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西青大地從來不乏慷慨悲歌之士。這裡有燦爛的歷史,還有輩出的英雄,既有聞名世界的愛國武術家霍元甲、韓慕俠,又有活躍在民間的風雲老會、勝舞老會、鄧店八極拳等武術團體。不管是傑出的英雄,還是植根於大眾的草根,他們血液裡流淌著的尚武精神,支撐起了西青民眾的脊樑。
1868年,愛國武術家、迷蹤拳第七代傳人霍元甲出生在精武鎮小南河村。霍元甲在大排行中排第四,因幼年體質羸弱,不具備習武的「潛質」,父親怕他毀害霍家聲譽,禁止他習武。倔強的霍元甲便偷學、偷練自家武藝,並最終成長為能文能武,窺得霍家「迷蹤拳」精髓的武者。霍元甲武藝出眾、執仗正義,先後在天津和上海威震西洋大力士,成為當時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1910年6月1日,霍元甲在上海創辦了精武體操會。孫中山先生讚揚霍元甲「欲使國強,非人人習武不可」之信念和將霍家拳公諸於世的高風亮節,親筆寫下了「尚武精神」四個大字,惠贈精武體操會。
與霍元甲基本上同時期的愛國武術家韓慕俠,1877年出生在西青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裡。他傾其畢生精力,維護民族尊嚴、傳播中華武術,行俠仗義、除暴安良,正直做人,威名遠揚。他攜資走天下,拜九師,修真功。他辦武館,授徒弟,與周恩來總理結下了深厚友誼;他和義和團的勇士們一起圍攻紫竹林租界,血戰老龍頭車站,給八國聯軍以有力的打擊;他出奇招施絕技,打敗目空一切的俄國大力士康泰爾,為中華民族洗雪了「東亞病夫」的恥辱,奪得11枚金牌;他毫不保留地傳授技藝訓練大刀隊,使這支令日本鬼子聞風喪膽的隊伍在戰場上屢建奇功。韓慕俠的一系列愛國壯舉,使他不僅成為西青人民的驕傲,津門父老的驕傲,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在尚武的西青,不僅有霍元甲、韓慕俠這樣聞名中外、家喻戶曉的愛國武術家,也有許多興盛多年的的武術團體,更有傳承百年的武術團隊。這些生於民間、興於民間的武術團隊,影響、帶動了一批批、一輩輩的愛武人士,使西青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武術之鄉。
20世紀30年代,李七莊街鄧店村開始有人習八極拳,並逐漸在家鄉掀起習武健身熱潮。2008年11月16日,在八極拳第九世弟子陳子明等人的倡導下,成立了「八極拳研究會」,繼續開展廣泛深入的民間學拳健身活動。
清末,津西一帶練武之風十分強勁,在古鎮楊柳青,就有東「風雲」、西「勝舞」的說法,指的就是楊柳青7街的百年風雲老會和楊柳青13街的勝舞老會。這兩個老會的成員,都是最普通的勞苦大眾,他們在農忙之餘習武強身,參加各種活動豐富生活。
如今,多少年過去了,英雄早已做古,但尚武之風在西青深深紮下了根。各武術團體不吝武藝,廣敞大門,言傳身教,播灑技藝。可喜的是,一大批學齡兒童成為了學習傳承武術的群體,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尚武西青的未來。為進一步瞭解武術文化在西青的發展現狀,本版特策劃了《武術文化傳承專刊》,記者們通過近兩個月時間的採訪,以期讓讀者瞭解更多武術在西青的傳承和發展。
【民間武術隊伍】
傳承百年薪火醉心迷蹤拳術
———記李七莊街于台武術隊
在距霍元甲故鄉僅幾里之遙的李七莊街于台村,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不畏寒暑,不懼艱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薪火相承,代代相傳,醉心於中華傳統武術的博大精深,潛心練習霍家迷蹤拳,以實際行動讓霍公的精武精神在民間發揚光大,這群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李七莊街于台武術隊成員。
