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突然成了热门话题。3月6号、10号,两场经典版《梁祝》,一在逸夫舞台,一在保利剧院。这样的排片简直让人惊喜到怀疑人生。
春暖花开,周末上午逛逛南翔古漪园,下午嘉定保利看一场《梁祝》,生活美好得简直要飞起来。
话说越剧《梁祝》也看了也有N个版本,N*N个版本了。但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那就是——
梁山伯究竟是怎么死的?
版本一:死于肺结核
这是从当下的舞台演出中推测出来的。梁哥哥在英台妹妹的楼台上吐了血。回到家后又因为经济条件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
《梁山伯与祝英台·山伯临终》
主演:章瑞虹
之所以说梁山伯死于“肺结核”,是因为这是传统文人很喜欢让笔下主人公得的一种病。一方面是因为古代卫生条件不好,肺结核发病率比较高,且致死率高。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大概是因为,肺结核死得“看上去很美”。
记不得是在哪位学者(应该是研究《红楼梦》的)曾经说过,肺结核晚期会让人消瘦、苍白,而因为炎症的缘故,午后又会因虚火上升而两颊潮红,如面染桃花。非常符合古人对于“病西施”的想象。所以,很多人认为林黛玉就是死于肺结核。“男版林黛玉”梁山伯当然也可能患的是同样的病。
如果是这样的话,梁山伯的死可能真和祝英台没有太大关系,因为肺结核不是急性病,更不可能是“气出来”的病。
版本二:噎死的
这个版本要从“梁祝”故事的历史说起。早在六朝时期就以民间歌谣的形式流传。这首歌名叫《华山畿》,翻成现代汉语大概就是《华山边上我的爱》。歌是这样唱的: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
独活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六朝民歌《华山畿》
这首民歌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我已来到华山脚下啊,你既然是为了我而死,我独自活着又为了谁呢?亲爱的,若是可怜我,你的棺木就为我打开吧!”
1949年版电影《越剧菁华》中的“楼台会”
主演:范瑞娟、傅全香
宋代有一位名叫郭茂倩的学者,他编写的《乐府诗集》收入了从先秦到唐五代一共5000多首乐府、歌谣,其中就有这首《华山畿》。郭茂倩还试图考证了歌谣的背景,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南北朝时期的宋朝,有一个读书人,从江苏华山脚下到云阳去办事。半路在一个客栈休息时,书生偶遇一位妙龄女孩子,一见钟情,坠入爱河。回家之后,书生就得了相思病。母亲问及他生病的原因,书生倒也很坦白,原原本本地告诉了自己的母亲。母亲就亲自到华山脚下寻找女孩,并且把事情经过告诉了她。女孩听闻后,将自己平日围在腰间的一块围裙交给母亲,并嘱咐她:“回去后将这段围裙放在你儿子卧榻的芦席之下,他的病很快就能好。”
母亲回家后照着女孩的话做了。
说也奇怪,从这以后,书生的病果然一天好似一天。却不料,有一天母亲不在家时,书生整理卧榻,无意间翻到了芦席下的围裙。他一眼认出是女孩贴身之物,竟然不顾一切将它吞了下去——结局有些荒诞,书生竟然就这样被这一段围裙给噎死了。临死前,他交代母亲说:“我下葬的时候,请您让装着我棺木的车子从华山边上经过。”母亲答应了他的要求。
灵车来到女孩门口时,拉车的老牛突然停下了脚步,无论车夫如何鞭打,再也不愿向前挪动一部步。这时,女孩听见门外的动静,镇定自若地走出家门,对外面的人说:“请你们稍稍留步,等我一会儿。”说完这句话,她头也不回,径自回到屋中,香汤沐浴,梳妆打扮,而后高声唱着《华山畿》的歌谣走出房门。这时,书生的棺木竟然自动打开了,女孩迅速跳进棺材里,众人还没有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棺盖又合上了,任凭两家人怎么敲打,再也无法打开了。众人没有办法,只好把书生和女孩合葬在一起。
版本三:过劳死
在《华山畿》这个故事里,《梁祝》故事的重要元素——棺木打开,两人合葬——已经具备雏形。然而,《华山畿》中的这一对痴情男女究竟姓甚名谁,我们却不得而知。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名字的最早出现,可能是在《华山畿》流传后不久。
越剧百年演唱会上赵志刚扮演的祝英台,甚妩媚
梁山伯好像是裘隆?
