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山体滑坡,列车停下,卧铺车厢中的一些乘客貌似睡着了,但他们的身体奇怪地交织在一起,像极了凶案现场。
乘务人员在检查的时候发现,一共是八个人,七个人昏迷,剩下那个是真的死了。
这八个人中,有一名看起来很猥琐的黄牙记者,出来主动爆料:
十年前,他写过一篇报道《少女身陷四角恋爱 争风吃醋意外身亡》:
未满14岁的初一女生徐囡囡因“感情纠葛”被殴打成脾破裂,送医院手术时因麻醉过敏而死。
而“四角恋”中剩下的三名学生,都在八个人中。
另外四个乘客,分别是当时学校的教导主任、小卖店老板、校医助理和当年验尸的法医。
更重要的是,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列车上只有八个人,所以,凶手锁定在这八个人中间……
这是网剧《罪途》三部曲开场,很明显,它借用了著名侦探小说作家克里斯蒂· 阿加莎的名作—《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故事结构。
死者是小卖店老板,那么在这个诡局中,谁是真凶?
这八个人在上车时有过一段对话:
记者说教导主任花在有钱有势家长酒桌上的时间比在学校还要多。
法医痛斥记者造谣生事,败坏社会风气。
记者反讽法医滥用职权,徇私舞弊。
这段充满火药味的对话告诉你,悬疑侦破只是《罪途》的外壳,它实际上是一部戳中社会痛点的现实题材剧。
这种类型的网络大电影,比较罕见。
因为现实题材很不讨喜,沉闷、压抑、禁忌多。
比如最近上映的《路过未来》,反映的是底层社会和异乡漂泊,虽入围戛纳,但单日票房不足50万。
而《罪途》三部曲像一匹黑马,最高一集的点击量已突破2.3亿。
不得不佩服导演这种讨巧的操作:烧脑又刺激的找真凶推理,让人欲罢不能,封闭的环境,固定的人物,又节约了制作成本。
车上那位如鹰隼般的乘警何赫很快查明:
“争风吃醋的四角恋”只是记者在采访无果后的自行脑补、徐囡囡当年因为父母离异备受歧视、她遭受过霸凌和性侵。
她的死,虽是意外,但有非常复杂的隐情。
只是,何赫在第一集结束时就锁定了凶手,时间太早了,后面必有反转。
果然,就在他以为真相大白的时候,证据出现重大问题,有人在干扰破案……
悬疑侦破剧的情节确实有很强的设计感,不过我们不是为了drama而drama,戏剧高于生活,终究还是来源于生活。
克里斯蒂· 阿加莎创作《东方快车谋杀案》的灵感来源与一个真实的案例和一段乘车在暴风雪中被困的经历,这个案件是美国史上最知名的绑架案之一,被视为“世纪犯罪”。
被绑架的是林白的儿子,林白是历史上首位成功完成单人不着陆飞行横跨太平洋的人,他年仅20个月大的儿子在1932年遭到绑架、最终被撕票。
而在我们的中小学校园,有多少个孩子都像极了《罪途》中那个默默啜泣又孤立无援的“徐囡囡”。
校园欺凌、家庭暴力、儿童性侵一直是危险题材。
但是,反映这方面问题的电影也有很多,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是日韩电影。
2005年上映的《奥罗拉公主》,讲述了6岁的女儿被奸杀后碎尸,凶手以精神问题躲过了制裁,母亲开始了疯狂的报复行动,她一个一个的杀光了女儿遇害当天的相关责任者和凶手。
2013韩国上映的《素媛》,更是让很多人不敢再看一次。
还有去年获得金马奖的《嘉年华》,同样讲述了儿童性侵的事件。
有关儿童性侵的事件,很多都无疾而终,还有更多的是根本就不为人知。如果不是这些电影,或许,我们中的很多人都会盲目于岁月静好。
一部好的电影,总是能够承接这个社会的责任,让人们拥有正视现实的勇气。这一切,都是为什么这些电影能够获得好口碑的原因。
如同影片中徐囡囡同学说过的话:无论我对过去了解多少,一切终究无法重来,我还是要付出代价。
所以,一切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犯罪,都是不容姑息的社会隐痛。
不姑息,不枉纵,只是,当恶人终被惩罚或终遭报应,那些经历过创痛的灵魂,该怎样获得救赎?
影片的第一集叫《死亡列车》,第二季叫《救赎的代价》,第三集叫《正义的规则》,当真相终于浮出水面之时,列车重新开动,阳光照进车窗,车厢里的色调从灰暗变得柔和。
有人想借机杀人,是想报答。
有人想替人顶罪,是因为歉疚。
还有人在反思,是终于沉痛地认识到,在这场彻头彻尾的悲剧中,自己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相信这部网络大电影也会引起所有观影者和整个社会的反思:
面对校园霸凌、面对儿童性侵,面对所有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犯罪,事前预防、事后追责,乃至受害者一生的修复和重建,该怎样去做。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点赞并推荐这部《罪途》的原因。
尽管它有点像《东方快车谋杀案》的中国山寨版;
尽管它场面小,无流知名演员,逻辑也有尚待推敲之处;
但它真的是一部很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片子,就像剧中徐囡囡好友周新雪哼唱过的歌:
留下眼睛为了失明的世界,那里的色彩明明灭灭。留下嘴巴为了记录长夜,为了冰雪封冻的每一条街。
PS:电影有部分片段有点惊悚,看之前请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