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夫人是刘邦的宠妃,据说戚夫人是刘邦妃子里面最优雅的女子,擅长歌舞。戚夫人和刘邦生有爱子刘如意,刘邦曾想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就这样经常吹枕边风的戚夫人得罪了吕雉。刘邦死后,吕雉成为皇太后,戚夫人的生活可想而知,那么历史上戚夫人是怎么死的呢?
戚夫人我们也称她为戚姬,是刘邦宠爱的姬妾。戚夫人为刘邦生下刘如意,刘如意也是刘邦宠爱的儿子,曾在戚夫人的吹动下,刘邦想废刘盈的太子之位而改立刘如意。戚夫人持宠而娇经常和吕雉发生摩擦,且多次陷害刘盈及鲁元公主,与吕后交恶。
据说戚夫人的父亲叫戚鳃,是秦朝末年定陶人,刘邦就是在定陶城里面得到了戚夫人。戚夫人是歌舞名家,非常擅长翘袖折腰之舞,刘邦经常和戚夫人一起合作,他唱歌,她跳舞。据说刘邦对戚夫人的爱蔓延到了儿子刘如意身上,据商山四皓的话来说,母亲被宠爱,儿子就是常常被父亲抱着的,所以刘如意的地位远远比其他的7个儿子要高。所以晚年的刘邦非常想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但是在刘盈请到商山四皓之后,刘邦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戚夫人被吕雉囚禁后,被换上了囚服,并让她干粗活舂米,戚夫人过关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所以内心十分痛恨吕雉,在一边舂米的时候一边会唱自己创作的诗歌,将自己被侮辱和被上海的内心表达了出来,并在宫中流传,结果吕雉听到这首凄楚的诗歌后薄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汉高祖刘邦后宫佳丽三千,但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只有三个女人:吕后、戚夫人、薄太后。说她们重要,是因为这三位女人在刘邦创建和巩固汉王朝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为之付出了极大的贡献,是刘邦生命中缺一不可的女人。
吕氏名雉,字姁娥,是汉高祖刘邦的原配夫人。她与刘邦的结合纯属偶然。吕后的父亲是山东单县人,早年为了避仇迁居沛县。其父与沛县县令是好朋友,有一次,吕后的父亲生日,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凡来祝贺的人都要带贺钱,按照当时的风俗,礼钱不满一千的人只能在堂下喝酒;礼钱超过一千的人才能到堂上喝酒。刘邦进门以后,高喊一声“泗水亭长刘季”“贺钱万”(《史记高祖本纪》),便大摇大摆的走到堂上就座。吕后的父亲甚是惊讶,一个亭长不可能有万钱相送,这分明是一个骗吃骗喝之人,心想将其逐出。但当吕后的父亲来到刘邦跟前时,被他非凡的相貌所吸引,不仅没有将刘邦逐出,反而将女儿许配给他。
公元前205年,刘邦为项羽所败,吕雉和刘邦的父母被俘,做了两年多的人质,这是吕雉为刘邦做出的重大牺牲,也是吕后在刘邦死后执掌朝政的政治资本。前203年秋,吕雉归汉后,留守关中。刘邦称帝后,吕雉被立为皇后,子刘盈为太子,女儿封鲁元公主。
刘邦称帝后,吕后为刘邦在翦除异姓诸侯王的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高帝十年(前197),陈豨谋反,刘邦率兵亲往平定,吕雉留守长安,听说韩信阴谋诈赦诸官徒奴发兵策应陈稀,遂与萧何商议,骗韩信入宫后处死,并夷三族。刘邦击陈豨,至邯郸,向彭越征兵。彭越称病不往,被刘邦废为庶人,徙居蜀地。吕后认为不可遗患,又指使人诬告彭越谋反,夷灭其宗族。
吕太后前后当政十五年,继续执行汉高祖以来与民休息的政策:一是由各郡县推举优秀农民,予以勉励,减轻赋税,改秦税什收其伍为什伍税一;二是允许以往逃避山林、湖泊和迁徙他乡的农民回到家乡,并归还田宅,官吏不得因其过去有不法行为打骂或歧视;三是释放奴婢,回乡从事农耕,官吏不得干涉;四是裁减大批军官士卒,转业还乡,优先给以土地,妥善安置;五是大赦天下;六是废秦时因株连而夷三族罪和“妖言令”等苛法;七是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使边境安定。这些政策的实施,缓和了内外矛盾,刺激了生产发展,增强了汉王朝的国力。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残破的社会经济也得以恢复,为汉初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享年62岁。《史记》评价说:“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乱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稀,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这是对吕后正确的评价。
倾心挚爱戚夫人
刘邦建立汉朝后,不忘约定,封戚夫人为贵妃,恩爱不减。可以说,戚夫人虽然是贵妃,但得到的恩爱却远远超过皇后吕后。因此,吕后嫉恨在心。特别是戚夫人所生儿子赵王如意聪明过人,而且很像刘邦,刘邦对这位儿子非常疼爱,多次想废吕后生的柔弱太子刘盈,立赵王如意为太子。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重,自知不久于人世,于是就想换立太子,但在吕后与张良的计策下,太子于一次宴会中请来闻名遐迩的贤人“商山四皓”(此四位贤人原来刘邦请他们来朝廷也没有请动)相随,换立之事已不可能,刘邦无奈,召来戚夫人,指着“四皓”背影说:“我本欲改立太子,无奈他已得四皓辅佐,羽翼已丰,势难更动了。”说罢,长叹一声,戚夫人也凄楚不已,随后,刘邦让戚夫人跳楚舞,自己则借着酒意击筑高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弓矢,尚安所施!