南北朝时期,南朝先后存在过四个短暂的政权——宋、齐、梁、陈。《华山畿》即产生于南朝宋。而在之后不久的南朝梁,出现了一位雅号文学的皇帝——梁元帝萧绎,他曾经写过一本名叫《金楼子》的子书,该书如今只剩下残本。但明代文人徐树丕的《识小录》中,确曾记载:“按,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
从宋朝民歌《华山畿》到梁代子书《金楼子》,我们大致可以确定,在南北朝时期,民间已经开始流传梁山伯与祝英台,或者说和梁祝情节内容相似的故事了。
而到了晚唐时期,流传于民间的梁祝故事已经和我们今天在戏台上看到的十分相似了。
只不过,当时的记载中,梁山伯并不像我们今天舞台上看到的那样痴情。因为!祝英台嫁了马文才之后,他竟然没有马上气死,而是当起了他的官,过了好久才死!
张读的《宣室志》是这么说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
主演:章瑞虹 陈颖
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氏马矣。山伯后为令,病死,葬城西。祝氏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之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裂陷,祝氏遂并埋也。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唐·张读《宣室志》
这里的梁山伯,既没有气死,也没有要求“红黑二字刻两块”。可能当了官以后,梁大人已经忘记了当年青涩的初恋。倒是祝英台念念不忘——也有可能,只是当是突然发生了地震或者泥石流。所以谢安的表彰也仅仅表彰了“义妇”祝英台。
这段记载中,只说“病死”,没有具体死因。但是从祝英台与马家订婚到正式出嫁,前后相差时间应该并不长。所以我们愿意善良地相信。梁大人是勤劳工作、一心为民,牺牲在了工作岗位上。
《梁祝》的版本与流播
如果把以上张读的记载视作《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起源,至今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这一千多年中,梁祝爱情故事不仅在汉族地区流传,而且在少数民族,比如壮、侗、布依、毛南、水、傣、黎、京、苗、瑶、畲、回、藏、彝、白、土家等民族之中也一直流传着梁祝化蝶的故事。甚至是我们的邻国,朝鲜、韩国、越南、缅甸、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也受到影响。
在戏剧方面,《梁祝》也是非常受欢迎的。除了越剧之外,京剧、川剧、江淮戏、淮剧、扬剧、锡剧、甬剧、沪剧、黄梅戏、晋剧、洪洞戏、吕剧、秦腔、豫剧、楚剧、闽剧、莆仙戏、赣剧、粤剧、河北梆子、秧歌剧、拉场戏、睦剧、彩调、琼剧、侗剧等许多剧种都演过以梁山伯、祝英台为男女主角的故事。
1953年大型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会》
主演:袁雪芬 范瑞娟
不过,在这么多剧种中,越剧舞台上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依旧当之无愧为最经典的演绎。
纵观整部越剧史,几乎始终伴随着《梁祝》的身影。而《梁祝》也称得上与越剧一同发展、成长。早在男班时期,《梁祝》就是舞台上演出最频繁的剧目之一。当时演出的是连台本戏,分上、中、下三本,通常要连演三天三夜。因为是幕表戏,只有结构框架,没有具体内容,所以戏的品质高下,就和演员本身的素质有很大关系了。的确,在早期越剧舞台上,常常会陷入两种怪现象——
早期越剧“梁祝”故事特色
一是充斥封建迷信思想
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原本是王母娘娘身边的金童玉女,因为天条,被打入凡间,注定七世不能团圆。
早年戏曲舞台上常演的《七世姻缘》,分别是:
第一世:万杞梁与孟姜女
第二世:梁山伯与祝英台
第三世:郭华与王月英
第四世:王十朋与钱玉莲
第五世:商琳与秦雪梅
第六世:李奎元与刘瑞莲
第七世:韦燕春与贾玉珍
《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
主演:章瑞虹 陈颖
梁山伯同窗三年却没有发现祝英台女扮男装,是因为他的魂魄被勾走了。还有一种说法,十八相送的时候梁山伯不能理解祝英台的比喻,是因为太白金星把他的魂勾走了。甚至更为离奇的,说梁山伯死后,祝英台经过他的坟前,一头撞在坟上死了,没想到马文才也跟着祝英台到了阴曹地府,要和梁山伯“抢老婆”,结果阎罗王开审判大会,叫小鬼拿来姻缘簿一看,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姻缘簿上是一对,而马文才命中注定应娶一妓女为妻。于是阎王再把这三个人发回阳间。还阳后的梁山伯一下子从文弱书生变成了赳赳武夫,出征平乱,立了大功回来。这些情节,有些事传说、宝卷等形式中原来就有了,越剧在舞台上又进行了刻意的渲染,使得整出戏光怪陆离,前后矛盾。
二是在同一时期存在大量异本
现在可以看到的最早越剧《梁祝》剧本可能是《的笃班新编绍兴文戏梁山伯》,于1920年前流行。没有作者,可能是一种演出脚本。而正式出版的越剧《梁祝》可能是1938年由绍兴文戏协进社主编,上海通俗书局出版的《新十八相送》。这时,出现了编辑:越娥。但同时书中有称参照了大量当时越剧红伶的唱段。可以说是一个集体创作和个人整理结合的产物。
