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会拥有众多的妃嫔,这其中当然不可能是人人都会受到皇帝的宠幸。而身为帝王,如果过于眷念某一两位女子,就容易动摇国本,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万历皇帝虽然有皇后,但是这位皇后是其母后给他做主娶的,他对这位皇后半点兴趣也没有。直到万历十年,一个大兴的郑氏女子进宫以后,才让这位皇帝眼前一亮,不久就将她封为贵妃,即为明史上赫赫有名的郑贵妃。
影视剧中的郑贵妃
皇长子朱常洛生下不久以后,郑贵妃也为朱翊钧生下了皇三子朱常洛(皇次子早夭)。出于对皇长子生母恭妃的嫌弃,不仅恭妃一直只是个妃,就连皇长子的身份一直得不到认可。而郑贵妃那边则是冰火两重天:皇三子诞下后,郑贵妃即进位为皇贵妃,身份压了恭妃两级;而皇三子的待遇也要比皇长子好许多。
朱常洛
这样的差别对待自然让外朝的大臣们大起疑惑,都怀疑这个相貌姣好而内心难测的郑贵妃想要立自己的儿子做太子,再加上皇太子长到十几岁都没有出阁读书,这就更让那些极其讲究长幼嫡庶尊卑的文臣们觉得此事必有蹊跷了。万历朝著名的“争国本”事件也就拉开了序幕。
“争国本”一案导致了先后数位首辅辞职,无数文臣遭到贬斥甚至是杖责,尽管如此,有关立太子的奏折依然长篇累牍,连续不断的呈递到御前,全都是批评郑贵妃、要求早立皇太子的。群臣越这样,皇帝就越不想干,直到皇长子十八岁那年才同意立储。尽管如此,皇三子的身份依然非常暧昧,即使太子之位已定,宫外对郑贵妃的怀疑依然没有释然多少。
早先有个官员曾经写过一本《闺范图说》,被皇帝赐给了郑贵妃,郑贵妃让人把这本书刊刻出来。这本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在很多年以后却被人拿出来做文章:有人托名为《闺范图说》写了一篇跋,又叫《忧危竑议》,在京中广为流传。而这篇文章的内容,就有点意思了。
闺范图说
《闺范图说》本是一本记载各代皇妃故事的书,而这篇文章表示,《闺范图说》第一篇就写的是东汉马皇后从宫女进位为皇后,就是暗喻郑贵妃;而郑贵妃让人刊刻出来,摆明了就是要学马皇后!这篇文章的作者托名为“朱东吉”,东吉指的就是东宫,此时是万历二十六年,太子未定。因此,这篇文章的寓意就很有意思了。
东汉明德皇后
五年以后,太子已定,而这篇《忧危竑议》又出了续集。在《续忧危竑议》中,作者提出:皇帝立皇长子为太子是不得已,迟早要换人。之所以要用朱赓做首辅,就是这个意思(赓谐音更,姓朱的要换人了,意思自己体会)。而这篇文章的作者署名郑福成,恰好郑贵妃的儿子就是福王,取这个化名的意思昭然若揭:郑贵妃的福王要成事了!
福王朱常洵
这种妄议国家大政、皇帝接班人的遴选甚至诋毁皇帝本人的文章,搁在每一朝都是会把皇帝惹毛的,朱翊钧也不例外。震怒的他命令锦衣卫全城搜查,和五年以前一样,也没查出个什么所以然,草草杀了个叫皦生光的人了事。而有关郑贵妃的议论就更加纷扬起来。
那么郑贵妃是不是很冤枉呢?一点也不然。那个为皇帝生下长子的恭妃,郑贵妃从来没有给过好脸色,每次见面都像下人一样使唤。而她的儿子福王虽然封号已定,却久久不去外地就藩,这不能不让大臣们怀疑。而这位郑贵妃也确确实实都在给万历吹耳旁风,万历皇帝拖了十八年才在太后、首辅叶向高的要求下才勉强将皇长子定为太子,与郑贵妃的枕边风干系颇大。
恭妃王氏
实际上,太子之位定下十二年后,还有人在搞巫蛊,诅咒的对象正是恭妃和皇太子,而这背后的指使者正是郑贵妃。熟读历史的朱翊钧自然不会忘记汉武帝的“巫蛊之祸”把国家搞成了什么样子,震怒的他要严惩郑贵妃,在叶向高的劝导下才平息怒火,只要朱常洛速去就藩。而郑贵妃还在死硬,直到李太后出面申斥才勉强将朱常洛送到洛阳。
巫蛊之祸
事情还没有完,几年以后,“梃击”案发。一个京郊的农民举着一根大棍,如入无人之境的走入宫闱禁地,在东宫附近见人就打,直到侍卫赶到才将其制止。而这个农民一审讯就把郑贵妃宫中的贴身太监供了出来,一时间朝野哗然,郑贵妃也惶恐不已,向皇帝哭诉自己不是干的。皇帝冷笑道:“外廷的话我是没办法给你解释的,你想解脱干系自己去找太子。”
朱翊钧
郑贵妃只能在太子跟前嚎啕大哭,哭诉自己的清白,还向太子跪拜,这一下把老实的太子也吓到了,只能对这位心心念念想把自己废掉的庶母也跪了下来。一见两人重归于好(表面上的),皇帝也在太后那里请群臣吃饭,表明了皇室的一片安静祥和、稳定团结,这一页就这么翻过去了。
李太后
但是事情绝对没这么简单,几年以后朱翊钧病逝,在郑贵妃的百般胁迫下,他要求后世子孙将郑贵妃封为皇后,遭到礼部侍郎的反对,而朱翊钧也懒得再管这个事,就同意了。一个月后朱常洛也去世,李选侍密谋垂帘听政,而其背后又有这位难耐寂寞的郑贵妃的身影,直到被杨涟等人挫败以后才悻悻作罢,从此淡出历史舞台。
李选侍
郑贵妃的百般丑态,说到底只是为她自己的儿子谋一个皇帝位子,其心可以理解。而她的拙劣政治手段不仅没有帮她那个后来被李自成做成“福禄宴”的儿子坐上皇帝之位,反而把宫廷和国家搞得一塌糊涂,她和神宗皇帝之间的“神仙眷侣”,自然只能为人所耻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