于台武術隊的台柱子叫馮玉生,今年已經95歲。馮家是武術世家,馮家的武術在100多年前的清末民初就已經很有名。馮家最初習武的人叫馮宗義。馮宗義本姓肖,因招女婿進入于台馮家,改姓馮。馮家與小南河霍家有姻戚關係,馮宗義與霍家常來常往,天長日久,學到了一些武術技藝。另外,霍元甲在天津懷慶藥棧做事時,經常回家,而每次回家時都要路過于台村,便總是在馮宗義家歇腳打尖,切磋技藝,這使馮宗義更熟練地掌握了霍家迷蹤拳。後來,馮宗義將迷蹤拳傳授給兒子馮兆祥和馮兆慶。馮兆祥因武術之名被袁世凱招募,成為在小站練兵的武術教師。馮兆祥手下弟子眾多,不但遍佈小站兵營,民間也有不少。他的弟子有不少人參加過義和拳,為英勇抗擊八國聯軍做出過犧牲。
馮兆慶一直在于台村居住,他將迷蹤拳傳授給了後代馮玉生。馮玉生六七歲就跟隨長輩馮兆慶學武。據馮玉生回憶,1935年,霍元甲的次子霍東閣從南洋創辦精武體育會勝利歸來,很想在家鄉天津也成立精武會。於是,在天津三義莊開了個「東閣藥房」,在勸業場附近租了場地表演武術,宣傳精武精神。馮玉生隨長輩馮兆慶常去三義莊霍東閣處,向他學習技藝,有時也去表演場地幫場表演武術,宣傳精武精神。在那近一年的時間裡,馮兆慶與馮玉生從霍東閣那裡學到了迷蹤二路至五路拳。
由於勤學苦練,馮玉生武藝進步很快。1953年,被選拔參加全國武術表演賽,獲廣泛好評 1958年,被聘為北京軍區武術隊教練,並在當年的各大軍區武術比賽中獲總分第一名,因此被提升為八一武術隊總教練。之後又多次參加表演賽並獲獎。後來,馮玉生又將迷蹤拳傳授給了三個兒子,即長子馮良友,次子馮良俊,三子馮良才。現在,他們馮家父子都還在堅持練功,尤其精通迷蹤拳。馮玉生還被霍元甲文武學校聘為「霍氏迷蹤拳研究會」武術顧問,馮良友為研究會副會長。
於台武術隊
如今,于台村的武術隊依然十分活躍,長期堅持活動的隊員38人,其中年齡最大的75歲,最小的14歲。在武術隊的影響下,于台村民習武歷史悠久,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村民們從小就喜愛武術,練習武術。多年來,于台武術隊始終如一堅持習武健身,除春節及天氣不好等原因,幾乎每天都開展活動,隊員們的武藝均有提升。
除了習武健身外,于台武術隊還經常代表于台村積極參加市、區、街舉辦的各項武術比賽、武術交流活動和文化活動展演。馮玉生曾經帶領幾代武術隊員多次參加市、區舉辦的武術表演。1987年,在馮玉生的帶領下,于台武術隊在西青區武術選拔賽中大獲全勝,男女隊員共8人,男子獲得三個項目第一,兩個項目第二,一個項目第三;女子獲得兩個項目第一,三個項目第二,三個項目第三,並獲得了當年6月舉行的天津市農民運動會參賽資格。因成績突出,1983年馮玉生被評為「全國千名武術輔導員」。從1984年起,連續四屆當選西青區政協委員。1985年,馮玉生在天津市武術觀摩交流比賽中獲得老年組一等獎。1986年在江蘇徐州舉辦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獲得「三獻紀念」金牌。1990年,年近七旬的他又應邀在上海精武國際武術邀請賽中表演了迷蹤拳、刀裡夾鞭,獲得一致好評。
2007年5月,中央電視台在山東鄆城召開「武林論壇」大會,天下各路英雄豪傑齊聚鄆城。「霍元甲與迷蹤藝」作為一個重要拳種應邀參加武林大會,馮玉生長子馮良友作為迷蹤藝傳人參加了這次武林大會,並登台演練了迷蹤拳,獲得台下一片掌聲。演練完畢,少林拳名師梁以全和全國其他拳種的武師紛紛上台與馮良友合影留念。
