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我一个问题,晴雯临死的时候,为什么叫了一夜的娘?这个问题,可大可小,这里我按照大的来分析吧,希望对大家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理解曹雪芹身世有帮助。
我们都知道,晴雯一出场就是没有爹娘的,只有一个姑舅表哥多浑虫,还是个只要有酒有钱,便诸事不管了的主,所以,晴雯小时候,应该是受过很多苦的,挨饿受冻是在所难免的。
原文这么介绍晴雯的身世:这晴雯当日系赖大家用银子买的,那时晴雯才得十岁,尚未留头。……这晴雯进来时,也不记得家乡父母。只知有个姑舅哥哥,专能庖宰,也沦落在外,故又求了赖家的收买进来吃工食。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得出几条信息,第一,晴雯自幼无父无母,是个孤儿;其二,晴雯是个知道感恩图报的女孩。加上她的机灵懂事,心灵手巧,后来就到了贾母身边服侍。
读红楼,很多人都不喜欢晴雯,觉得她牙尖嘴利,太狂傲,小姐脾气丫鬟命,特别喜欢跟人斗嘴,但是为人精明老到喜欢女孩的贾母,却一眼相中了晴雯,她这么评价晴雯: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
由此可知,晴雯是个非常优秀的女孩子,也正是因为贾母的赏识,小时候吃过很多苦的晴雯,后来到了宝玉身边,有过五六年短暂而幸福的青春时光,直到被王善保家的陷害,被王夫人赶出了大观园,最后含恨离去。
晴雯死的时候宝玉并未亲见,而是通过他身边的小丫头子转述的。宝玉问身边的小丫头,晴雯现在怎么样了,其中一个小丫头道:“回来说晴雯姐姐直着脖子叫了一夜,今日早起就闭了眼,住了口,世事不知,也出不得一声儿,只有倒气的分儿了。”宝玉忙道:“一夜叫的是谁?”小丫头子说:“一夜叫的是娘。”宝玉拭泪道:“还叫谁?”小丫头子道:“没有听见叫别人了。”宝玉道:“你糊涂,想必没有听真。”
很多人对这段话不解,晴雯明明不记得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临死的时候,却叫了一夜的“娘”呢?从对话里我们知道,宝玉最想听到的话是,晴雯叫了一夜的“宝玉”而不是“娘”,这是宝玉一厢情愿了,但小丫头心实,不懂奉承主子,但恰恰因为没有说谎,为我们揭开了另一个事实。
有个成语叫“狐死首丘”,意思就是狐狸如果死在外面,头一定是朝着自己的洞穴。比喻不忘本或怀念故乡,也比喻对故国、故乡的思念。还有一个成语叫“叶落归根”,树叶从树根生发出来,凋落后最终还是回到树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作客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本乡。
晴雯喊了一夜的娘,而没有喊宝玉,恰恰说明了她在临死之时,大脑潜意识里对于故乡,对于父母的思念和记忆搜寻,她渴望回到故乡,渴望父母之爱,渴望叶落归根,渴望回到她最初的出生之地,回到母亲的肚子里,回到她来时的地方,这是普天下人之常情,人之至情。
其实,不仅晴雯,红楼梦里的很多女孩,在去世前后都是如此,她们都想回到最初的地方,回到生身之故乡,父母之怀抱,回到自己真正的家,让灵魂得到安息,从此不再飘飘荡荡,类如无家可归的游魂。
跟晴雯命运相似的香菱,从小被拐卖,我们都知道她就是甄英莲,但是她自己什么都不记得了,父母、家乡统统都不记得,但这种不记得,不是全无印象,而是被封存在了潜意识里,只有在人临死之时,才会开启。
所以,香菱的判词里有“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也就是说,香菱死后,魂灵也是回到了故乡的,那是她来到这个世界最先看到了的画面,这即是叶落归根,狐死首丘,她应该是回去寻找自己的父母,和从小玩过的地方吧?
王熙凤一生飞扬跋扈,心狠手辣,但最终一样是“哭向金陵事更哀”,生前贪权爱财的王熙凤,不信阴司报应的王熙凤,一旦死去,她的魂灵也是回到了故乡的(或者说是被休之后,最终回到了金陵老家,回到了父母身边),她会不会向父母哭诉自己短暂悲哀的一生?
元春是红楼梦里地位最高最尊贵的女子,但自幼被送进宫,不能与家人共享天伦,好容易省亲回家,数次哭成泪人,因为她生活的那个地方,是个“不得见人的去处”,“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所以,元春死的时候,是“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也就是说,元春在临死的时候,她也是渴望回到家乡的,但因为路远山高,重重阻隔,只能托梦给父母,交代后事。在她的心中,父母才是她心底最柔软最不能忘怀的一个重要角落。
探春远嫁是红楼梦里最令人泪下的情节,但原文前八十回里,并没有写到,87版红楼很好地还原了这段感人肺腑的情节,探春远嫁赵姨娘哭成泪人的改编,高度符合曹公本意。我们都知道,赵姨娘是个愚蠢的女人,曾不止一次给亲生女儿探春难堪,一次次折辱自尊的三姑娘。母女俩关系一直都不好,甚至很多人说探春无情,又说赵姨娘愚蠢。
但探春远嫁的时候,是“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她这是在向自己的生身之家告别,向自己的父母告别,这既是生离,又是死别,在最后的时刻,她内心最爱最不能忘怀的还是自己的父母,尤其是亲生母亲赵姨娘。
巧姐,金陵十二钗中最小的一位,劫后余生,被刘姥姥搭救之后,她首先想到的也是自己的母亲,“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而正是她的生母王熙凤生前的一次善心,使她得以逃脱苦海,保留性命。
自幼丧母的黛玉,住在寄人篱下的贾府,其孤独悲苦可想而知,所以她看到宝钗在薛姨妈怀里撒娇的时候,就流泪叹道:“他偏在这里这样,分明是气我没娘的人,故意来刺我的眼。”后来又要认薛姨妈当妈。可知,黛玉也是时常想起自己的母亲的。
我们看,生活在贾府之中的这些女儿,在生死的重要关头,或在病重期间,最惦念的仍是自己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因为是母亲带她们来到这个世界,而母亲也是她们来到这个世界睁开眼看到的第一个人。她们在离开的时候,仍会本能地想到母亲,想到这个曾见过或从未见过的熟悉而又模糊的身影。
其实对当下的我们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给父母打电话,如果是父亲,三句话一定会问母亲在哪,然后把电话给母亲。如果是母亲,那就会直接聊很久。对很多人来说,母亲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因为母体,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前的第一个家。
所以,晴雯在临死的时候,喊了一夜的娘,而不是宝玉,原因正在这里,她要通过那一声声呼喊,找到自己来时的路,找到自己最开始的家,找到自己最初的出生之地,因为她要回去了。
最后再来说说曹雪芹的身世,有这样一种说法,曹雪芹是曹颙遗腹子,他的亲生母亲是曹颙之妻马氏。曹颙死后,他的堂弟曹頫过继给曹寅,也就是曹雪芹的祖父,因此曹頫成了曹雪芹名义上的父亲,他的妻子王氏自然也就是曹雪芹的母亲,这样曹雪芹就有两个母亲。
作家端木蕻良在小说《曹雪芹》里写到了曹霑(即曹雪芹)对于两位母亲的称呼,对王氏叫“妈”,对马氏叫“娘”,这些反映到《红楼梦》里,我们发现,贾宝玉从来没有喊过王夫人“妈”,这也许正是他对自己身份的心理认同吧。
作者:夕四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红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