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这两年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本一起涌入电影院的还有什么吗?越来越多的情侣。如果你不想在看完《星球大战》之后放弃在心爱的姑娘面前装腔的机会,那就快看这篇文章。进修一下关于科幻电影的一些知识吧。
约会应试篇
以美国为代表的科幻电影这几年是风靡世界,动辄票房过亿。奇幻的想象,时不时键入相对论、量子力学、黑洞、基因等科学理论,看得很多人文科学出身的姑娘们是不明觉厉。这个时候,你只需要一点对深奥理论的生动阐述,便能轻松俘虏人心。
黑洞
黑洞是天文物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题材之一,也是科幻小说、电影最常用的素材。
黑洞其实是在宇宙空间中存在的一种质量相当大的天体和星体,而并非一个洞。由于类似热力学上完全不反射光线的黑体,所以被称为黑洞。黑洞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其内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后,发生引力坍缩而形成的。这种坍缩就像如太阳大的行星变成了乒乓球大小。
黑洞有进无出,任何东西过了黑洞外围的“事件视界”,都要掉进黑洞。并且由于坍缩能产生强大的引力场,以致于周围任何物质和辐射都无法逃脱,甚至就连传播速度最快的光也不能避免。其本身是超大质量超大密度的天体,产生的潮汐力可以将物体撕碎。
代表作:《地球浩劫》《星际穿越》《黑洞频率》
虫洞
虫洞也是许多科幻作品常常涉及到的物理学概念。在许多科幻电影和小说中虫洞被描述成了时空隧道。关于虫洞有三种说法:一是虫洞是宇宙中相距遥远的两点间的一条捷径,就是一个苹果,虫子沿着苹果表面走远了,可是如果虫子挖洞从苹果里面走就近多了,顾明思议,虫子为了抄近路而在苹果里挖的洞。这个形象的概念首次出现在科幻小说中,后来被拍成了电影《接触》。
二是虫洞是连接黑洞和白洞或黑洞与黑洞的管道,故在黑洞里能找到虫洞。(白洞:黑洞死亡会变成一个白洞,喷射出之前黑洞吸入的物质)
三是虫洞是时空隧道,能进行时空旅行。没人见过虫洞,有人说我们周围到处都是虫洞,又有人说黑洞里有虫洞,基帕·索恩在书里又说我们可以自己构建虫洞。值得一提的是,小说和电影的流行,使物理学家对虫洞产生兴趣,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其中还关键的一个概念是负能量物质:科学家认为,“虫洞”的超强力场可以通过“负质量”来中和,如果把“负质量”传送到“虫洞”中,“虫洞”能量场就能稳定,“虫洞”就能打开。虽然,目前世界上的许多实验室已经成功地证明了“负质量”的存在,迄今为止,科学家们还没有观察到虫洞存在的证据。但理论上来说,“负质量”这种奇异物质将会成为发现“时空隧道”提供可能。
要实现负能量其实并不难,参照系不同便可实现。在飞船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接近虫洞时,虫洞周围的能量自然就成了负的。故要进入虫洞,飞船的速度必须接近光速
代表作:《超时空接触》《星际迷航》《决战猩球》《回归未来》
时间机器
假定我们能找到虫洞并且有某种负能量可以让它一直开着,那么,虫洞就是一个时间机器。我们就能像《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中的男主角一样,战胜跨越时空的障碍,与另一个时空的妻子在一起。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理,如果你在太空中的速度足够快,那么就可以做到在太空中待了几十天,地球上却已经过了几十年,实现常说的穿越到未来。
不过目前的科学理论表明,回到过去是不能实现的。
代表作:《时间简史》《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星际旅行》
