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Mount Emei)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大行普贤菩萨的应化道场,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省(峨眉县)西南部,与熠山相对,宛如两眉,因名峨眉山。其山属于横断山系的邛崃山脉,自岷山分出,蜿蜒南来,至县境突起三峰,故有大峨、二峨、三峨之分,周围千里,有石龛100余个,大小洞40个。《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 又作峨嵋山、光明山。遍山林木耸立,茂竹滴翠,处处流云瀑布,溪水潺潺,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属邛崃山山尾余脉,东临岷江,南眺大渡河,北依青衣江。古往今来,3099米的峨眉山主峰万佛金顶一直被人们称为天堂的阶梯。金顶北纬 29°36′东经103°29′。因山的形状而得名。现在供游人朝拜浏览的为大峨山。一般人以大峨山势逶迤,如螓首峨眉,故名峨眉山。如任豫《益州记》说:“峨眉在南安县界,两山相对如蛾眉。”这里认为大峨山与二峨山相对,形如蛾眉。张华《博物志》中说:“观此山如初月……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 这是说大峨山细长美艳,有如蛾眉。 因水得名。在《水经注》中有“俄水之眉,故名俄眉”之说。俄水即大渡河,眉即支流。俄水之眉即大渡河的支流从山脚下流过,因此得名。 因山势而得名。峨是形容山之高峻,眉是形容山之秀美,故称峨眉。 占地面积:154平方公里,主要由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3座山峰组成。大峨山是峨眉山的主峰,山脉峰峦起伏,重岩叠翠,山麓至峰顶50余公里,石径盘旋,直上云霄,地势陡峭,风景秀丽。峨眉,《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峨眉山为蚀余山,为邛崃山南段余脉,自峨眉平原拔地而起,山体南北延伸,绵延23公里。山的中、下部分布着花岗岩、变质岩及石灰岩,山顶部盖有玄武岩。 《杂花经·佛授记》中说到:“震旦国中,峨眉者,山之领袖”。唐代大诗人李白则有“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的千古绝唱。故有"仙山佛国"美称。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峨眉山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她沉积着长江孕育的巴蜀文化,绵延千年的是长江上游唯一的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之地。万佛顶是峨眉山最高峰,海拔3099米,绝壁凌空,平畴崛起,巍峨屹立在“大光明山”之巅,也成为峨眉山的标志。千佛庵,俗称千佛顶,千佛顶与万佛顶、金顶参差并立,高插空际。
峨眉山是一座"峨眉天下秀″神秘山
峨眉山地处神秘的北纬30度线上附近,介于北纬29°16′~29°43′,东经103°10′~103°37′之间,北纬29°16′-29°43′,东经103°10′-103°37′。北纬30度,地球上最神秘的地带,有着无数的不解之谜。而以"天府之国"著称的中国四川盆地,是世界上处于北纬30度古文明发祥地唯一没有被沙漠化的地区。
玄武岩覆盖的峨眉山金顶、万佛顶、千佛顶,得以矗立在最高海拔3099米处,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四季风景如画,每年有四海游客纷至沓来。
峨眉山体奇峰挺秀,山中溪流潺潺,再加上云海日出等奇观。
在千百万年的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中,峨眉山采撷天地之灵气,造就了集1000多种药用植物,3000多种高等植物,2300种动物于一体的人间乐园,修行者们修行的理想之地。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要素的交汇地区,区系成分复杂,生物种类丰富,特有物种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亚热带植被体系,有植物3200多种,约占中国植物物种总数的1/10。峨眉山还是多种稀有动物的栖居地,动物种类达2300多种。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队向游人讨食,为该山一道流动风景。
气势雄伟,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景区由高、中、低三大主题游览区组成。被誉为“佛国天堂”,是普贤菩萨应化道场,又有天然科普馆、动植物园。
