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零时起,除了一些不适宜集中隔离的人员外,上海将对所有入境来沪人员一律实施为期14天的集中隔离健康观察。这一决定的背后,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与集中隔离场所的支撑。守“沪”天团将如何运转?刚刚过去的周末,记者走进了长宁区的集中隔离点。
这是一处位于长宁区西部的酒店,远离居民区和商务区,自3月6日起就作为长宁的集中隔离场所被启用。为了应对“新政”,在酒店的室外空间,搭建起了一顶帐篷,用作那些无法集中隔离人员的核酸检测采样。
酒店大堂内,几张拼接的桌子就是工作人员的办公场所,身后的吧台则堆满了洗发水、牙膏、拖鞋、垃圾袋等日常生活用品。
江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是此处的主要医疗力量支撑,从3月6日进驻至今,整个团队已经相当有默契了。“但即便如此,每一次新政实施之初,总还需要一些时间重新磨合,”说这话的是隔离点工作组组长陈建。
习惯了与病患接触的陈建坦言,隔离点的工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医生只需“救死扶伤”,而在这里,必须化身多面手——对内要安排各种工作,对外要处理各种情况。
“一会有16个人过来,11个集中隔离,5个提出居家隔离申请。”还未跟记者聊上几句,陈建的手机就响了,发消息的是长宁区卫健委的杨欢。除了负责另外一处集中隔离点的工作,杨欢还要负责和机场核心群的对接,并根据区内5处隔离场所的房间情况,来对集中隔离的人员进行点位安排。
“你们还有多少间房?”
“41间。”
“可以全收吗?”
“我看下明天的退房数量。”
“这一批全收问题不大,但明天退房数不多,估计接下来不能全收。”
“好,那这批你们全收,剩下的作为周转。”
……
类似的对话,每天都会上演很多次。
陈建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在实施“新政”后,长宁区内唯一的核酸检测采样点就移至在他们所在的隔离点,而核酸采样需要等待6-8个小时,因此他们必须要留出一定的空房给检测者休息。
刚刚确定好房间数量和人数,陈建转头跟工作人员陶平确认:“再过20分钟你可以换衣服去接人了,趁现在有空赶紧吃点饭”。说这话的时候,才下午4点刚过,远未到晚餐时间。但多日的实践证明,不趁着空档抓紧时间吃点东西垫一垫,真的忙起来,就不知道几点能吃了。
之所以能第一时间掌握酒店内的房间数量,是因为江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背后支持。中心主任沈晔告诉记者,最初的房间数量统计都采用人工统计,效率低又容易出错。为了减少一线工作人员的压力,他们紧急召集技术力量短时间内研发了隔离场所的房间管理系统。“功能简单,但非常实用。”她告诉记者,红色房间代表有人,绿色房间代表可以入住,灰色房间代表待打扫。更重要的是,可以导入入住者的相关信息,方便进行管理与统计。
17:16分,一辆大巴驶入酒店。
穿戴整齐的“大白”陶平和随车的工作人员完成了交接工作后,带着需要填写的表格走上了大巴。
“你看,只要他们完成了二维码的信息填写与提交,我们后台就能即时收到,比起之前人工输入,这样更加准确和高效。”指着电脑上不断增加的信息,季晓娜这样告诉记者。
1991年出生的季晓娜在团队中人称“表姐”,不要奇怪,此“表姐”非彼“表姐”,是“做表格的小姐姐”的简称。在各集中隔离点,像季晓娜一样和表格“较劲”的“表姐”、“表哥”有不少。而她,因为一套Python语言而“扬名”。
季晓娜是江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护士,也是位新手妈妈。得知中心有需要,将16个月大的女儿留在了南通老家,拜托老人照顾,自己则回到上海完成隔离后投入了工作岗位。
3月6日,身为党员的她主动报名进驻到了集中隔离点。根据当时的政策,她所在的隔离点承担了相当量的转运任务,看似简单两字的“转运”,但背后的工作量以倍数计。
比如,旅客的目的地是哪里?选择何种交通工具?具体的车次航班号?酒店只有三辆车用于转运的接送,但护送到各交通枢纽的时间不同,如何调拨与对接才能最高效地转运人员?
