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以上的中国人心中,差不多都自小回荡着一首激昂而动听的歌曲《万里长城永不倒》。这是香港电视剧《大侠霍元甲》的主题曲。多年以前,伴随着这部武打剧的热播,这首歌成为了时代音符记忆。
(1)广东台:功不可没的引进者
1979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30个年头,经济建设成为国家的主旋律。
邓小平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南方。他对广东省的官员说:“我看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就叫特区。当年陕甘宁就是特区么。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不久,宝安县升格为深圳市,成为“经济特区”。多年以后,深圳不仅创造了地区发展的奇迹,而且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开放。
深圳毗邻传说中的花花世界——香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经济突飞猛进,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特区成立以后,香港和深圳形成彼此促进、共生共荣的关系。
此前的三十年,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除了少数左翼电影公司的作品,香港的文化、娱乐产品被内地当作洪水猛兽拒之于国门之外。香港的文化产业是伴随着香港的市民社会发展起来的,香港的电影、电视、图书、报刊业以取悦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的香港市民为宗旨,形成了大众文化产品为主、精英文艺作品为辅的格局。从五十年代开始,以金庸小说为代表的武侠小说以香港为原点辐射到了整个华语地区,到七十年代,武侠功夫题材已成为香港的影视和文学产业中的龙头产品。
《大侠霍元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广东电视台引进的。这部剧是香港“亚洲电视”投资制作的,1981年9月28日在港播出,不久之后就以《霍元甲》之名被引进到内地。引进剧集,广东台不是第一个,上海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先于他们分别引进了《姿三四郎》和《加里森敢死队》,但由于“好勇斗狠”和“飞刀伤人”的情节引起了青年人的模仿,这两部电视剧没放完就被拿下了。 广东引进长篇电视剧,与广东电视和香港电视的竞争有关。港人处在粤语电视圈,香港的“明珠台”和“翡翠台”的信号就在天上飘着,家里装上室外天线就能看到制作精良的香港电视节目。为了不在竞争中一败涂地,广东台考虑引进优秀电视剧吸引观众。
引进电视剧需要钱。而当时广告还没引入电视,广东台没有任何收入,购买电视剧版权的钱还是省里拨下的外汇。不过这种情况很快就改变了。引进《霍元甲》时,广东电视台被获准播放广告。分成后,广东台分得60万元“巨款”,全部用于购买设备。《霍元甲》最初是“亚洲电视”送给中央台作为宣传和交流用的,而中央台在审查之后,认为不宜在全国播放。这时正赶上广东电视台为了办好自己的电视节目到中央台求援,看到这样一部电视剧摆在那里,相当感兴趣,免费拿回来。广东省里的领导提出了几点修改意见,认为全剧的核心还是“爱国主义”,可以播放。修改《霍元甲》最重要的一条意见是:原剧中霍元甲有两个妻子,这个情节被淡化了。
1983年3月,《霍元甲》在广州播放了粤语的版本,广东台为电视剧配音,也播放了普通话版本。这是内地引进的第一部香港电视剧。后来全国各地电视台争相要求播放,这就牵涉到版权的问题,当时的价格是一集500美元,一共20集,1万美元,由全国要求播放这部片子的电视台平摊了。此后日剧《血疑》等几部电视剧都是由广东台引进和配音,但还是以联合引进的名义推出。改革初年,得风气之先的广东台在电视剧的引进上走在了前头,才有了《霍元甲》后来在全国热播的盛况。从这一点来说,他们功不可没。