峨眉“植物”,古老植物王国。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要素的交汇地区,区系成分复杂,生物种类丰富,特有种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亚热带植被的垂直带谱,从山麓向上依次为常绿阔叶林、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暗针叶林,森林覆盖率达87%。峨眉山有高等植物242科,3200多种,约占中国植物总数的十分之一,仅产于峨眉山或首次在峨眉山发现,并以峨眉定名的植物达100余种,首批被国家列为保护植物的有珙桐、桫椤、银杏、独叶草、连香树、领春木等31种。峨眉山的动物区系复杂,种类丰富,古老、珍稀、濒危、渐危的物种多,特有种多、模式种多,是天然的动物种质基因库。峨眉山药用植物,具有种类繁多,种类成分复杂,珍稀品种多,特产品种多的特点。峨眉山的四大奇观也是其中的典型吸引物。
峨眉冠名:以“峨眉”定名的植物就达100余种,如峨眉拟单性木兰、峨眉山莓草、峨眉胡椒、峨眉柳、峨眉矮桦、峨眉细国藤、峨眉鼠刺、峨眉葛藤、峨眉肋毛蔗、峨眉鱼鳞蔗等。有"仙山药园"之盛誉,山上多奇花异树、仙草、仙药。同时植物区系成份起源古老,单种科、单种属、少种属和洲际间断分布的类群多,如著名植物珙桐、桫椤、银杏、连香树、水青树、独叶草、领春木等在植物分类上都是.一些孤立的类群,形态上都保持一定购原始特征;木兰、木莲、含笑、石栋、铁杉、木犀、万寿竹、石楠、五味子等是与北美相对立的间断分布类群,这些都是第三纪以前延续下来的物种。还有珙桐树。世界稀有的珙桐树,春夏之交,白花满枝,形如鸽翼,微风拂动,翩翩起舞,为世界稀有植物。清光绪间,英国园艺公司派人来山采集标本,引种欧洲,名“中国鸽子树”。
峨眉“动物”,天然动物园。山上还有2300多种动物种类,其中珍稀特产达157种,国家级保护的29种,尤以小熊猫,又名“红色熊猫”最为著名,以在1974年就被列为濒危野生物种。在昆中世界里光是蝴蝶就有268种之多。属于峨眉特产的多大53种,占比近五分之一,其中珍惜的英雄基凤蝶和中华枯叶蝶等尤为罕见。
峨眉灵猴。“短尾猴”。峨眉山灵猴是峨眉山的精灵,由于它们尾巴只有6—10厘米,比一般猴子的尾巴要短很多。因此也叫“短尾猴”。峨眉山灵猴常年穿梭于这灵秀的峨眉山间,吸山川之灵气,日月之精华,见人不惊,与人同乐。相传早在一千多年前,峨眉山的猴子就与人结下了亲密的关系。峨眉山的猴子精灵古怪,平时它们都不会在这里守着,冬天山里下雪没吃的,一个个都蹲在这里等待游人送给食物。 一不小心被这些老猴盯上翻包查看,常拿走了游人瓶矿泉水及食品,零距离与人亲近接触,其乐融融,无不开心满满。
峨眉山是一座文化故事浸泡的神话山
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佛教文化是峨眉山历史文化的主体,它还是中国佛教圣地,被誉为“佛国天堂”,
一一一 远古文化。 早在5000年前,华夏之祖轩辕黄帝就两次来峨眉山问道,1000多年前,天真皇人论道峨眉山。而1900年前,一位修行者在峨眉山修建了长江流域的第一座禅院后,峨眉山便成为了长江流域的佛教发源地,列入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一一一 佛教文化。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构成了峨眉山历史文化的主体,所有的建筑、造像、法器以及礼仪、音乐、绘画等都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浓郁气息。山上多古迹、寺庙,有报国寺、伏虎寺、洗象池、龙门洞普贤船、舍身崖、峨眉佛光等胜迹。
" 人文"峨眉山
佛经峨眉山一一一《华严经·菩萨住处晶》的说法: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贤胜,与其眷属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孙仁安本佛经中“普贤率眷属三千,常住峨眉山中”之说。建于宋代的万年寺无梁殿,除供普贤菩萨外,还在殿之四壁层台上供小佛3000尊,寓意“眷属三千人”。根据峨眉昼有“佛光”,夜有“圣灯”,光明常住,且位居国土之西南,于是认定佛经所言光明山即峨眉山,贤胜菩萨即普贤菩萨。《法华》、《楞严》二经云:“普贤乘六牙象,以众生喜见身……,现相海于峨眉山”。《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是这样记载普贤菩萨住地的:“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法华》、《楞严》二经云:“普贤乘六牙象,以众生喜见身……,现相海于峨眉山”。另外,佛教《华严经》中有:“善财童子立妙高峰上,观此山如满月,大放光明”,故峨眉山又号称“大光明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贤胜(普贤),与其眷属3000人,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佛教《华严经》中有:“善财童子立妙高峰上,观此山如满月,大放光明”,故峨眉山又号称“大光明山”。《华严经》在东晋时传入中国,于是从东晋的时候开始,就把峨眉山当作普贤菩萨应化道场。
