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天狼星死了,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让哈利充满安全感的邓布利多也死了,第七集将与伏地魔决一死战的哈利应该感到孤独无助极了。可能导演觉得只有让身边的师长全部离开,哈利才会真正地成长,羽翼才会渐渐丰满,可对观众来说如此悲伤的ENDING实在很难接受,本集的结局也是哈利·波特六部当中最绝望、最悲伤的。哈利·波特系列已经彻底由充满童真的魔幻半卡通转型成为黑暗、悲凉的成人心理游戏。虽说每个人都无法避免成长的阵痛,但现实已经够残酷了,哈利·波特也已不再是童真的避风港。
有些朋友总是纠缠于哈利波特电影是不是儿童电影,是不是少年朋友们的挚爱。尤其是本集电影中主角们的爱情戏占了重要的分量,吻戏不少,比起第五集中那个张秋与波特的湿吻,本集里罗恩与布朗吻戏不少,别说赫敏在旁边看得醋意顿生,就连屏幕外的观众也肉麻不已。很多人不能接受主角们突然向成人界迈进重要一步,这是个什么心理?观众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前文提及,观众们用了八年时间来体验和期待着哈利们的成长,换言之,无论观众本身处于什么年龄段(大部分比哈利们的实际年龄稍大),他们将自己看做是哈利的“父母”,因此,我们总能听到某人发自内心的说“我是看着哈利波特长大的”。所谓长大是指哈利波特的长大,而不是观众本身的成长,观众往往忽略了自身的成长。
其实这更像一部电视剧集,蛮符合美剧中的Miniseries类型特征的,只不过财大气粗的华纳公司将其做到了大银幕上,投资更大、特效也更炫而已。我隐约有种感觉,《哈利·波特》系列的成功可能会引领一股全新的“电影剧集”的潮流,因为随着电视剧特别是美剧近年来的广泛传播,电影与电视剧集的距离已经越来越小,电视模仿电影已经够多了,如今“电视电影”的概念都已经妇孺皆知,那为什么电影就不能模仿电视?电视台拍电影是影视合流,制片公司按照电视剧的模式制作系列电影(“电影剧集”),不也是影视合流?《哈利·波特》做得很成功,今后如有合适的题材,我们也可以这样做(《24》小时也算是成功的小试牛刀吧)。别的不说,我觉得如果想把《红楼梦》成功的搬上大银幕,制作旷世的“电影剧集”几乎是不二选择。当然,话说回来,将来哪个美国电视网再把《哈利·波特》的版权买下来,忠于原著的再拍一版电视剧集也是蛮好的,毕竟电影里删的东西太多。当然,华纳也几乎做到极致了,为了把《死圣》交待清楚,生生的分成了两集,除了商业考虑外,估计也确实是为了防止剧情的仓促——须知《混血王子》时长已达153分钟,再拍下去真成了肥皂剧哒!
对于好莱坞大片,我们的态度就像是吃餐馆,这道菜淡了,这份汤咸了,那个菜做得不错,不过一周后我们也就将其口感彻底忘记。但《哈利波特》这样的电影,不应该是餐馆里的菜,它就像是我们自家栽种的蔬菜,从种子发芽、开花、结果、成熟,烹制,上桌,每一道工序都不短,但都值得回味。网上看到三位主角在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工作照,都可爱得像小猫一样,让人吁嘘时间的力量。哈里和他的小伙伴们在成长,我们又何尝不是?我们若能静下心来体会自己的成长,也许也就能对细腻而伤感的《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多一些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