是她(张歆怡 )合适。
(3)谈剧情
*说“哥们有好剧本么,给我一个”,就像说“你有好儿子么,给我一个”
*观众也在成长,今天喜欢看快意恩仇的,可能十年后就想看些厚重的
*杀千人不如得一心。有一个人看,有一个人感受就够了
影:这部剧不属于当下强冲突、高刺激的主干线,也不属于传统写实、煽情的路线。玉墨一脸高贵,戴涛雨中起舞,法比痞亦有情,书娟蝴蝶在心,战火之中有静气,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调性?
张:这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对我来说只有这种方式来表述我更拿得准一点,这个时期每时每刻都在面临生死,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生死更大的事,背后有三十二万个亡灵在支撑着。
影:不同于其他导演,您的编剧只用一两个,为什么?
张:我可能更习惯一对一,我觉得人和人之间超过两个人就没有真诚可言了。很多编剧手里都有特别好的题材,我着急啊,就是拿不到,而且剧本这个东西是要呵护的,就像养孩子一样。我最怕有人说:哥们,有好剧本么,给我一个。这就特别像说你有好儿子么,给我一个。
导演切记一点就是记住自己不是无所不能,你有好多不能的,你要仰仗各部门,编剧、摄影、录音、美术、化妆、服装、道具、演员。
影:观众都怕沉重,今天播这样一部剧,有何用意?
张:就是我想拍个东西,我把它拍成了,还是那句话:杀千人不如得一心。有一个人看,有一个人感受就够了,一定会有人看,有人感受,你想通吃是不可能的。我觉得观众也在成长,今天喜欢看快意恩仇的,可能十年后就想看些厚重的。我们只管拍就是了。
影:玉墨看来会和三个男人有情感交互:书呆子孟繁明,军官戴涛,还有法比。这部剧的情感表达比较克制,除了红绫对乔治的进攻。情感是透气口,不能没有。情感是奢侈品,一多就不合时宜。这个劲儿怎么拿?
张:我都在克制,不只是情感,包括对血腥屠杀的表现方面我也是在克制。你不要只看到戏中很血腥,说白了现实比那残酷的多。我在查资料中找到一个东西,金陵的鼓楼医院有几十个女护士,她们大部分是修女,中国的女孩子,干干净净。晚上被(日本人)强奸,强奸完把自己洗干净,早上起来去救护别人。第二天晚上回来又被强奸、被轮奸,又洗干净,又去救护别人。日复一日。这是历史事实。
影:哪场戏令您印象深刻?
张:我觉得还是第八集中的那场屠杀,代表了整个屠杀的开始。那场戏拍的好苦啊,血浆用了三大汽油桶,小2000斤血。而且我们那个景往下漏,地下是镂空的,铺多少也往下渗,后来给人家洗地花了好多钱,人家不干了(笑)。包括那些群众演员,谁愿意演这个戏。尤其是杀孩子的镜头,当时孩子的眼睛简直不敢看,当刺刀进入身体时他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特别诧异的眼神,在母亲怀里,真可怜,特别震撼。好多个镜头被剪了,特别可惜。
文/曲百莹
温馨提示:“影视独舌”微信号“dusheme”,欢迎关注!
【影视独舌】
由资深影视产业研究者李星文主编,资深媒体评论家宋子文加盟,提供深度的影视观察和产业剖析。高冷、独立、有料,是我们的追求。助大家涨姿势、补营养、览热点,是我们的服务。涵盖微信、微博、博客、豆瓣和人人小站、网站五大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