广东人品尝了头汤面之后,《霍元甲》不久之后就被推向了全国。电视业复苏未久,大多数地区都只有两个台:一个是中央台,一个是“本省自办节目”。既然中央台的大门敲不开,各地方台就成了《霍元甲》施展拳脚的所在。谁能想到,这部剧无论在哪里播出,都能得到松涛般的喝彩声。
与之前刚刚播出不久的国产剧《武松》相比,港剧《霍元甲》篇幅更长,动作更眩,故事更曲折,主题更高亢,《万里长城永不倒》传唱更广。中国近代史教科书上写满了西方列强带给中华民族的屈辱,而这部电视剧里活动着一批专门挺起胸膛把列强打得连滚带爬的中国人,这样的立意自然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活教材,也是民众大快心胸的顺气丸,它不受欢迎谁受欢迎呢。当然,仅仅激荡着自立、自强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得打得好、打得妙、打出创意。《霍元甲》的动作场面由武行出身的徐小明和袁祥仁打理,即使以今天的目光来看,也称得上是精彩酣畅、不落窠臼。
那时候,尽管香港的电影人已经把武侠功夫片发展到了令人目眩神驰的水准,但内地观众却长时间无缘得见。虽然经历了电影《少林寺》和电视剧《武松》的洗礼,但《霍元甲》仍然凭着杂耍般的动作和爱国激情而夺人心魄。每一祯画面都那么来劲,兴奋感像火苗一样熊熊燃烧。有些《霍元甲》痴迷者看完一遍不过瘾,又看一遍还是激动,收看热情经久不息。1984年5月6日,央视开播《霍元甲》,一晚上播三集。虽然这部剧已经在各地方台和录像厅里多次播出,还是创下了令人乍舌的高收视率。可以想见,在之前那个禁锢的年代里,人们的确是素狠了,憋大了,不知文化和娱乐“肉味”的时间太久了。
(2)撑起《霍元甲》的台柱子
投拍《霍元甲》的是香港的亚洲电视公司,被香港人简称为亚视(ATV),民间也有称“亚记”的。这家电视台于1957年5月成立,是香港第一家电视台,也是全球首家华语(粤语)电视台。亚洲电视原名“丽的呼声”,早期以有线收费广播形式经营。1973年起改为无线免费广播,更名为“丽的电视”。之后公司曾几度易手,1982年9月改名“亚洲电视”。香港只有两家电视台获政府发牌经营本地免费电视节目服务,一家为亚洲电视,另一家为无线电视。多年以来,亚视和无线互为对手,亚视虽然在与无线的竞争中处于下风,但一样生产了不少经典作品。
制作《霍元甲》的主要功臣徐小明时年只有26岁,他是监制、编导,也是独臂老人程天啸的扮演者。香港电视剧拍摄,监制是灵魂人物。徐小明除了把握整体风格,还亲自上阵导演了前两集。程天啸原先准备请袁祥仁的父亲袁小田出演,老人家那时净扮演这种本该德高望重、偏偏疯疯癫癫的武林高手,比如《醉拳》里黄飞鸿的师傅苏乞儿。后来袁小田生病了,徐小明亲自上阵,妆化得挺老,身手一点儿不老。
徐小明祖籍广东,其父母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粤剧演员,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颇有名气。从小在剧团里长大的徐小明酷爱演戏,5岁就开始步入电影圈,成为童星。在影视圈发展的过程中,徐小明做过武师、武指,还执导了一些社会生活题材的影视作品。70年代后期,亚洲电视用以抗衡无线的一个法宝就是武打剧。后来,无线出高价将亚视武打剧的两位领军人物萧笙和程小东挖走,亚视让徐小明来接替他们的工作,徐小明就提出要拍自己最钟爱的霍元甲。亚视的决策者听了有些犹豫,因为这个题材之前电影、电视都拍过,没有成功的先例。徐小明说:“过去的失败就是没有把霍元甲真正的精神拍出来,我希望把他所有的故事拍出来,把民族精神贯穿在里头”。后来,这个剧就上马了。
在拍摄过程中,徐小明全情投入,将他心中回荡多时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意识放进剧中。当然,他没有采用直接说教的形式,而是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冲突来表现这些形而上的东西。徐小明回忆说:“其中有一场戏,霍元甲的父亲死了,大哥到北京找他,问他父亲死了怎么不回去尽孝,还在北京发扬精武会,就骂他,最后要执行家法,两兄弟打了起来。最后,霍元甲用大的爱国精神折服了大哥的传统观念,坚持留了下来。”