平行宇宙
平行宇宙是与原宇宙平行存在着的既相似又不同的其他宇宙。这个概念的提出,得益于现代量子力学的科学发现。有物理学家在观察量子的时候,发现每次观察的量子状态都不相同,而由于宇宙空间的所有物质都是由量子组成,所以这些科学家推测既然每个量子都有不同的状态,由此推测宇宙也有可能并不只是一个,而是由多个类似的宇宙组成。
相互平行的两个宇宙,既不重合,也不相交。就好像同在一条铁路线上疾驰的先后两列火车,也可能像同时行驶在立交桥上下两层通道中的小汽车。科学家们大胆猜想,在这些宇宙中,有和我们的宇宙以相同的条件诞生的宇宙,也有可能在这些不同的宇宙里,事物的发展会有不同的结果,在我们的宇宙中已经灭绝的物种也许在另一个宇宙中正在不断进化,生生不息。
这个理论也被用来解决祖母悖论(即假如你有时间机器(虫洞或者别的),回到过去母亲怀你之前把她杀死。此时,母亲死了,你也不会出世,那又怎么会有穿越时空来杀母亲呢?)平行宇宙认为时空不是唯一存在的,而是有无数个时空平行的存在,它们彼此之间一般情况是无法产生联系的,那么你只是穿越到另一个平行宇宙,杀死了那一个时空的母亲,并不影响你穿越前那个宇宙的母亲。也就不存在回到过去或未来,更无所谓改变历史。
代表作:《源代码》《救世主》
第五维度
纸上平面的世界是二维的,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三维的,宇宙学家将时间看作第四维,而第五维指的是由无数个第四维时间组成的平面。想象一下,就像你面前有一堵墙,它由无数的竖线组成,每一条竖线就是一条第四维时间线,透过每一条时间线都能看到在这个时间点三维空间里发生的事情。这画面就好像上帝在看每一个人类的生活一样,非常神奇。
科学家认为第五维度是一个时间平面。它是由无数个四维空间根据某一轴线集合而成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五维空间的物体,应该是跨越不同时间轴线的,但在任意一个时间轴线上我们只能观察到它的一部分。而现代物理学界公认的理论是八维空间,著名的科学家霍金提出的宇宙模型甚至存在11维空间。
代表作:《盗梦空间》《超体立方》
引力
在很多科幻电影中,引力是世界一切力量之源,是通往各维度空间的唯一桥梁。在广义相对论上,引力被认为来自于质量与弯曲时空之间的相互作用。质量决定了引力的大小,而弯曲时空决定了引力的方向。任何物体之间都有相互吸引力,这个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例。因为足够大的引力能够进一步弯曲时空从而使得两个维度之间产生交集点,透过交集点就能到达另一个维度空间,引力成为了穿越维度的唯一方式。
代表作:《地心引力》《星际旅行》系列、《太空一号》
量子力学与暗物质
量子力学是20世纪物理学的最大进展之一,“量子”指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比如“光的量子”是光的最小单位。“暗物质”也是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是指无法通过电磁波的观测进行研究,也就是不与电磁力产生作用的物质。科幻片《量子启示录》就是把这两个科学概念糅合在一起讲述:一天,美国航天局发现一个彗星离奇地改变了轨道,科学家计算后发现一个暗物质天体将在96小时内撞向地球,它能够吞噬物质、光、引力和时间,因此地球将在随后的三天中消失,于是航天局找来两个科学家来挽救地球免遭毁灭。可是到了最后两个小时,这两位科学家还是一筹莫展,大难将要降临。就在这紧要关头,一个患有孤独症的物理学家最终使用了非传统的计算方法,使时间穿梭到过去,最终在时间里把“暗物质天体”消除了。
代表作:《量子启示录》
举一反三之技能升级篇
当然如果仅仅局限于对科幻作品的理论阐释,那还不够体现你个人智识的专业和深度,因为科幻不等同于科学理论甚至加入了大量的想象和违背自然规律的创造,如果这个时候懂得在电影之外进行专业知识的矫正和反思,那就等着斩获姑娘们仰慕崇拜的目光吧。
目前又有哪些违背了自然科学规律的水作呢?