沈晔向记者回忆说,隔离点最高一天进出人员百余位,通过反复磨合,整个流程才渐渐流畅起来,每天有条不紊地转运几十甚至上百位的旅客。
落到季晓娜手中,则意味要过手的信息与表格要多数倍。“你看,这是我们的基数表,”记者看到,被称之为基础数据表的EXCEL表格上,密密麻麻地罗列着20多项的各类信息,光是从头拉到尾,一个电脑屏幕也显示不完。在基础数据表之上,还要将其梳理成不同统计途径的表格,是一件格外考验耐心与细心的事情。
身为一名护士,季晓娜从来没有跟这么多的表格打过交道,“一开始真的看到表格就头大”。在一次和先生的聊天中,她无意中说起了这件事。没想到,从事金融行业的先生熬了整整一个通宵,用Python语言为她设计了一个迷你程序,来帮她进行关键词的抓取与统计。
有了最强后援团的技术加持,季晓娜得以减少了很多重复性的劳动,但诸如核对信息等工作依然需要花费不少心思。“你好,资料显示你们是母子,怎么显示的年龄不对?”“你好,国籍填的是中国,但这个护照号码位数好像不对?”……季晓娜就像个“啄木鸟”一样,一点点就将信息中可能存在的差错与当事人一一进行核对。
就在季晓娜忙着对信息做统计时,酒店外,陶平正将旅客分批送往房间;酒店内,工作人员涂俊正在录入体温信息。
“你们先在房间休息一下,半小时后会有人帮你们把行李送到所在楼层,请注意领取,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拨打电话。”
表面上看,守“沪”天团的团员们似乎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是一人多岗、有乎必应,因为这里没有传统酒店中的服务员,哪怕日常生活的服务工作都需要他们来承担。
在记者采访的数小时里,季晓娜去搬过方便面、送过一次性拖鞋和洗漱用品;涂俊去送过行李、陪同腿脚不便的旅客前往核酸采样……“人手有限,大家都很努力地多做一点,我心里都记着呢。” 作为集中隔离点的负责人和主心骨,陈建说这话的时候颇为动容。
根据328“新政”,对所有入境来沪人员一律实施为期14天的集中隔离健康观察。但同时,也将采取人性化管理措施,对老人、未成年人、孕产妇、行动不便的、有老人或小孩需要看护的、患有基础性疾病等原因不适宜集中隔离的人员,统一在各区留验点进行核酸检测,检测结果为阴性且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并经严格核定审批后,可申请实行居家隔离。
记者所采访的隔离点,就遇到了一位孕妇,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孕妇完成了核酸检测采样后便回到了房间休息。此外,还有人因为食物严重过敏等问题提出了居家隔离的申请。
“你好,居家隔离的申请要满足有关规定,需要提交相关就诊经历后经过审核通过,请你耐心地等一等。”大巴抵达后不久,一位中年男士便出现在了酒店外。他说,自己的女儿从美国回沪,因自小患有严重的食物过敏,所以希望能够居家隔离。为此,他还带来了就医证明。
■陈建提交相关的证明材料。
面对这样的诉求,陈建除了告知相关规定外,还需要做好情绪的安抚。“我也为人父母,很能体会对方的心情,所以总是尽力给他们做好解释工作。”嘴上没停,手里也没停,陈建在工作群里上传了中年男士带来的相关资料。
“知道的,谢谢哦,辛苦了。”这位男士离开之前还不忘给女儿打个电话,叮嘱她照顾好自己,等待工作人员的通知。
做好安抚工作,陈建回到座位上,刚准备休息一会,没想到电话又响了。这一次,是集装箱来了。
■陈建雨中指挥集装箱落地。
原来,考虑到通风,核酸采样都安排在室外进行,采样区就是临时搭建的帐篷。天气好的时候没有问题,但这个周末开启的阴雨模式让人不免担心帐篷的承重是否安全。在长宁区卫健委的协调下,紧急运送来了两个集装箱,需要将其连夜改造成为核酸采样区。
“通电、布置……”陈建一边指挥工人师傅卸下集装箱,一边不忘在备忘录上记下待尽事宜。“长期缺觉,脑子转得也不那么灵光了,重要事情还是记两笔更稳妥。”
在距离隔离点不远的另一处酒店,是长宁区的另外一处集中隔离点。这里的“表姐”薛琳和“医疗保障”田君刚刚完成了支援第五家集中隔离点的工作。
■“表姐”薛琳支援第五家隔离点工作。(受访者供图)
回到原本的工作岗位后不久,薛琳有接到了更大的挑战——即日起,她不但要完成原来隔离点的信息录入与数据整理工作,还要负责长宁所有隔离点数据汇总。趁着工作的间隙,两个人来到了陈建所在的酒店,希望现场再取取经。
“表姐”相见,分外亲切。
季晓娜招呼薛琳坐下,跟她详细介绍了自己所在隔离点信息录入与归纳的情况。“‘小黑哥’怎么样了,还是那样不睡觉嘛?”不知怎的,两位“表姐”谈起了一位被视作隔离点传说的“小黑哥”。
从她们口中,记者了解到,“小黑哥”名唤陆伟峰,是长宁另外一处隔离点的组长。之所以能成为隔离点的传说,一方面是因为他对工作极其认真且富有开创精神,如今的隔离点信息登记流程与体系都建立在这位“小黑哥”的最初蓝本之上;另一方面他作为隔离点负责人,曾经创造过44小时未合眼的记录。“有能力有拼劲,我们所有人对他都很服气。”
夜越来越深,又一批入境旅客将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