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拥有一切,却转瞬间烟消云散。他是温文儒雅的书生,是当时最有文学最受尊崇的名儒的得意弟子。他博学强识,通晓古史,洪武二十五年被蜀王聘为世子的老师,他便是明朝大儒方孝孺。
要说古代灭族的案子也不少,大多都是犯了死罪导致皇帝下令灭九族的,所谓九族,究竟牵扯了多少人呢?简单来说,女子出嫁便不属于本族人,男子及妻子等直系亲属,必死无疑,诛杀九族的目的就是为了彻底断绝被杀之人的血脉,防止亲属复仇。
然而历史上有一特殊的事例,《明史·循吏》记载:明朝大儒方孝孺被诛十族,除九族之外,老师,学生,邻里等都受到了牵连被诛杀。“株连九族”是何等的恐怖,然而他却遭到史上绝无仅有的“十连诛”,他究竟所犯何事?
方孝孺是宋濂最喜欢的弟子,为人端正,满腹经纶,在洪武十五年时经东阁大学士推荐收到太祖朱元璋的召见,但是,他的主张与朱元璋当时实行的政治策略恰恰相反,人才非用武之地,才非所用不如不用,于是朱元璋嘱咐太子此人将来必有作为,待历练成熟之时方可辅佐治国。但对于方孝孺而言,身怀旷世之才却怀才不遇,实为憾事,可他也没闲着,在归隐的十年里写下多部作品和诗歌,在他死后,其著作也成为了禁书,如《侯城集》《越巫》《吴士》《 越车》《指喻》《鼻对》等,后被人们冒死收藏才得以流传。
洪武三十一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允炆生性善良,不喜杀戮,是个文人皇帝,在皇爷爷死后便迫不及待征用了明太祖留给他的文官,试图结束祖父推崇的政风,方孝孺终于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建文帝的近臣。此时,建文帝把大权交给李两个书呆子,俩人急于求成,在皇权还未得到稳固之时便触碰了大明朝最险恶的一步棋——削藩。
削除其他藩王的势力进行的还算顺利,但是万不该,在皇权不稳时就意图削夺其中最大的藩王——燕王朱棣。于是麻烦来了,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变,在这次变乱中能让建文帝不受这个叔叔迷惑的方孝孺起到了很大作用,多次为朱允炆出谋划策,遗憾的是,朱元璋为了让子孙后代永享太平,把大将杀的一干二净,上战场的都是文臣,如何打的赢仗?不久,朱棣就占领了南京。
其实,在朱棣出兵之前他的谋事姚广孝嘱托过他:方孝孺满腹经纶,是个可用之才,城破之日此人必然不会归附,还请不要杀他,杀了他,天下的读书人都绝了。果然,朱棣占领南京后方孝孺誓死不肯归附,为了借助方孝孺的威望招揽人心,朱棣多次派人说服方孝孺招降都无果,后来又派他的学生去说服,反倒被骂了一顿。
最后实在没办法,朱棣派人把他压到大殿,方孝孺的哭声响彻了整个大殿,朱棣亲自劝他归附,方孝孺识破朱棣美名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的谎言,宁死不写诏书助朱棣登位,朱棣气急,威胁方孝孺灭他九族,然而方孝孺宁死不屈,刚正不阿放言:“灭我十族又如何?”此时的朱棣被彻底激怒了。在登上皇帝宝座的第八天,在南京聚宝门,方孝孺的十族一个个死在他的面前,朱棣每杀一个便问方孝孺是否回心转意,方孝孺悲痛欲绝,泪流满面,看着亲兄弟一个个死在自己面前,内心伤痛无法言喻,最终,牵连其亲友学生870余人全部遇害,更有数千人被流放、充军,其中不少被折磨致死。
就这样,他的兄弟,学生,一个个死在了聚宝台,方孝孺最后也被车裂于集市(《明史·方孝孺列传》只是说他被凌迟磔杀),赴难前他作下绝命诗至今流传:
“上天降下战乱忧患啊,谁知道其中的缘由,奸邪的臣子如了愿啊,求取国柄耍弄计谋。
忠正的臣子愤怒悲怨啊,血泪淌流。
以此血泪为君殉葬啊,或者另有什么企求。
呜呼哀哉的悲鸣啊,大概不是我的怨尤。”
在其死后,方孝孺门生、德庆侯廖永忠的孙子廖镛与其弟廖铭偷偷的收拾了他的遗骨,并且掩埋在了聚宝门外的山上,时年四十六岁。
有人认为,方孝孺其实可以不用死,也不会牵扯十族为他陪葬,他大可以像魏征那样,本是辅佐李建成的,后来为李世民效力,为贞观之治做出重大贡献,流芳百世,成为一代良相。后来的人,谁会笑话魏征易主效忠,谁也没有笑话,反倒赞美之词更甚。
反观方孝孺,他仍可以倾其才华辅佐新皇,为了大明朝的繁荣昌盛而贡献。然而死在“朱”家的家事内乱,值得吗?翻开历史,上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绝响,下有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情悲壮,方先生选择以身殉难是值得尊重的,但是大丈夫可顶礼焚香,自尽于内室,可冠冕朝服,触柱而亡,万不可拿自己的家族陪葬。
八百多条人命成就了方先生的名节,但是谁人看到方孝孺这个名字不会想到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幕,方先生死的轰轰烈烈,慷慨激昂,但也铸就了历史唯一一例“十连诛”惨案。
福王时追谥“文正”。
文|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