刘邦死后,刘盈即位,即汉惠帝,吕后便做了太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戚夫人穿上囚衣,戴上铁枷,关于永春巷舂米。戚夫人悲痛欲绝,乃作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吕雉知道后,以此为把柄,毒死了刘如意,下令剪去戚氏的一头飘逸青丝,并且将戚姬的手脚砍断,用两只月牙形的钳子夹出了戚姬的眼球,用香烛熏聋了她的耳朵,灌哑酒,关在厕所里,起名为“人彘”,终被吕后折磨致死。
传承江山薄太后
薄太后原是吴人(今江苏苏州人),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之后,薄姬被送到汉宫里的纺织房当织女。有一天,汉高祖刘邦经过织房,看到薄姬长得不错,就纳她入后宫。但是汉高祖后宫的妃子很多,很长时间并未宠幸于她。薄姬在宫中结拜了两个好姐妹,原来三人曾经互相约定,如果谁能够得到刘邦的宠幸,千万别忘了其他俩人。结果,另外两位美女姐妹先得到宠幸。一次,他们嘲笑薄姬,恰巧被刘邦听到,刘邦深深地怜悯这个弱质纤纤的女人,当晚便召幸薄姬,并将她册封为姬。那夜之后,刘邦便将可怜的薄姬忘得一干二净,直到刘邦去世。然而,也就是这一次宠幸,却使薄姬成了西汉文帝刘恒的母亲。
薄姬崇尚无为自静、顺其自然的道家思想,她一生与世无争,凡事包容,为人忠厚,母仪俱足。这也是薄姬后来能在吕后专政时期得以保全性命的原因所在。刘邦死后,她顺其自然地离开了长安。和自己的儿子刘恒到代国(今山西)团聚去了。
吕后专政期间,先后杀掉刘邦八个儿子中的六个,而代王刘恒和她的母亲薄姬幸免于难,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薄姬并未与吕后结怨,同时在薄姬的影响下,刘恒也没有太多的惦记皇位。
吕后专政15年后死去,吕氏家族权力被汉高祖的旧臣们推翻。这时在刘邦的儿子们中只剩下了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但刘长母亲家的亲戚为人过于苛刻,有一定的势力,而代王刘恒之母薄氏家族,一向以克己谨慎闻名于世。相比之下,为了不再重蹈吕氏外戚干政的覆辙,大臣们便选定了刘恒为接班人,立刻派人到代国迎接刘恒进京为帝。
薄姬成为皇太后之后,汉文帝以皇帝之尊,仍然对母亲孝顺如初。薄太后曾经生了一场重病,时间长达三年之久。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文帝刘恒却打破了这句话。三年中,他每天都要看望母亲,常常衣不解带不眠不休地陪伴在旁边,凡是御医送来的汤药,刘恒都要亲口尝过,确认无误,才会放心给母亲喂下。为此,他也成为让中国人传颂至今的“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孝。
文帝在位二十三年,一直为薄姬尽为子之道。公元前157年,文帝先于薄太后离开人世。临终时,他对于让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不孝”深为抱憾,反复嘱咐妻子窦皇后和儿女们一定要对薄太后尽孝。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刘恒要求将自己的陵墓照“顶妻背母”的方式安置方位。其陵墓被称为“南陵”。
吕后虽然是第一夫人,但她没有真正得到刘邦的真爱,担当的是刘邦政治伙伴的角色,为汉初巩固刘氏政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后执政十五年,为汉初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政治家。戚夫人虽然得到刘邦的挚爱,但她没有吕后的谋略,一味依靠刘邦为儿子谋取权位,不仅没有得到,反而白白葬送了自己和儿子的生命,结局十分悲惨。薄太后一生淡定从事,顺其自然,虽然没有得到真爱,但以不争而落得好报,子孙继承刘氏江山,她掌握和左右朝廷政权几十年,功德圆满,为历史称颂。
大风歌
【原文】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大风劲吹啊浮云飞扬,
我统一了天下啊衣锦还乡,
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
注释
⑴大风歌: 这是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在击破英布军以后,回长安时,途径故乡(沛县)时,邀集父老乡亲饮酒。酒酣,刘邦击筑(一种打击乐器)高歌,唱了这首《大风歌》。表达了他维护天下统一的豪情壮志。
⑵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啊”。
⑶威:威望,权威。
⑷加:施加。
⑸海内:四海之内,即“天下”。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
⑹安得:怎样得到。安,哪里,怎样。
⑺守:守护,保卫。
⑻四方:指代国家。
【作品鉴赏】
《大风歌》刘邦是在说自己在这样的形势下夺得了帝位,因而能够衣锦荣归
《大风歌》整首诗仅有三句构成,这在中国历代诗歌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三句诗中每一句都代表一个广大的不同的场景与心境,而且作者对这三句诗真可谓惜墨如金、高度凝炼。其中第一句的大风起兮云飞扬,是最令古今拍案叫绝的诗句。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他与他的麾下在恢宏的战场上是如何歼剿重创叛乱的敌军,而是非常高明巧妙地运用大风和飞扬狂卷的乌云来暗喻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假如说项羽的《垓下歌》表现了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大风歌》就显示了胜利者的悲哀。