这一时期的越剧梁山伯 与祝英台故事有大量异本存在。如早期绍兴文戏阶段前后的“十八相送”一折有支维永、小白玉梅;筱丹桂、张湘卿;姚水娟、竺素娥、袁雪芬;王明珠等不同的版本。结合越剧独有的流派纷呈的特点,在舞台上表现形式可谓丰富多样。之后,虽然由范瑞娟、傅全香主演的舞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全国戏曲观摩会上获多项大奖,由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全国放映,(两者仅在细节上稍有差别,因此可视为一个版本)确立了这个版本的经典地位。但同时流行的仍然有合作越剧团戚雅仙、毕春芳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同时尹派(尹桂芳)的“回十八”也相当流行。至于今天,各个剧团各自的不同改编、新创更是不胜枚举。
越剧《梁祝》之变化
主题思想
越剧《梁祝》经历的大致是一个从充斥着封建迷信、因果报应思想到彻底的现实主义、歌颂劳动人民的抗争,再到在剔除迷信思想,但保留合理想象的过程。
反映在早期戏曲中,当时的梁祝戏曲比起现在的舞台,多出的情节主要是:
01
梁山伯祝英台原为天上金童玉女,因为在蟠桃会上打破了王母娘娘的琉璃杯,被谪贬人间受苦,“三世不得团圆。”
02
祝英台求学前,为证明其清白,将三尺红凌埋于地下,若是在外没有不轨行为,则三年回来红凌依旧簇新。而其嫂为陷害她,用火烧红凌却无法烧毁。
03
三载同窗的过程中,为防止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有不轨行为,从草桥结拜开始,梁山伯的“真魂”就被太白金星换去,换去了,换成了“呆魂”。知道祝英台回家之后,才又将他的“真魂”换回来。这也就是为什么梁山伯三年没有发现祝英台是女儿身,以及“十八相送”时,无法猜透“一七、二八、三六、四九”的哑谜的原因。
01
梁祝在化蝶后又有还魂故事。讲述马文才随祝英台进墓,在阎王面前控诉,阎王查姻缘簿,发现文才当与青楼女子李凰奴成亲,而梁祝当团圆。于是放三人生还。在这之后甚至有些剧本中还有梁山伯祝英台成为征辽大将,封王拜相的荒诞情节。
《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会》
主演:章瑞虹 陈颖
解放后的梁祝故事,去除了以上这些情节,以歌颂梁祝爱情,反抗封建礼教为主。迷信思想固然被抛弃,甚至有一度,连乐观的合理想象也被视为封建糟粕大为鞭笞:把最终的化蝶改为祝英台撞坟而亡,祝员外有此“觉悟”,承认自己是“刽子手”。(上海广益书局民众书店发行东山越艺社《梁祝哀史》,据何其芳《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1951年3月)对此,我也只能呵呵了。
唱词变化
梁祝传说,综合各类民间故事和歌谣,其主要情节单元,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段:
被贬人间-英台思读-红凌为记-乔装戏父-草桥结拜-同窗三载-临行托媒-十八相送-思祝回忆-山伯访友(楼台会)-英台寄方-山伯临终-英台祭吊-祝父逼嫁-祷墓化蝶-回生团圆
几乎每一个版本的梁祝,唱词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甚至一个版本,在不同场次的演出时,也有可能根据演员的自由发挥进行,而这一点在早期舞台演出中尤为吐出。总的来说,唱词的变化遵循着三条规律演变:
01
固定化
这不仅仅是梁祝,也可以说是所有民间戏曲在发展成熟过程中所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所以这里不加赘述。
02
简约化
一方面简约化是与精致化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简约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受到实际舞台演出的限制。据丁一、孙世基《越剧〈梁祝〉的由来与发展》 一文介绍:早期梁祝当时演出的40场共上中下三本,也有演上下两本的,也有的演"回忆十八"至"送兄盟誓"仅五场就要演一夜。如果演全本,所需时间可想而知。
03
精致化
十八相送
《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
主演:范瑞娟 傅全香
十八相送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最著名的情节,据越剧创始人之一马潮水(1885-1974)、张云标(1895-1975)、白玉梅(1897-1976)、相小泉(1896-1976)等回忆,早在“落地唱书”时期,“十八相送”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剧目。早期的十八相送比喻十分繁琐,如关于花的比喻就有:牡丹、龙爪、石榴、野花,关于飞禽的比喻就有:喜鹊、白鹤、白鹅、飞雁等,前后显得重复。后来,进过越剧艺人的整理,基本确定了十八种比喻,分别是:“喜鹊、樵夫、牡丹花、龙爪花、牛郎织女、白桃、石榴、牛、鹅、猪、狗、蝴蝶、船、井、观音堂、和尚尼姑、绣花鞋、小九妹。同时可以根据演员自己的喜好做增删。
此后,比喻被精简到:喜鹊、樵夫、牡丹、鸳鸯、呆头鹅、牛郎织女、黄犬咬红妆、井中照影、观音堂、牛十个。并从此固定下来,一直到现在没有大的改动。
更为重要的是,在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变化过程中,删去了一些露骨的,如:
祝:过了一坝有一洲,洲上一座粉墙头。
梁:粉墙头上看清头,石榴树上结石榴。
祝:石榴结子紧绸绸,我也生子会传后。
祝:梁兄说话太简单,你我三年同淘玩。
同床困觉同吃饭,为何不生一个蛋。
以及一些太过放飞自我的比喻,如:
祝:一路走来一路行,前面到了一座坟。
梁:前面原有一座坟,坟上青草绿茵茵。
祝:我要开口问梁兄,坟内葬的是何人?