中学物理教师亚当·维纳(Adam Weiner)在《好莱坞电影的物理学:千万不要在家里尝试》(The Physics of Hollywood Movies: Don't Try This at Home)中谈到了好莱坞电影中最有悖常理的几个典型案例。
《威利·旺卡和巧克力工厂》(1970年)
在《威利·旺卡和巧克力工厂》一片,查理和乔爷爷偷偷摸摸吮吸旺卡的“泡沫腾涌的节节升空饮料”时,他们的双脚立即离地,身体升入空中,在漫天泡沫中飘浮着。这也许是他们腹中碳酸化作用的结果,使乔爷爷和查理的浮力增至可以克服他们自身重力的水平,从而让他们飘向空中。
根据阿基米德定律,我们能计算出完成这种升空游戏所需的空气数量,以及由于查理和乔爷爷体内饮料的碳酸化作而导致的必要的体积增加。正如你所看到的一幕,要想抵消自身重力(估计在70公斤左右),乔爷爷的身体则必须膨胀到54立方米的体积——如果他是个球体,身体直径可能达到5米,即超过15英尺。
采用我们更为熟悉的参数,这起码是可怜的维奥莱特(Violet)在吸入旺卡试验的饮料之后,球形身体的两倍大。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你可以计算一下:按照电影描写的那样,则饮料的密度必须为6 x 109公斤/立方米,这样才能包含足以把维奥莱特身体充圆的液体。
《后天》(2004年)
在科幻大片《后天》中,让人类感到最恐慌的敌人(除了遭废弃货船上的外星狗)是零度以下、不断移动的“飓风”,能把风暴“眼”底下一切东西变成冰柱。在影片中,这些风暴的成因也令人匪夷所思:通过将零下100摄氏度的冷空气快速从地球对流层(在这个大气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吸至地球表面,获得其冰冻光束(freeze-ray)的动力。
但丹尼斯·奎德没想到的是,对流层上部的大气压只是地表大气压的十分之一。根据波义耳定律,空气降至地面,其压力增加,体积减小,由于气团是极佳的绝缘体,在这种体积转换期间,相对少的能量就会产生这一系统。按照热力学第一定律,作用于气团的力量因其体积减少而产生能量,因此使温度升高。但升高多少呢?在理想条件下,零下100摄氏度的空气在到达地面时,可能升至零上57摄氏度(135华氏度)。即便按照更为保守的现实条件(如考虑到这一系统丧失了一些能量以及大气层气体不理想的性质等),这一数字可能在零摄氏度左右。
《谍中谍2》(2000年)
在吴宇森执导的《谍中谍2》中,汤姆·克鲁斯和多格雷·斯科特(Dougray Scott)骑着各自的大马力摩托车,有过一次猛烈碰撞。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两人在这次半空中的碰撞中竟然没事,照样爬起来跳上摩托车溜走。接下来的一幕更令人吃惊,两人在地面上继续打斗,似乎并未受伤,在影片的剩余部分也是如此。
假设克鲁斯和斯科特两人体重分别为80公斤和90公斤,摩托车速度为时速50英里,碰撞持续时间0.015秒,那么碰撞产生的力是惊人的12万4000牛顿,全部施加于两人上身。估计撞击区域面积在0.35平方米,如此一来,我们就能计算出他们身体在撞击时所承受的压力:350,000 N/m2。
《蝙蝠侠》(1989年)
在这部拍摄于1989年的《蝙蝠侠》中,“蝙蝠侠”为救金·贝辛格饰演的心上人,与一帮恶棍展开殊死搏斗。一连串恶斗之后,蝙蝠侠与金·贝辛格从哥汉尔市最高的钟楼一同摔了下来,结果被钟楼滴水嘴的一个挂钩钩住,成功脱险。如果你注意他们俩个痛苦的表情,而绳子毫无弹性的猛拉,你就会明白这段情节有多么的不可信。
借助于牛顿第二定律(F=ma),这一“救命”弹射会让人有多么的痛苦。假设蝙蝠侠与金·贝辛格的体重一共是140公斤,下落的速率是每秒60米,在0.1秒内下落忽然为零(如此一来会产生600 m/s2的加速度,或者是重力的60倍),蝙蝠侠通过绳子所承受的力是8.5万牛顿,即相当于9吨的力。在这么大力的作用下,蝙蝠侠需要多结实的绳子可想而知,即便绳子不会折断,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所产生的力也几乎肯定让绳子连着的骨头折断,造成严重的内伤。但蝙蝠侠整个摔落过程中似乎毫发无损,自始至终紧紧抱着贝辛格的细腰。除了电影,上述一幕想必只能在梦境中出现吧!
《生死时速》(1994年)
我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时,只有12岁,不过,那时我就知道,片中有个镜头严重失实:被安置了定时炸弹的公共汽车,前冲后撞地越过高速公路上一个看上去有50多英尺的可怕裂缝。作为观众,我们还对这个裂缝存在疑问,因为镜头清楚地显示,桑德拉·布洛克驾车一跃时,高速公路的坡度实际上为零。所以说,她是如何保持那辆巴士没有碰到下面的支架的呢?