而作为这两种悲哀的纽带的,则是对于人的渺小的感伤。同样的,对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唐代的李善曾解释说:“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见汲古阁本李善注《文选》卷二十八)这是对的。“群雄竞逐而天下乱”,显然是指秦末群雄纷起、争夺天下的情状。“群雄竞逐”的“雄”,《文选》的有些本子作“凶”。倘原文如此,则当指汉初英布等人的反乱。但一则这些反乱乃是陆续发动的,并非同时并起,不应说“群凶竞逐”;再则那都是局部地区的反乱,并未蔓延到全国,不应说“天下乱”。
故当以作“雄”为是。第二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只一个“威”字就是那样生动贴切地阐明了各路诸侯臣服于大汉天子刘邦的脚下,一个“威”字也直抒了刘邦的威风凛凛、所向披糜,天下无人能与之匹敌的那种巨无霸的冲天豪迈气概。这样的荣归故里,刘邦的心情是何等的荣耀与八面威风!刘邦是在说自己在这样的形势下夺得了帝位,因而能够衣锦荣归。所以,在这两句中,刘邦无异坦率承认:他之得以“威加海内”,首先有赖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但是,正如风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这种局面也不是刘邦所造成的,他只不过运道好,碰上了这种局面而已。从这一点来说,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实属偶然。
尽管他的同时代人在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样的幸运,而他之终于获得成功乃是靠了他的努力与才智;但对于刘邦这样出身于低微的人来说,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时代,他的努力与才智又有多少用处呢?所以,无论怎么说,他之得以当皇帝,首先是靠机运,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与才智。他以当进的人对之根本无能为力的自然界的风云变化,来比喻把他推上皇帝宝座的客观条件,至少是不自觉地显示了他的某种心理活动吧!
《大风歌》作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须有猛士为他守卫四方
姑且不论刘邦把他的这种机运看作是上天的安排抑或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但那都不是他自己所能决定的。换言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智;但这一切到底有多大效果,还得看机运。作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须有猛士为他守卫四方,但世上有没有这样的猛士?如果有,他能否找到他们并使之为自己服务?这就并非完全取决于他自己了。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最后一句比照上一句,都是直抒胸臆,写他的心情与思想,但这最后一句,刘邦关没有继续沉浸在胜利后的巨大喜悦与光环之中,而且是笔峰一转,写出内心又将面临的另一种巨大的压力。
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居安思危,如何让自己与将士们辛劳打下的江山基业,不在日后他人觊觎中得而复失,回到故里后,去哪里挑选出更加精良的勇士来巩固自己的大好河山? 使之大汉江山固若金汤!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问。他是希望做到这一点的,但真的做得到吗?他自己却无从回答。可以说,他对于是否找得到捍卫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无把握,而且深感忧虑和不安。也正因此,这首歌的前二句虽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惧。假如说,作为失败者的项羽曾经悲慨于人定无法胜天,那么,在胜利者刘邦的这首歌中也响彻着类似的悲音,这就难怪他在配合着歌唱而舞蹈时,要“慷慨伤怀,泣数行下”(《汉书·高帝纪》)了。
作者介绍
刘邦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历任沛县泗水亭长、沛公、砀郡长、汉王。
秦时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
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去世,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毛泽东对刘邦的评价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中文名
刘邦
别 名
刘季
国 籍
汉朝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沛丰邑中阳里(今徐州丰县)
出生日期
前256年冬月二十四(12月28日)
逝世日期
前195年四月二十五(6月1日)
职 业
皇帝、政治家
主要成就
斩蛇起义,推翻秦朝
消灭项羽,建立汉朝
主要成就
设立典章,设立制度
消灭诸侯,维护统一
代表作品
《大风歌》《鸿鹄歌》
庙 号
太祖
谥 号
高皇帝
在 位
称王5年、称帝8年
陵 墓
长陵
史书记载
《史记高祖本纪》《汉书高帝纪》
封国称王
汉王(前206年-前202年)
建汉称帝
汉帝(前202年-前1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