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楚汉传奇里面看到,项羽祖上发的毒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心想,当时是怎样的境况才令他那麽仇恨秦国,后来细细研究一下,秦国和楚国之间的关系。
其实,在秦昭襄王刚继位的那几年,秦楚关系相当和谐,照例要娶妇嫁女。重要的是,秦国真的把上庸还给了楚国,以当时的情势论,这种友好关系虽然注定早晚会终结,但本来应该还能继续维持一段时间的,因为一次意外,楚国又不得不和秦对立起来了。
原因很简单,就是年轻人火气大,性子急,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自打秦楚结盟后,楚太子到秦国做人质。国君的儿子做人质当时是常见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秦昭襄王本人,还有后来的秦始皇,都有做人质的经验,只要两国关系好,待遇很不错,行动挺自由,还可以在国外积攒人脉,积累政治资本,所以当时有一种论调甚至说只有做过人质的经历,政治地位才会更稳固,但楚国太子为了一点私事和秦国一个大夫争斗起来,把这个大夫给打死了。太子知道事情严重,吓得慌忙逃回楚国,这就把楚国陷入了极端孤立的境地,这些年处既然亲秦了,就和齐国自然关系紧张,这样楚国就不得不同时面对齐秦两国的攻击,
怀王的对策是一面派太子到齐国去做人质,缓解和齐国的关系。一面组织军队扛秦,连续三年,楚国都败了,这时秦昭襄王写了封信给楚怀王,信中,很客气的回忆了秦楚交往的友好的历史,也暗示了两国如果能够复合,当然是再好不过了。于是秦王要求与楚王在武关见个面,大家好好谈一谈。应该说这个要求很难拒绝,怀王不得不去,因为这次道理还真在秦国一边,秦国完全可以说我们已经拿出了最大的和平诚意,但楚国却蛮横的拒绝,那就只有打了。所以怀王不得不去为儿子的冒失和怯懦买单,心想,谈成了最好,谈不成也不敢把他怎么样,当然秦国真敢扣人,怀王大概也想不到。
所以秦国做这件事真的挺无耻的,有事说事,扣人家的国君就不对了。而怀王这时也硬气起来了,反正已经丢人丢大了,非常硬气的拒绝割让土地。
后来居然还硬逃了出来,逃亡的路线选择也很合理,没直接回国,这次不比儿子那种属于突发事件,归途上秦国肯定盘查严密,也没走较近的韩魏,而是向北兜了个圈子奔赵国而去,当时赵国国君是赵惠文王,国政还是控制在号称主父的赵武灵王手里,胡服骑射之后赵国国力大增,可以和秦国抗衡,所以怀王指望这位赵主父能接纳自己,但很不巧,这时的赵武灵王,跑到代地研究匈奴问题去了。不在国都。当时交通也不发达,无法通知到赵武灵王,赵惠文王刚刚继位,哪敢对这么重大的问题拿主意,于是怀王被送回秦国,最后就死在了咸阳。
其实看完这个事的来龙去脉,秦国确实做得不地道。就事论事,如果杀人偿命,或是割地赔款,楚国国君都去了,万事好商量的,没必要扣人,怀王毕竟是万千楚人的领袖,这不是把整个楚国都得罪了嘛。
后来秦国虽然统一了六国,但是若干年后,终究是被楚人灭掉了。
万事有轮回的。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就关注我吧,你的关注是我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