《霍元甲》的收视反响良好,徐小明趁热打铁拍了《陈真》和《霍东阁》,一样反响不俗。他还演唱了《陈真》主题歌《大号是中华》。后来分析这套系列剧成功的原因时,徐小明说:“成功就在于宣扬了中华民族的真诚、勇敢、善良,宣扬了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后继有人。”
八十年代中后期,徐小明与内地电影厂合作了《木棉袈裟》、《海市蜃楼》等电影,都给内地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年来,徐小明的骄阳电影公司近来投资了张之亮导演、刘德华主演的电影《墨攻》,张一白导演、莫文蔚主演的《秘岸》以及徐小明自己导演的《夺标》。
当然,当时让观众着迷的不是徐小明,而是黄元申和梁小龙。霍元甲扮演者黄元申1948年出生于上海,次年随父母到香港。年轻时家境清贫,十二岁时拜师学习武艺,练就了一身功夫。黄元申的第一部电影是吴思远的《恶虎狂龙》,后片约不断。1976年以剧集《CID》中的警察李辉豪在电视圈成名,此后主攻电视,代表作有《飞花逐月》和《绝代双骄》,黄元申自认最满意的角色是跳脱不羁的“小鱼儿”。米雪回忆起他们一起学艺的情形,说黄元申人很帅气,无论谁找他帮忙,他都满口“OK,OK”,因此圈中好友都叫黄元申为“OK仔”。
黄元申的“霍元甲”跟李连杰的“黄飞鸿”大有相似之处,都是扮相英俊,武功超群,大仁大义,个性内敛甚至略带拘谨,干的是出生入死的大事,却始终谦虚自律,一点儿也不张狂。1990年,黄元申在香港宝莲禅寺出家,取法号衍申,同年到九华山驻足二十天,受菩萨戒,从此他以“上弘佛道,下化众生”为已任。有记者问:“你当和尚,观众失去了一位好演员,这多遗憾。”他淡淡地回答:“人生就是在演戏吗,我以前演这样那样的角色,现在演和尚,将来年纪大了,就是演老和尚啦!”在名利场中出入而能看破名利,这样的境界不是外人所能蠡测的。对于观众来说,他的形象定格在了霍元甲上,倒也可以永远年轻、美好下去。
黄元申遁入空门后,在剧中扮演赵倩男的米雪还曾去庙里探望这位“大哥”。她说:“很多人可能觉得他痛苦,其实他很自得其乐。同时期的艺人各自有各自的境遇,黄元申做过小演员、大明星、导演、老板各种角色,对圈中的浮浮沉沉、起起落落看得很透,所以厌倦了世俗争斗。他说他很幸福,相反他觉得我们这些为名为利辛苦打拼的人活得很累。”
陈真的扮演者梁小龙倒是没有看破红尘,只是按照各领风骚三五年的规律,归于沉寂了。梁小龙生于香港一个贫寒的家庭,15岁时进入武行,并开始做龙虎武师、替身演员。从1973年主演电影《生龙活虎》开始,拍了70多部电影,后来进军电视界,在佳艺电视台拍了《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雪山飞狐》等,又进入丽的电视台与黄元申合作《霍元甲》,主演《陈真》、《再向虎山行》等电视剧。
前几年,梁小龙跟内地合作《陈真后传》,明显苍老发胖,失去当年勇。他在周星驰的《功夫》中扮演火云邪神,“朝天蹬”需要电脑特效来帮忙,腿已经踢上不去。陈真和龙海生是《霍元甲》中的两个不安定因素,戏剧冲突的制造者。陈真总是被逼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浓烈情感:养他教他的师父程天啸死了,他无法复仇,先是因为武功不够,后是因为良心发现。被霍元甲的人格魅力折服,刚刚放下了第一层心魔,霍元甲又被害死了。遭遇了间谍丽人王秀芝,义无返顾的爱情被无情的命运扼杀。身背三座大山,陈真情何以堪?有了这些浓烈的情感和利落的身手,陈真几乎抢去霍元甲的风头。
霍元甲的情人赵倩男是剧中的女一号,像多数男人戏中的女性角色一样,这个人物缺乏自己的独特光彩,她的主要作用是给好人和坏人“栓对儿”。演员米雪是香港电视界的经典花旦,无线艺人培训班出身,在佳视、亚视、无线都拍了大量电视剧。她和梁小龙在《射雕》和《神雕》中就是搭档,是翁美玲之前最得民心的黄蓉。
王秀芝的扮演者魏秋桦是佳艺艺人培训班出身,毕业不久就加盟丽的电视,拍摄了经典剧集《变色龙》,星路十分顺畅。八九十年代拍了大量武侠剧和侦破剧,何家劲版的《少年张三丰》、金超群版的《包青天》,她都参加了演出,轰动一时的古天乐版的《神雕侠侣》中,她扮演了中年黄蓉。想当年,《霍元甲》中靓丽的女特务也曾是大众情人,十几年后扮演中年美妇黄蓉,却已经没几个人能认出来。世事本来如此,也无须感慨了。