此外,于台武術隊連續多年參加「全國武術之鄉武術套路比賽」,並獲得金銀銅獎若干,成績斐然。2017年,于台武術隊去北京參加了主題為「弘揚中華文化,傳承民族武術」的「海峽兩岸武術交流會」,與台灣同胞一起挖掘、保護和傳承中華武術文化精髓。于台武術隊還熱心於全民健身事業,先後有7名隊員參加了「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
現在,馮良昆主要負責武術隊的日常工作。談到武術傳承,他對記者說:「我們從小練武,一方面是想練武強身健體,一方面是真的特別喜歡武術,而且中華武術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有智有德,有氣有度,在研習武術技術的基礎上,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傳承中華武術的文化內涵。我們于台的武術傳統已經傳承了百年,相信會一代一代更好地傳承下去,傳到很遠很遠的未來……」
重刀武術百年傳承
———記西營門街群英武學社
群英武學社
小說《三國演義》中,關羽能夠將青龍偃月刀舞得虎虎生風,堪稱一代「武聖」。在天津,也有這樣一群隱於市間的「武林高手」,舞得了百餘斤的大刀,舉得起千餘斤的石擔,他們就是群英武學社的成員們。
天津群英武學社成立於民國初年(1904年),現活動於西營門街趙莊,距今已有114年歷史,社員們始終遵循「厚德為重、健身為本、互相切磋、團結奮戰」的精神,堅持傳統的弓、刀、石等健身運動,百年來在眾多民間技藝中獨具特色。社員們在繼承的同時不斷改革創新,由原本的單人單刀舉重創新為單人單刀花樣舉重、雙人雙刀舉重、多人多刀舉重,不斷開拓完善「弓箭」「抱石」等新創舉,深受群眾喜愛,享譽津城。由於群英武學社很好地保留了傳統武術的精髓,原汁原味地反映了天津武術的傳承和發展,而且極具觀賞性,2013年,群英武學社成功入選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在天津武術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群英武學社尤以重刀武術見長,重刀武術的表演都是令人稱歎的真功夫。社員們個個都有絕活,頭頂160余斤重量的大刀旋轉如飛,而後轉入脖下,跨脖飛轉;一手攥刀,另一手鬆開,人和刀一起轉;彎腰將刀置於後背上旋轉……一個個套路和動作體現出剛柔相濟、動靜結合的特點,令人眼花繚亂。此外,群英武學社表演時還能看到許多傳統功夫的展示,如「胸前開石」「力蹬千斤」……這些武俠劇中才能看到的「武林絕學」在群英武學社成了真。
近年來,社團在天津皇會、娘娘宮媽祖節、鼓樓花會、河北洛陽牡丹花節等眾多活動中留下了身影,收穫了一致好評。2001年,社團應中央電視台邀請,在「歡聚一堂」節目中進行專項演出,廣受讚譽。
隨著群英武學社的發展,社長顧寶地經常接到想要拜師的電話。現在,他的徒弟分佈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已有三四十人,重刀武術在新疆、河南、美國等世界各地開始生根發芽。
鄧店村 八極拳研習蔚然成風
古語云:「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據史料記載,八極拳是中華武術的璀璨明珠,也是中華武術中非常講求實戰、打練結合的拳種之一,全稱「開門八極拳」,也稱「月山八極拳」。
提到八極拳,就不得不提李七莊街鄧店村。這裡有個八極拳研究會,有正式掛牌的辦公地點,寬敞的活動場地,為八極拳師徒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使他們能夠大顯身手,將這一武術拳種在鄧店發揚光大。
