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一部分人追随着愚人节这个源自西方的节日,绞尽脑汁地整蛊周围的小伙伴;另一部分人听着“哥哥”的歌曲,念叨着“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怀念16年前张国荣令人无比惋惜的离去;还有的人,在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尴尬局面下,小心翼翼地表白,渴望对方知道自己的真心、又生怕被拒绝……
然而,或许你不知道,那年今日,一代才女林徽因离我们远去。今天,就让阿研带你走近“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林徽因,了解这位“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女子。
林徽因(1904.6.10~1955.4.1)福建闽县(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
林姑娘原名林徽音,《诗·大雅·思齐》有云:“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意思是文王的妻子大姒(sì),继承了美誉,有众多的子孙。“徽音”就是“美誉”的意思。只是当时有位男作家叫做“林徽音”,因而改名为林徽因。
说起林徽因的家世,连带着她的丈夫梁思成和公公梁启超,大约可以把半个民国的名人都串联起来了。
林徽因的爷爷林孝恂,是光绪年间的进士,身列翰林之选,与康有为同科。他虽是旧式官员,却注意让后代接受新式教育,不论男女,送子侄多人赴日留学,可谓远见非凡。
林孝恂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早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曾参与草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五四前后极为活跃的政治人物。民国时期响当当的人物,林长民大多都熟识。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林徽因,自小就知书达理、见识非凡。
1925年,林长民被流弹击中身亡,终年49岁。当时,远在美国读书林徽因只有21岁。
林长民与林徽因
关于林徽因,人们最熟知的莫过于她和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等人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了。然而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曾经的爱恨恩怨早已淹没在滚滚红尘之中,难以探究真相。不如就从林徽因的几首小诗中探寻他们曾经的情意吧。
林徽因故事中的第一位男主,当然非徐志摩莫属。只是两人是否真的在英国有过一段恋情,这段感情有多深,现如今依然众说纷纭。但两人的交情应该是很不错的。
徐志摩
1931年,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而英年早逝。1932年,林徽因为纪念徐志摩遇难周年,创作了这首怀人之作。这首诗后来发表于1936年3月15日的《大公报·文艺》。尽管时隔多年,这首诗中传递出的真善美依旧令人动容。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1939年翻译了这首小诗。这是许先生翻译的处女作,也是这首诗的第一个英译版。据说,青春年少的许渊冲先生,喜欢上了一个姑娘,因而翻译此诗。
许先生曾说,如果要重译此诗,会将题目译成“Don't Forget”,因为之前的“Don't Cast Away”语气太重了。
1934年,林徽因创作了《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全诗以诸多意象为喻,书写细腻柔丽的情愫,表现出轻盈优雅之美,是一首可以不断吟诵、不断生长出新意的天籁之作。
至于赞颂的对象,一种说法是林徽因为当时两岁左右的儿子梁从诫所作,另一种说法,则是为了怀念徐志摩。至于真相究竟为何,就留待读者品味了。
林徽因故事中的男主角,自然少不了痴情的金岳霖。常见的说法是金先生为了林徽因终生不娶,但也有一些观点称,金老本就是个不婚主义者,年轻时曾和一个美国姑娘同居,甚至未婚育有一女。但无论如何,金先生对林徽因的情感是真挚而绵长的。
林徽因去世的时候,金先生送去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上联是赞美林徽因的才华,赞颂她的诗意才情仿佛瀑布那样绵长,下联借林徽因的小诗,将其形容为人间四月天般的美好。
金岳霖
在金岳霖先生晚年的一次采访中,金先生反复地呢喃着“黄水塘的白鸭”,回忆当年林徽因因为作诗不顺反复吟诵这句诗的情形。得知这首《八月的忧愁》最终写成了,金老欣慰至极,像孩子般喜悦。
这首诗发表与1936年,但是构思的时间应该更早。在整首诗平静而委婉叙述中,作者借由优美的田园风景,表达出对命运和生活的思考,以及难以解脱的愁绪。
林徽因的女性朋友并不多,她曾说:“我从没料到我还能有一位女性朋友,遇见你真是我的幸运。否则我永远也不会知道和享受到两位女性之间神奇的交流。”林徽因的这位女性朋友,就是费慰梅,美国汉学家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先生的夫人。
费慰梅(1909~2002)原名威尔玛.坎农.费尔班克(Wilma Canon Fairbank),她和丈夫费正清的中文名字都是梁思成先生取的。费慰梅的父亲Walter B.Cannon是哈佛大学的教授,她自己是哈佛大学拉德克里夫女子学院艺术史系的毕业生。
费正清和费慰梅
1932年,费慰梅从美国来到中国,与同为哈佛毕业生的费正清在北平举行的简单的婚礼。同年,在一次沙龙聚会上,费正清夫妇和梁思成夫妇相识,因为梁思成夫妇流利的英文,这两对夫妻很快成了亲密的朋友。这种友谊持续了很多年。
费正清、费慰梅夫妇和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后来,费慰梅为好友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撰写了一本传记《梁思成和林徽因——一对探索中国建筑的伴侣》(Liang and Lin, Partners in Exploring China’s Architectural Past)。
书中记述了这对恩爱夫妻的绝世才华,也描述了梁林二人与费正清夫妇的坚贞友谊。在记录梁林在建筑方面的杰出贡献的同时,更展现了这对大半生在战火中漂泊的中国文人的精神与风骨,读罢令人动容。
尽管不少人对林徽因的了解仅限于她的诗作或是绯闻,但实际上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最大的成就在于建筑学。
1924年,两人一同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读书。尽管林徽因对建筑学很感兴趣,但是宾大的建筑系却不接收女学生。
林徽因就读于宾州大学美术学院时,学生证上的照片
当时的人们认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让青年男女一起工作到深夜是不合适的。因此,林徽因只得就读于美术系,旁听建筑系的课程。最后,林徽因毕业于宾大美术学院的美术系,而梁思成则毕业于美术学院的建筑系。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回国后,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夫妇共同走访了中国的15个省,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合著或单独著作了许多建筑学方面的重要论著。
比如说,下面这一本~
广告来得太突然……
pages/product/product?wareId=10685296
本书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英文文集的汇编,是英汉对照的。作者立足建筑艺术,深入浅出地为读者展现了一幅中国古代建筑的画卷。
好的,我们言归正传,继续讲林徽因的建筑思想~
针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弱点,林徽因提出用西方现代建筑的结构技术,结合中国建筑的传统文化,创造出令人更为满意的新建筑,以实现中国建筑的发展。新中国的建筑必须建立在民族优良传统的基础之上,但是要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
在这样的指导思路下,梁林二人主持的清华大学工作小组设计出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方案,在全国无数的竞标方案中胜出。
1954年4月1日清晨,常年饱受肺病折磨的林徽因与世长辞,终年51岁,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病中的林徽因 & 林徽因的墓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建会决定将她亲手设计的一方汉白玉花环刻样移作她的墓碑。墓体由梁思成亲自设计,由莫宗江用中国营造学社特有的字体勾画出“建筑师林徽因之墓”几个字,以最朴实、简洁的造型体现出她一生的追求和探索。
尽管林徽因早年丧父、身体病弱,一生中多半光阴在战乱中漂泊,但却有爱人相伴,从事着最心爱的事业。就让我们在八卦之余,多一些对林徽因的诗情和才华的了解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