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自明治维新后日本设立内阁开始,在132年的历史中,先后有62人担任过首相职务,平均每人只有2年多一点的任期,而任期最短的东久迩稔彦,只在位子上坐了54天时间便下台。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最“短命的”东久迩首相,在任期内却成功地解除700万日军的武装,一举震惊世界。这,是怎样一位传奇性人物呢?
东久迩稔彦出身日本皇族,在被降为臣籍之前,称号为东久迩宫稔彦王,其中“东久迩宫”是天皇赐予他的称号,类似于古代中国的封君号(如平原君、信陵君等),非姓氏名(日本皇室无姓),而“王”则表示他的身份。东久迩稔彦的父亲久迩宫朝彦亲王共生有九子,其中东久迩稔彦便是其中最小的一个。
东久迩稔彦年轻时的照片
按照辈分论,东久迩稔彦是昭和天皇的叔父,现任平成天皇的叔祖父,自幼性格顽劣、淘气乖张,这点可从他的回忆录书名《淘气的孤独》中可见一斑。东久迩稔彦家族同时又是一个皇族将军家族,他的叔父闲院宫载仁亲王曾担任参谋总长,三哥久迩宫邦彦王为陆军大将,四哥梨本宫守正王为陆军元帅,八哥、“南京大屠杀”的指挥者朝香鸠彦也是陆军大将。
正是由于特殊的出身背景,加上性格乖张,初出茅庐的东久迩稔彦显得非常另类。为追求刺激,已过而立之年的东久迩稔彦,以少佐军衔跟随朝香鸠彦赴法国留学,名义上是留学,暗地里则是寻花问柳,委实一个花花公子。
东久迩稔彦留居法国七个年头,因贪恋巴黎等地的繁华,迟迟不愿回国,只是在内大臣牧野伸显威胁要将他降为臣籍的情况下,才极不情愿地于1927年回国。此时的东久迩稔彦刚好40岁。
九一八事变
回国后的东久迩稔彦正赶上中日局势的紧张期,此时的日本军部内,有一大帮热衷对中国开战的狂热分子,东久迩稔彦也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久迩稔彦致信陆军省军务局长小矶国昭和原首相清浦奎吾,力陈陆军应制定更加大胆的侵华计划,以保证占领中国东北四省,同时对内阁“软弱”的表现指手画脚,威胁要将其解散。
东久迩稔彦的态度,令军部内的狂热派大为兴奋。就在“九一八事变”后的次年,参谋次长真崎甚三郎和参谋本部第三部部长小畑敏四郎等“皇道派”首脑主张,既然天皇不能按自己的意思解决满洲问题,那么不如依靠皇族的力量对内阁施加影响,而最好的人选无疑就是东久迩稔彦。不过,东久迩稔彦由于对“皇道派”不感冒,对他们的计划婉言谢绝。
徐州会战
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东久迩稔彦来到中国,接替西尾寿造担任第二军司令官,并率军攻占徐州。随后,东久迩稔彦又指挥4个师团、1个旅,共计17万兵力,长距离行军到寿春、正阳关附近,并以淮河为补给线,沿大别山北麓突破,向武汉方面挺进。由于其麾下的第三师团、第十师团在河南信阳突破胡宗南的防线,导致第五战区部队有陷入重围的危险,迫使中国做出弃守武汉的决定。
正是凭借着中国战场上的“优异”发挥,东久迩稔彦于1939年晋升为陆军大将,不久后便调回国内,担任防卫总司令官兼军事参议官,主持本土防御工作。太平洋战争前,曾有人提议由东久迩稔彦担任首相,但遭内大臣木户幸一反对,理由是一旦日本与英美开战,作为皇族的东久迩稔彦有可能遭到责难。
东久迩稔彦内阁
然而4年后,在日本面临国运大转折关头,东久迩稔彦还是责无旁贷地担任起首相一职。原来在天皇发布停战诏书当天,首相铃木贯太郎便率内阁总辞职,为收拾终战后残局,让700万迷信“皇国”必胜的日军乖乖放下武器,身为皇族大将、威望极高的东久迩稔彦,便被木户幸一等重臣推举为首相。
为维护以天皇为首的国体,完成解除日军武装及履行投降手续等事宜,东久迩稔彦起用前首相近卫文麿担任国务相,同窗好友下村定为陆军大臣,并网罗大量的政界、财界和言论界的头面人物为官,从而增强其内阁影响力和政策的执行力。
东久迩最大功绩,是解除700万日军武装
为说服700万日军放下武装,东久迩将先前“一亿玉碎”的口号改成“一亿总忏悔”,并向士兵保证国体不变、天皇地位不变,也不会追究普通士兵的战争责任。正是在得到这三条保证后,700万日军一夜之间全部解除武装,令世界大为震惊。
但在随后同驻日盟军总司令部的“合作”中,东久迩稔彦因反对发行军票、废除思想警察、罢免主张维持新闻管制的内务相山崎严、释放政治犯等事务,连番激怒驻日盟军总司令、有日本“太上皇”之称的麦克阿瑟。麦克阿瑟严令东久迩稔彦必须按照总司令部的命令行事,态度之“蛮横”,令后者倍感羞辱。最终,不堪受辱的东久迩稔彦在同年10月9日愤而辞职,在首相位子上只坐了54天。
麦克阿瑟与昭和天皇
东久迩稔彦在两年后被降为臣籍,过上了赋闲且悠闲的平民生活。东久迩稔彦晚年醉心于研究佛教,曾组织新兴教派“禅宗东国教”,并借云游全国和海外祭扫的机会大力宣传。不仅如此,东久迩稔彦还办过茶店、裁缝店、剧场,并担任过一系列社会组织的领导职务,生活异常丰富多彩。东久迩稔彦死于1990年1月,享年103岁,极为高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