鄧店村距武術大師霍元甲的家鄉小南河僅兩公里,尚武之風自古就有。自上世紀三十年代,村中開始有人練習八極拳,那是一位叫陳洪勳的壯漢,有機緣接觸八極拳且十分喜好,刻苦習武數年,終成八極拳高手。為了能帶動家鄉人習武健身,他曾明確表示,只要根正沒有劣跡,想學就教,不收費。他教出的徒弟很多,不光是本村青年,還有十里八鄉以及外地慕名而來的武術愛好者。
鄧店八極拳
改革開放以後,天津的八極拳組織恢復活動。1985年,陳洪勳被任命為「八極拳第十二武術社社長」,廣收弟子,義務授徒,尚武之風又在鄧店興起。如今,陳洪勳早已桃李滿天下,並且捷報頻傳,成績斐然。2008年,在八極拳第八世弟子陳子明以及崔士興、王佔領、徐振洪、張子鏈、張金友等一批精英人物的倡導下,成立了「天津市西青區鄧店開門八極拳研究會」。所謂「開門」,即以六種開法(六大開)作為技法核心、破開對方門戶(防守架子)之意。
鄧店八極拳研究會成立後,鄧店村黨支部書記周恩祿非常支持八極拳研究會的工作,在周恩祿的帶領支持下,會務搞得有聲有色。周恩祿說:「八極拳背後承載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形成的習武先德、尊師重道、團隊合作、吃苦耐勞等精神,一定會代代相傳。我希望通過鄧店八極拳研究會,能夠挖掘出一些真正有心的習武人,也希望傳統武術能得到更多重視,從而更好地發展傳承中華傳統武術文化。」
數年來,八極拳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除了開展廣泛深入的民間學拳健身活動外,還經常組織骨幹力量參加各種比賽表演活動。陳子明與陳子起是陳洪勳的兩個兒子,他們都得到父親的真傳,後來也都為八極拳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在「全國民間武術精英邀請賽」上,陳子明曾榮獲八極拳第一名,其弟陳子起位列第三。在「天津市首屆民間傳統武術大賽」上,陳子明還獲得老年組二等獎。張金友在中年組「空架子」項目中獲得了第一名。徐振洪在中年組「三路小駕」項目中獲得第三名。他們還派代表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北科杯」截拳道比賽,徐振洪在比賽中獲得武祖棍和八極三十路拳兩個項目的第一。
鄧店村八極拳研究會中還有一位叫陳子牛的師傅,他早年偷偷學武,不管是有人練八極拳,還是在別處發現有人練形意拳,他都偷學。結果,他學的拳術成為雜家,博采眾長。到改革開放八極拳恢復活動後,他才正式加入八極拳組織,積極參加活動,並多次到外地去表演比賽。
鄧店的八極拳研究會目前共有成員57人,分別來自西青、河東、河西以及北京、廊坊、霸州、德州等地,真正實現了「以武會友、以武交友」的目的。2015年,鄧店還迎來了歐洲八極拳愛好者,與外國友人一道進行了武術交流、武術切磋活動。如今,鄧店的八極拳研究會已經聲名遠播,經常接到天津市各區縣以及外省市的邀請函,盼望他們去表演比賽交流。
【武術傳承人】
讓百年「風雲」再度興盛
———記楊柳青盛興風雲老會第四代傳承人李家勝
每年的元宵節花會展演,楊柳青展區都有一支百餘人的龐大隊伍,以精湛的表演不時博得現場群眾的熱烈掌聲。這支隊伍,就是創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百年老會——楊柳青風雲老會。這支曾一度蕭條的百年老會,近年來又呈現出了再度興盛的局面。這一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是風雲弟子對老會的執著信念,另一方面與楊柳青盛興風雲老會第四代會首李家勝的付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風雲老會第四代傳承人李家勝
如果不是李家勝自己介紹,記者怎麼也想不到眼前這個精神矍鑠之人實際上已年近古稀。李家勝父親自幼習武,抗日戰爭時期曾擔任天津地下手槍隊外圍第七分隊隊長,多次圓滿完成了地下黨組織交給的各項任務。受父親的影響,李家勝從小就熱愛武藝。像15歲時經同鄉介紹,正式拜師在風雲老會第三代會首岳家林門下的李家勝,自此與風雲老會結下了一輩子的情緣。