梁:若说坟内是何人,坟内葬的是死人。
祝:又请梁兄听分明,我有言语莫多心。
你比死人多口气,死人比你胜几分。
十相思
十相思的情节,在梁祝说唱中,就已经出现。流行于鄂、赣、皖毗邻地区的《梁祝山歌》中有“十想”,表现的是祝英台对梁山伯的相思,从唱词风格来看,显然是和十相思一脉相承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会》
主演:章瑞虹 陈颖
一想梁兄日落西,犹如刀割肚中皮,
天边想到地边转,不知梁兄在哪里?
独自一人好孤凄。
二想梁兄正黄昏,乌鹊双双去投林,
飞禽也知成双对,可恨爹爹乱许婚,
拆散鸳鸯不同衾。
三想梁兄正点灯,孤灯独照可怜人,
南来北往人多少,不见梁兄上我门,
英台如坐冷心盘。
四想梁兄上牙床,无心解带脱衣裳,
泪水湿透床上被,檐前铁马响叮当,
翻来覆去好悲伤。
五想梁兄半夜多,梦里相逢泪成河,
杭州月下同攻读,十里长亭暗琢磨,
事到如今莫奈何。
六想梁兄睡不宁,对着月亮诉苦情,
指望并蒂花结籽,谁知雨打两离分,
命不由人枉费心。
七想梁兄月西偏,月里嫦娥爱少年,
好朵鲜花遭冰打,人想团圆月不圆,
郎才女貌也枉然。
八想梁兄鸡正啼,梦与山伯两相依,
郎知我意怜他意,生生死死不分离,
醒来依旧各东西。
九想梁兄天已光,红颜薄命懒梳妆,
茶不思来饭不想,只想梁兄到我庄,
兄妹相逢哭一场。
十想梁兄到客厅,一眶泪水暗自吞,
爹爹面前不好讲,勉强问安尽孝心,
心中苦处诉不清。
以上十段,在越剧中其实可以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梁哥哥,我想你,哪夜不想到鸡啼?”
以上所说,是将十段唱词用一句概括,精简的同时,也有新的内容补充进去。但总的来说,还是朝着简单化的方向发展。如据戴不凡所述,他曾看到过一种抄本《梁祝宝卷》,唱词在很多处与越剧相似,其中的“十相思”达二十段之多:
梁哥哥,来来来,我想你,理起线来吊了针。
梁哥哥,来来来,我想你,粉底靴儿忘做底。
梁哥哥,来来来,我想你,哪夜不想五更明?
梁哥哥,来来来,我想你,心上想去两块皮。
……
而在同文中,戴不凡又讲到1938年时,他在家乡看到的男的笃班“十相思”唱词,一共是12段,而这12段在这本宝卷中都可看到。
到了1952年的舞台演出中,“十相思”再次被减缩到了10段:
贤妹妹,我想你,神思昏昏寝食废。
梁哥哥,我想你,三餐茶饭无滋味。
贤妹妹,我想你,提起笔来字忘记。
梁哥哥,我想你,拿起针来线忘记。
贤妹妹,我想你,衣冠不整无心理。
梁哥哥,我想你,蓬头乱发不梳洗。
贤妹妹,我想你,身外之物不足奇。
梁哥哥,我想你,荣华富贵不足奇。
贤妹妹,我想你,那日不想到夜里。
梁哥哥,我想你,那日不想到鸡啼。
而现在舞台上演出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十相思又被减去两句,实际上只有“八相思”,属于偷工减料。
《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
主演:章瑞虹 陈颖
好了,说了这么多,最后想邀请大家欣赏一段袁雪芬和范瑞娟两位大师《梁祝哀史》中的楼台会的片段。唱词生猛火辣,耿直boy梁山伯比我们今天舞台上看到的还耿直。小情侣当场翻脸吵架。我只是不明白,都这样了,梁山伯回家怎么还死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