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前靖远境内的重要战事
丝绸之路开通以后,靖远地区是由中原进入河西走廊的必经要道,黄河犹如一道天然屏障,横亘在西去的古道上。在靖远境内百余公里长的黄河河道上,先后形成了数座重要的渡口,连接着东来西往的交通。其军事地位也显得重要,历来为兵家所看重。
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将蒙恬率领军队数十万人北击匈奴,收复黄河中上游以东、以南大片土地,然后以黄河为屏障,沿岸筑城四十四座,祖厉和鹑阴,就是当时所筑的两座临河县城。
东汉时期,汉军与羌人曾在靖远境内多次发生战争。羌人属于西部戎狄的一部分,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部族,最早生活在今天青海一带的黄河上游地区,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王莽代汉后,羌人乘中原大乱开始迁徙进入河西地区。东汉顺帝建康元年(144年),汉护羌从事马玄投降羌民,率起义羌民自安定向西撤退,欲渡河与河西羌民会合。汉命护羌校尉卫瑶率兵追击,俘斩羌民800余人,截获马、牛、羊20余万头。又命武威太守、护羌校尉赵冲再追叛羌至建威(今武威)鹯阴河(今靖远县三滩以下与平川陡城之间的黄河段),在大军渡河之际,原降汉羌兵600余人又反叛义军,赵冲率部数百人追击,遇羌兵伏击而亡。
三国时期,张既平息河西卢水胡之乱。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十月,凉州卢水胡治元多、伊健妓妾等反叛,侵扰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魏文帝任命京兆尹张既为凉州刺史,派遣护军夏侯儒、将军费曜等随军其后,出兵征讨。张既扬言要在靖远境内渡过黄河,诱使卢水胡调兵7000余骑据守在境内的黄河古渡鹯阴口,伺机伏击。张既则声东击西,暗中从金城(兰州)附近的渡口渡过黄河,急趋武威,率军直捣叛军后方,然后调兵首尾夹击,大破卢水胡。同年十一月,大败敌军,斩首以及俘获敌军数以万计,一举平定了河西卢水胡叛乱。
西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秦州(雍州)刺史胡烈对鲜卑实行高压政策,屯兵高平川(今宁夏固原),进攻麦田(今平川与靖远交界处)一带的河西鲜卑,迫使鲜卑秃发氏首领树机能反叛。泰始六年(270年)十月,胡烈领兵前去镇压,双方激战于今靖远县永新乡境内的万斛堆,晋军大败,胡烈被杀。义军乘胜占领高平,然后西围金城,北攻凉州。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树机能攻陷凉州,杀死凉州刺史杨欣,切断了西晋与河西的联系,使朝廷大为震怒,史称“凉州之乱”。
东晋安帝义熙三年(407年),大夏国赫连勃勃率两万骑兵攻打南凉秃发氏傉檀,驱掠27000余人及牛马羊数十万而还。傉檀率众追击,不听属下献策,一意孤行,被赫连勃勃在阳武下峡(今属平川,为黄河红山峡段)凿陵埋车以塞路,勒兵逆击。傉檀兵大败,被追奔80余里,死伤万人之众。
唐朝时期,吐蕃人对会州的入侵。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吐蕃人侵犯边境,掠夺陇右牧马万余匹而去。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朝廷令朔方郡万余人集于会州之地,以防备外寇入侵,直至次年春天,未见吐蕃人侵犯,大军随即撤离。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会州被吐蕃攻陷并长期占据,更名汝遮。
北宋时期,党项人建立的西夏王国强大起来,与北宋争夺领地,靖远境域成为宋夏争战的前沿。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赵元昊之祖父李继迁破会州,城郭被焚毁。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西夏人攻陷会州,靖远境域遂成为西夏王国的领土。