这个问题提的很好。在巴士要冲过去的千钧一发之际,桑德拉·布洛克将车加速至70英里,这意味着当公共汽车跨过处于同一水平面的50英尺裂缝时,重力作用会将车拉下至少低于桥水平面3.5英尺。即便我们假设存在一系列不可能的理想条件——公路倾斜2度,完全不考虑空气阻力,那么,这辆巴士作为一个抛射体,在完成“跳跃”动作之后,其自身的“癫狂”行为还将持续0.22秒。想一想,在0.22秒之内,巴士又会继续前行多远呢?约22英尺,即不足裂缝长度的一半。不言而喻,上述镜头绝对荒诞至极。
《绝世天劫》(1998年)
这篇出自导演迈克尔·贝之手的灾难片堪称电影界最颠覆物理规律的作品。让我们以影片中一个最最扭曲事实的实例作为切入点吧,即一颗安放于巨大陨石(面积相当于德克萨斯州)内的核弹头,竟然可以将陨石炸成两半,成功阻止了一场陨石与地球相撞可能造成的灭顶之灾。影片有关这方面的描写漏洞百出。
陨石运行的路线本身就不正确,其次需要多大的能量方可将那么大的陨石炸成两半,另外陨石爆炸之前的3小时56分钟内,将被炸成两半的陨石(一半大约有3 x 1025千克重)必须移动足够远的地方,以免同地球相撞。假设上述计算具备一系列理想的条件,这种情况几乎就不存在。即便是假设,需要3 x 1025 J的力量将陨石炸成两半,并以所需的每秒460英里的速度推动它们。迄今为止制造出来的最大核弹头仅可产生100兆吨、即4.1 x 1017 J的当量。这相对于把陨石炸成两半的实际能量来说只是百万分之一。
《极限特工》(2002年)
在这部影片中,主演文·迪塞尔踩着滑雪板沿着山边俯冲直下,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雪崩展开生死较量,并最终笑到了最后。滑雪板行进的最快记录是时速50英里——需要提醒的是,这里指的是在雪橇场上,不是影片中男主人公的夸张速度。
据测算,粉状雪崩(Powderavalanche)沿山体而下的最慢速度为时速130英里,最快可达到时速200英里。即便我们假设文·迪塞尔以前所未闻的80英里时速向下俯冲,而雪崩以其最慢时速130英里倾泻而下,那么,即便这位极限运动英雄领先10米,但在0.45秒内,雪块就能与他齐头并进,滑行16米后,文·迪塞尔就会被大雪埋在下面。
实践应用之谋略篇
最后我们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大块头的深奥理论要是只能在女生面前装装B,就大错特错了,科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应用于实际服务社会,尤其在追女生的过程中,这些能量满满的理论点堪称助攻神技。
巴甫洛夫“把妹法”:也谈饥饿营销
巴甫洛夫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理论,而这一理论同样可以用来追女生,比如每天持续为心上人买早餐、喊她起床或是送她爱吃的零食,如此坚持一至两个月,当姑娘已经对你每天的表现习以为常时,突然停止上述行为,就会令她产生深深的失落和不适,此时借势进攻便可一举拿下。就是通过人为的操作来产生非刺激性反应联系,从而让她离不开你。
薛定谔方程:给我一个时间,我就能计算出女孩的情绪分布
著名的科学家薛定谔经过极其艰难曲折天才的思考,写出了震惊世人的薛定谔方程
O[x,t]Y(x,t)=0(1)
其中,O[x,t]代表一个依赖于环境影响P的偏微分算子;x代表女性的心理状态;t是时间;Y(x,t)就代表处于环境影响P下的一个女性在时刻t处在心理状态x的概率! 环境P代表她周围的环境,比如家庭环境、人际朋友圈、人生经历、有没有四环素中过毒等。
薛定谔在一次婚外恋期间,灵感大发:他发现他的方程的解,时间和空间可以分开。而空间部分有另外一个算子Oe确定:
Oe[x;P,E]Y(x;P,E)=0 (2)
这个方程里面的E,就是女性心情指标。对特定的心情E,方程(2)就被叫做定态薛定谔方程。
理想的白马王子,在女孩心中,那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数学理想抽象的情况下,就假设任何一个女孩,绝对没有希望嫁给一个白马王子的,于是这就变成一个俗称的“无穷深势井”问题,表示女孩深深的处于绝望之中。这情形下,方程(2)的解会有什么特征呢?