龙海生的扮演者黎汉持跟汤镇业长相相似,他扬着脖子、抿着嘴说话的小样儿,活脱一个坏蛋。黎汉持高大英俊,只可惜从来都不受TVB的重用。他曾经在梁朝伟版《倚天屠龙记》(1986)中扮演杨逍,在古天乐版《神雕侠侣》里扮演一灯大师。如今还在TVB,在《大唐双龙传》里演过王世充。刘振声的扮演者谭荣杰与苗侨伟的容貌相似,却没能成为大明星。霍元武的扮演者是无线的经典配角刘江,他的作品不计其数。
再说几个老演员。霍母的扮演者黎萱大有来头,其父黎民伟是香港电影之父,他的“华美”的电影公司拍摄了《庄子试妻》,是影史上第一部由香港出品的故事短片。黎萱是演话剧出身,后成为香港电视剧中的经典配角演员,《大时代》中丁蟹的母亲也是她演的。霍恩第的扮演者董骠2006年2月过世,他在《警察故事》系列里永远是成龙的上司。赵星显的扮演者郑雷是邵氏电影的老臣,远在六十年代的《边城三侠》里就是主演之一了,《霍元甲》之后,他又在《陈真》中扮演了大反派日本人“佐藤”。刘老镖师的扮演者曹达华不久前过世,是香港电影中不朽的“华探长”。
(3)经典桥段不可忘
武侠功夫片是香港影视业皇冠上的明珠,而黄飞鸿、霍元甲、方世玉是这类电影百拍不厌的三大侠士。黄飞鸿和方世玉皆是广东武术界人士,自然与港人有天生的亲近感,而霍元甲是天津静海人,他之所以得到香港电影人的宠爱,是因为他不但有英雄事迹,更创立了精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有三个:立功、立德、立言,武林高手们作为赳赳武夫,能做到“立功”就算强人了,而霍元甲却高出同侪很多,既有吓退俄国大力士大张国人志气的功业,又创立精武门弘扬了“强身健体”和“自强不息”的武术文化,确是武术界不可多得的杰出人物。正因为有了这些精神层面的说道,以他为主角的影视作品境界自然不同。
这么多年来,香港业已形成“精武门”影视文化,霍元甲和陈真的故事被一拍再拍。从电影来说,1972年李小龙的《精武门》、1976年成龙的《新精武门》、1994年李连杰的《精武英雄》,说的都是“陈真复仇”;袁和平1982年曾启用梁家仁拍了电影《霍元甲》,李连杰2006年也拍了同名电影,以霍元甲为主角。从电视剧方面看,亚视在1981版的《霍元甲》之后,又在1995年拍了《精武门》,陈木胜导演,高雄演霍师傅,甄子丹演陈真,武戏相当火暴。离现在比较近的是2000年赵文卓版的《霍元甲》和2007年播出的郑伊健版的《霍元甲》,可惜时移事异,不复当年火热风采。
说来说去,最经典的仍然是徐小明主导的1981版《霍元甲》,其中的尚武精神和爱国情怀感染了几代中国人,其中的精彩桥段让人至今不忘。
(1)“左眼看挖左眼,右眼看挖右眼,双眼看挖心肝”。有学术的地方就有门户之争,门户之争发生在武夫身上,就是流血纷争。这是武侠小说推动情节的动力之一,也是大侠们不分青红皂白乱打一气的缘由所在。《霍元甲》之所以高明,在于超越了这种狭隘之见。映衬霍元甲的是两个老顽固——霍恩第和赵星显,他们认为偷看别人练武是武林大忌,就要按这句血腥的口诀来处罚。在第一集里,陈真偷看霍家练武,被霍恩第用飞镖打落。霍元甲偷看赵家练武,被打得嘴角流血,使霍赵两家冲突加剧。
(2)“独臂老人”。高明的武打片不会只是瞎打,一定会有包袱和悬疑。程天啸以独臂老人自居,却在与霍赵二人的比武中,突然使出双臂,令对方猝不及防,败下阵去。这是一跌。谁知道霍元甲也是“披着羊皮的狼”,一个被认为不会武功的人一出手就打败了独臂老人。这又是一跌。对于当时不怎么开眼的观众来说,这两跌足以让他们眼冒金星,倾倒不已。其实,“独臂老人”来自于张彻七十年代的大卖电影《独臂刀》。《独臂刀》之后有《独臂刀王》《独臂拳王》《新独臂刀》,早已自成体系,成为香港武侠片的经典符号。
(3)“冤冤相报何时了”。霍元甲打死独臂老人,陈真像春秋刺客豫让一样不断寻仇。霍元甲每次都在击败陈真后跟他说这句话。陈真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也可以说是个很轴的人,大半部电视剧过去了,才放弃了复仇的念头。《霍元甲》的开阔胸怀让很多青少年悚然警醒,不再陷于彼此鸡毛蒜皮的冲突中,不再打没有尽头的罗圈架。
(4)“公事公办”。霍元甲烧烟馆被抓,霍恩第去交涉。贪婪的云队长眼睛向天摸着下巴表示:这事得一万块大洋,否则就要“公事公办”。一度,“公事公办”被观众认定为敲诈勒索的代名词,而且在现实中多有映证。