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神宗下诏陕西路沿边发五路兵,大举讨夏,熙河路经制使李宪率军至靖远与夏兵交战,在汝遮谷(今靖远西南)、屈吴山、打罗城(今平川打拉池)大败夏军,降其酋长裕藏颖沁萨勒,收复会州失地。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集贤殿修纂、渭州知府章楶击败夏人,收复会州城,擒夏将二人,夏王乞请停战求和。为了加强防御,宋人于境内修筑城堡,当时筑有八关堡寨,以重兵防守。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修筑怀戎堡,隶属于会州城,熙河帅姚雄驻兵会州。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秦凤路经略使刘仲武率军五万余众,集于会州抵御夏人。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会州地被金人占领,改敷文县为保川县。这里成为金夏争夺之地,烽烟连绵,战火不息。宋宁宗嘉定六年(1213年)十一月,西夏进攻会州,被金都统徒单丑儿出兵击退。嘉定十三年(1220年),西夏再次出兵攻打会州,金刺史乌古论世显投降,会州为夏人占据,会州治所南迁至会川城(今会宁郭城驿),取名为新会州。
南宋宁宗嘉定十五年(1222年),西夏为加强军事占领,或因交通需要,在会州境内黄河上建造索桥。嘉定十六年(1223年),金将通远节度使郭斌收复会州。南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金被元朝所灭。端平三年(1236年),元军大举进攻会州,四周之地皆被攻陷,惟有郭斌坚守会州孤城,誓死不降,终因孤军无援,弓尽矢绝而自焚,会州城被攻破。
明王朝与北元蒙古国以黄河为界,靖远地处边陲,是当时军事要塞之一。黄河犹如一道天然防线,阻断了蒙古人的南下侵入。但每到冬季,河面结冰,天堑变成坦途,蒙古人乘冰渡河,长驱直入,屡屡犯边,靖远成为其南下的据点。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年)冬,蒙古首领阿鲁台率轻骑自老龙湾(今景泰)踏冰渡河,驰驱境内,以图南寇。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年),始置靖虏卫,领千户所五,百户所五十,重兵戍守。
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年),鞑靼部落首领孛来进犯靖虏卫,被当地驻军击退。明宪宗成化九年(1473年)秋,鞑靼首领满都鲁汗率众由青砂岘大举进犯打拉池、会宁、秦州、安定等地,掠夺粮食马匹而去。成化十六年(1480年)春,鞑靼太师亦思马因率部潜渡黄河,侵扰靖虏卫,抚宁侯朱永、都督御史王越发兵三万迎敌,亦思马因大败而退。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亦思马因率部再次入犯大浪口,被靖虏卫指挥廖斌率兵击退,创设平滩堡,予以军事戍守。
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鞑靼首领巴图和汗率部入犯靖虏卫,兵临城下,后被明军击退。明世宗嘉靖四十年(1561年)二月,靖虏卫发生地震,居民寝食不安。到了冬天,鞑靼俺答子辛爱部乘机踏冰渡河进犯,靖虏卫守备王世臣、千户李虎奋力迎战,拒敌身亡。
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十二月,鞑靼部宾兔率轻骑两千人,自迭烈逊(今靖远三滩与平川黄湾之间)渡河,入犯大白草原、郭城驿等地,取道经靖虏卫城以西,大肆抢掠,卫指挥签事李文瑞,指挥张鹏、李得林、魏印迎敌阵亡。隆庆三年(1569年),为防御蒙古人入侵,创设永安堡。当年七月,宾兔率部由塔儿湾渡河,进犯打拉池、蒯团山、神木山等地,靖虏卫游击哈欣率兵迎击,身中流矢受伤。
清圣祖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二月,陕西提督王辅臣响应吴三桂起兵,占据靖远卫城。清高宗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盐茶厅回民反清起义,攻破西安州(今宁夏海原),与当时靖远糜子滩回民联合,攻打靖远县城,被知县黄家驹带兵击退。清穆宗同治三年(1864年),陕西回民白彦虎、冯清厚等反清活动发展到靖远境内。同年九月,回民起义军围攻靖远县城以及黄河沿岸村镇,至同治五年(1866年)三月县城失守。同治年间的回民起义,造成惨烈的民族仇杀,无辜的平民被残忍杀害。据当时人口统计资料,靖远全县遇难人数超过十万人。
刘文清摘自杜树泽主编《靖远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