薛定谔发现,满足(2)任何解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心情指标是分离的,不连续的:
{E1,E2,……,En,……} (3)
O2测量值比如是“结婚成功”,你就不知道人家是不是当你是朋友。这就是为什么包办婚姻的很多家庭最后要解体的原因,因为他们最后也没交上朋友;
现代社会,自由恋爱,就是O1->O2。
比如O1成功,你有了女朋友;可是你就不知道人家当时心里是不是考虑以后嫁给你——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恋爱7,8年,女朋友还要跟别人跑去结婚的原因。
海森堡加强补丁:意料不到的吸引力
网友“DarkSideMoon”提出,追女孩这种事情,不能少了海森堡,根据“测不准原理”,提出了“测不准把妹法加强补丁”。具体实施起来,是在“薛定谔把妹法”的基础上计入更多折磨人的不确定因素,让妹子心有牵挂,又吃不好饭:“如果抛硬币的结果为当天不送早餐,那么就拍一张本来可能送出的早餐图,显示清楚各种食物、饮料、水果的搭配,包括原料表和营养成分表,放在妹子的抽屉里。如果抛硬币的结果是当天送早餐,那么就将准备好的早餐放到搅拌机里,打碎搅拌均匀成糊状,并包好放在妹子的抽屉里。 这样一来,妹子要么吃得到早餐,但不知道吃的是什么东西;要么很清楚今天早餐食谱,但是吃不到,进而对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有了更深的体会。一颗扑通扑通乱跳的芳心就这样在物理学的强大引力场下被俘获了。 ”
总结下来,海森堡加强补丁的目的就是让妹子每天都被早餐折磨,情感上则更容易对送早餐的人产生依赖,最终心理崩溃,扑向科学家的怀中。
华生把妹法:给我一打女同事,我还你一堆软妹子!
华生的把妹方法继承自巴甫洛夫的衣钵,仍然是传统的刺激条件反射。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是基于单纯的神经系统,而华生更注意肌肉与腺体。通过转换的手法来"清除"意识,把一些意识内容转换成身体的内部刺激或肌肉的动觉反馈。行为主义不在于寻找那种普遍的内省的"妹子",而在于将一张张白纸塑造成软妹子,简单来说如下:
取一定的样本量,在一批女同事/女同学抽屉里都放上精心准备的早餐,并且保持缄默不语,无论她如何询问,都不要说话。(S)
另取同样样本量的女同事/女同学作对照组,两组都安装摄像头和外部体温计观察。
在一定时间后,早餐的行为形成之后再从原来的组中挑选一半施以午餐反馈行为,对照组将自动离开,而目标组将继续情绪条件反射的习得。(R)
接下来的晚餐习得和夜宵习得就水到渠成了。
虽然比较费钱,但是广撒网重点捕鱼的效率也是物有所值了。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最高性价比的把妹新招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斯金纳认为强化刺激不是与反应同时发生的,也不需要先于反应,而是随着反应发生。有机体必须先做出我们所期望的反应,然后得到"报酬",就能形成一次有效的正强化。 简单来说,就是
操作1:当你心仪的女同事/女同学在无意之间为你做了一点小事,向你认真地微笑,或者称赞你的时候,就在她抽屉里都放上精心准备的早餐,并且保持缄默不语,无论她如何询问,都不要说话。(她并不知道会是谁放的)
原则是:她没有对你示好,就不放,她有一点点好,就通过放早餐(正强化),她如果对你表示厌恶,可以用不动声色的负强化(具体的可以参考她讨厌什么)。
如此以往操作下去(基本上也比较省早餐钱),总之是要比巴甫洛夫来得高效一点。
操作2:当你心仪的女同事/女同学在无意之间来你房间一次的时候,给她以奶茶的正强化刺激。
操作3:当你心仪的女同事/女同学在无意之间触碰到你的时候,给她以巧克力的正强化刺激。
操作4:当你心仪的女同事/女同学在无意之间…………给她…………的正强化刺激
…………
最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操作条件反射和强化的构建成功打入女方内心堡垒。
世界是富二代的,是高大帅的,但最终还是高智商的! 知识就是魅力,智慧才是真性感,迎娶白富美也是要有真刀实枪的干货的,知识改变桃花运......
文:夏末 编辑/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