「我師父會的武術種類非常多,可以說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可惜我入門才三年左右,師父積攢多年的兵器在『文革』中被洗劫一空,氣怒交集下,師父病倒了。但師父臨終前,囑托師兄李夢海傳授我各種武藝。」岳家林纏綿病塌時,李家勝一有時間就去配合李夢海師兄和倪老伯及其他門人進行精心照料,李家勝所做的一切師兄弟們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也因此,深得師父武藝真傳的李夢海,教導起李家勝來格外用心,將自己掌握的武藝盡數傳授給了他。
後來由於多種原因,楊柳青風雲老會在2010年前,沉寂了近10年的時間,期間沒有聚會,也沒有參加過任何社會上的活動。「在北京舉辦奧運會的那年,有一天師兄周連仲扛著一幅裱畫的達摩祖師臨摩畫像來到我家,對我說,『家勝啊,風雲老會以後的興盛還是要靠你撐起來啊!』我當時特別感動。周師兄在會裡是非常受尊敬的人,能得到他的認可,我覺得付出什麼都值了!」2010年12月31日,在李家勝的提議下,在其他風雲弟子的配合努力下,經過近一年的籌備,風雲老會再度興起,並於當日舉辦了啟動儀式,舉行了授旗、立會、拜大圖儀式,並重新冠名為「楊柳青盛興風雲老會」。150餘名風雲弟子會聚一堂,見證了這一重要時刻。李家勝作為風雲老會第四代會首,再度揚起了風雲旗幟,使風雲老會重新盛興起來。
如今,在楊柳青盛興風雲老會內活躍的大多為第五代弟子,第六代弟子也在茁壯成長中。作為風雲老會承上啟下的重要代表人物,李家勝借助武術進校園這個載體,以體育課為平台,安排風雲弟子輪流教授東咀小學的孩子們武術基本功。在兒童節時,孩子們的武術展演節目,受到了同學、家長和學校的一致稱讚。通過這一舉措,武術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紮下了根。
習武時間達半個多世紀的李家勝,不論是眼光還是格局,都比前人有了很大的提高,認識到武術作為一種文化,不應僅局限在一個團體,應該影響更多的人通過習武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2015年,在區體育局的大力支持下,以李家勝為會長的西青武術協會成立了。不到三年的時間,李家勝等武協成員就組織區內各武術團體參加了一系列賽事,並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談到未來對武術的傳承和發展,李家勝信心百倍地說:「習總書記在十九大上說了,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我們一定要抓住這個機遇,做好武術文化的傳承,讓武術文化真正發揚光大。」
霍氏後人承遺志
———記霍氏練手拳代表性傳承人霍靜虹
霍元甲的後人在做什麼?他們還在練習武術嗎?許多人在提到霍元甲時,腦海中都會浮現類似的問題。在2017年舉辦的全運會上,霍元甲玄孫女霍靜虹,代表天津隊拿下群眾比賽健身氣功團體賽冠軍,使霍元甲的後人從幕後走到了台前。
霍靜虹是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霍氏練手拳代表性傳承人。霍靜虹的爺爺是霍元甲次子霍東閣的兒。如今,她也正著手彙編新的霍氏練手拳大綱,爭取將霍元甲留下的「迷蹤拳」發揚光大。據霍靜虹介紹,霍家從她爺爺這輩開始,就逐漸不再以習武為主了。霍靜虹5歲半時機緣巧合與武術結緣,越練越起勁,後來還考到北體大武術系繼續學習武術套路。
霍靜虹