(5)片儿刀。陈真伏击霍元甲,片儿刀,白发带,一副经典的复仇装束。一寸短,一寸险,片儿刀划破空气发出的尖利声音,留在了很多观众的脑子里。后来,在港片《古惑仔》和《食神》里,一声“砍他”之后,成群的人挥舞着片儿刀杀向势单力孤者--这已成为香港黑帮片的程式化场面。
(6)“迷踪拳”。秘宗拳花开两朵,霍赵两家各领一支。霍恩第和赵星显一见面就文打,嘴里念着“秘宗三十六,艺成天下行”,手上脚上不断进行着舞蹈式缠斗。后来读金庸的《飞狐外传》,找到了这句口诀的老师傅:“华拳四十八,艺成行天涯”。霍元甲自创“迷踪拳”,取无门无派、迷失踪迹之意,求胜的法门是“随心所欲,顺其自然”。这也能在金庸的《笑傲江湖》里找到师承:独孤九剑“无招胜有招”。
(7)“有妇之夫”。元甲和赵姑娘在树林里相见,赵家指责他作为有妇之夫勾引大姑娘,霍家反诉赵姑娘不自重,勾引有妇之夫。不管是谁的过错,反正“有妇之夫”是问题的关键。对于很多混沌未开的卫道士来说,他们恨不得跳进荧屏跟他们一起反对霍、赵的私情。而陈真和王秀芝的爱情则获得了普遍的同情,一个基本前提是他们不是有妇之夫和有夫之妇。
(8)意念决斗。霍元甲和日本间谍王熙文在书房切磋武功,王熙文先使“大力鹰爪功”,霍元甲应以太极拳,王熙文又出小擒拿手,霍元甲应以南拳短打。两人并未真打,只是谈拳论武,而画面上出现了虚拟打斗。最后霍元甲棋高一着,王熙文冒汗认输。还记的《英雄》中“长空”和“无名”意念中的剑枪对决吗?那不过是后来人。
(9)“一盘散沙”。王熙文决意除去霍元甲,可是听说斧头帮要暗算他,陈真也在伺机动手,不免哑然失笑:中国人一盘散沙,只知道自相残杀。这是电视剧中第一次尖刻地概括我们的国民性,在鲁迅的匕首和投枪般的杂文中,在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和龙应台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你都能找到“一盘散沙”的同义语。
(10)斧头帮。《霍元甲》里的斧头帮是帮凶,帮着龙海生祸害霍元甲。其实这香港电影的经典符号:张彻的《马永贞》里,斧头帮一直跟来上海打江山的马永贞过不去,最后酒楼决斗,马永贞盘肠大战,一人将一个帮会全部解决,自己也血尽而亡。这是最凶残最低能最有名的斧头帮。到了周星驰的《功夫》里,斧头帮被卡通化了不少,不过还是干着伤天害理的事。
(11)“霍师傅”。师傅这个词儿原本用来称呼手艺人,在劳动还比较光荣的二十年前,“师傅”还算是一种尊称。可市场经济以后就不一样了,钱财多寡成了判定尊卑的标准,“师傅”渐渐成了体力劳动者甚至是下里巴人的专有名词。
(12)俄国大力士。历史上的霍元甲用自己的名气吓走了俄国大力士奥皮音,并未真的打擂。电视剧里,霍元甲从大力士波索夫胸前揪下一把胸毛,张嘴吹散,猱身而上转入反攻,配着《万里长城永不倒》的音乐,那是全片中最激动人心的场面。
(13)精武会。霍元甲始终认为习武是为了强身健体,学武之人要精诚团结,于是创办了精武体育会。《霍元甲》最后一集,陈真冲出精武会,迎着巡捕们的枪口,一声怪叫飞身跃起,画面就此定格。
对于很多人来说,《霍元甲》不仅仅是一部打发时间的电视剧,而是点燃他们民族情结的火种,是诱使他们迷恋武侠功夫片的媒介,是帮助他们建构世界观的重要文本,是他们在陌生场合辩识同类的文化密码。这样一部电视剧,已经无可争议地写进了国家电视史和民族心灵史。
【文/李星文】
版权声明:微信公众号【影视独舌】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影视独舌】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体复制转载,需征得我们同意并注明出处。
搜索微信号“dusheme”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影视独舌】
由资深媒体人、影视产业研究者李星文主编,提供深度的影视评论和产业报道。高冷、独立、有料,助大家涨姿势、补营养、览热点。涵盖微信、微博、博客、豆瓣和人人小站、网站五大载体。在今日头条、新浪、网易、腾讯、搜狐都有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