霍靜虹從不主動跟人提起自己是霍元甲後人。2000年,她從北體大畢業,進入天津商業大學擔任體育老師。她告訴記者:「年輕時,覺得霍元甲就是一個民族英雄,是自己的祖先,但他的武術、他的事跡,跟我的工作、教學內容,並沒有太大聯繫。」隨著年齡增長,霍靜虹的觀念也在改變,2015年,霍靜虹成為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霍氏練手拳代表性傳承人,這也讓她感受到了身上的壓力和責任。
霍靜虹修習的霍氏練手拳,集太極、長拳、曇拳等各門武術於一爐,注重手腳並用,嚴密圓活,在勁力上頗有講究。「剛勁」卻剛而不僵,「柔勁」則柔而不軟,全身動作與局部動作相間,其變化多在意料之外,長於技擊實用,不難於學,而難於練,更難於精。1910年,為了適應當時的社會需求,強健民眾身體,上海精武會對霍氏練手拳進行修改並彙編而成,共有72式。霍靜虹在這兩年的修習過程中,根據自身的練習和教學經驗,對現存拳譜中一些文字描述存在問題以及一些不能適應時代要求的內容,一一進行了修改。霍靜虹說:「在霍元甲甚至比他更早的年代,時代的特性要求武術必須要有防身和搏擊功能。在和平年代推廣,健身功能還是重要一些,不僅能鍛煉身體,還能鍛煉意志品質。
霍靜虹說:「我要將霍元甲的武術精神傳承並發揚下去。」在成為傳承人後,霍靜虹不僅在天津商業大學武術隊的隊員中推廣霍氏練手拳,還招收專業武術套路運動員做徒弟,保證練手拳能正確、科學的傳承下去。從2015年開始到現在,已經有十幾個學生學習過這個套路,他們掌握之後又帶給身邊的親朋好友。
將韓派武學發揚光大
———韓慕俠傳人廣傳真功影響日盛
久聞大任莊是個「形意窩兒」,到這裡才發現,真是百聞不如一見。儘管天氣寒冷,一群武術愛好者還是跟隨師傅在露天練習拳術、切磋武藝。他們中最年長的七旬有餘,小的有七八歲的孩童。
「『愛國奉獻求真務實』是我們對韓慕俠精神的理解。我們敬重韓公,敬重武術,也敬重自己,我們要把韓派武學發揚光大。」採訪中,慕俠武館總教練鄭同欣,用幾句鏗鏘有力的話語,道出了他和同道們苦練真功的意義,道出了大家發揚韓公精神,傳承韓派武學的信心和決心。
鄭同欣今年60多歲,七八歲起,隨師傅——韓慕俠關門弟子杜少祥學練形意八卦拳武技,一學就是30多年,打下深厚基礎,全面學習和繼承了愛國武術家韓慕俠所傳形意拳、八卦掌的理論和技藝,功力篤實,注重實用技擊,深得武術同道的讚譽。一直以來,鄭同欣授徒傳藝,義務傳授韓慕俠形意拳、八卦掌。2012年,慕俠武館成立後,鄭同欣積極參加武術活動,熱心推廣傳承韓派武術,成為武館總教練。
據武館成員郭洪偉介紹說:「武館成立的初衷,就是本著傳承韓派武學為宗旨,不設門檻,免費傳授對韓派武學感興趣的武術愛好者。武館成立之前,我們的組織一直是韓慕俠武術健身社,沒有固定的活動地點,有時間大家就聚在露天場地一起研究拳譜,練武切磋。我把廠房的辦公地點騰出近百平米,作為大家活動的固定場地,配有刀、槍、棍、棒等十餘種兵器,方便大家練習武術。」
真正的韓慕俠武術是什麼樣子?怎樣做到敬重武術?怎樣保持習武之人的尊嚴?慕俠武館的師徒們正在盡最大努力為世人呈現。2012年開始,在大寺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武館成員們就在集中力量搜集整理韓慕俠生平資料,進行甄別、編纂。出版了韓慕俠資料10集、韓慕俠健身社資料2集和韓慕俠武術傳承譜稿本等。目前,由大家共同完成的《韓慕俠武術拳械譜》32開幅面,500余頁的初稿也基本完成。該拳械譜圖文並茂地展示了韓慕俠武術的精髓,讓學習者一招一式有章可循。目前,慕俠武館總人數已達50餘人,骨幹力量20餘人,已建成露天習武場五個。
慕俠精神薪火相傳,韓派武學後繼有人。在大家的努力下,慕俠武館的影響越來越大,也有越來越多的武術愛好者參與其中,共同將韓派武學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