志传峨眉山一一一《峨眉山志》也记载了东汉时,蒲公在金顶遇普贤示相之事。普贤菩萨,是大千世界诸佛之长子,只要有佛的地方,就有普贤菩萨。故又称峨眉山为“佛之长子”。据《峨眉山志》所载,最早改道观为佛寺的是中峰寺,现在还在山上能看到道观的遗址,如洪椿坪下面的“洞天首步”石碑等。报国寺、伏虎寺、洗象池、龙门洞、舍身崖、峨眉佛光等胜迹。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构成了峨眉山历史文化的主体,所有的建筑、造像、法器以及礼仪、音乐、绘画等都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浓郁气息。山上多古迹、寺庙,有报国寺、伏虎寺、洗象池、龙门洞、舍身崖、峨眉佛光等胜迹。
藏传峨眉山一一一《格萨尔王传》中则说:峨眉山像一头步履矫健的白色神象,这和普贤菩萨骑象登山创建道场的记载极其吻合。在藏传佛教中,峨眉山被称为“挺拔屹立的大象山”,是一座吉祥山,在四大佛教名山中,唯有金顶华藏寺普贤菩萨的坐像是面向西方。因此,在诸山中,峨眉山特别受到西藏僧众的青睐。佛教徒认为普贤菩萨将会以他无边的法力来庇佑西藏人民。
包容峨眉山一一一在4700多年的历史中,峨眉山以包容道教、佛教、儒学三教之宗的胸襟,历经多种文化形式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形成了道之源,佛之始,儒之境,并传习至今,形成了以佛教文化为核心峨眉山文化。
"显化″峨眉山。
"明灯″现象一一一据说,每至午夜,在金顶上看群山,有千百万点晶莹闪耀的光亮,从群山升起,象征一盏盏的明灯,忽上忽下,人称之为“万盏明灯朝普贤”,是峨眉胜境之一。
普贤菩萨与"光明山"因缘一一一山之最高处名金顶,建有金顶寺,威镇全山,因山顶常放光明,又名光明寺。《华严经》说有一个光明山,光明山上住着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常常在这里给3000弟子说法。中国佛界人士就把峨眉山指认为光明山,因为此山昼夜都有光明,昼有佛光,夜有灯光。
金顶现象一一一世界最高最大的普贤金像,最大铜面鎏金殿。金佛系铜铸镏金工艺佛像造像。金佛通高48米,代表的是阿弥陀佛的48个希望。“十方”,一是意喻普贤的十大行愿,二是标志释教中的十个方位。如果说公元980年安坐于万年寺高7.85米的普贤铜像作为峨眉山千年的镇山之宝,为这座释教名山增辉千年的话,那么,高达48米的一像,更是登峰造极之作。2005年底竣工,2006年6月18日举办开光典礼。 金顶十面佛---峨眉山金顶四面十方普贤金像是世界上最高的金佛,也是第一个十方普贤的艺术造型。 十方普贤金像位于峨眉山金顶,于2006年6月18日落成,通高48米,重达600多吨,建筑面积1000㎡,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十方普贤像。金殿、铜殿建筑面积1800㎡。金殿为铜面鎏金屋顶,为目前中国最大金殿。朝拜大道,宽18米、长108米,10级,由10对大象相对拱卫,既体现普贤精行实践的精神和特色,又蕴含指引众生朝拜礼佛的方向和途径。金佛通高48米代表的是阿弥陀佛的48个愿望。“十方”一是意喻普贤的十大行愿,二是象征佛教中的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意喻普贤无边的行愿能圆满十方三世诸佛和芸芸众生。普贤的十个头像分为三层,神态各异,代表了世人的十种心态。须弥座上立六牙吉象,大象背上第一层为普贤菩萨的四头像和两面身;第二层为普贤菩萨四头像;最高层为前后普贤菩萨头像。圣像内为484平方米的佛中殿,供奉阿弥陀佛铜像,四周绕汉白玉雕佛像。擅长雕凿铸造巨型佛菩萨像的台湾花莲佛像石雕匠师詹文魁,曾在二〇〇一年九月完成埔里中台禅寺主殿内的二十四尊巨大主尊,包括天王殿内十二米高的四尊四面四大天王,释迦殿的主尊应身佛,即手作禅定印与触地印的降魔成道佛;第二层殿主尊富贵华丽,手作说法印的圆满报身佛,即卢舍那佛;第三层佛殿的主尊清净自在法身佛,即毗卢遮那佛。三身佛之外,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四大菩萨,也分据各菩萨殿。祖师殿供禅宗祖师菩提达摩,另有护法神伽蓝、韦驮二尊者,以及佛弟子像等。 整个十方普贤巨像,由基座(即须弥座)、多层重瓣莲花、祥云、大象、莲座、法身、宝相、宝冠、圆满刹等组合而成,每层都有莲花,层层向上,重重无尽,故也可视为是一座《华严经》所描述的无量法界的“华藏世界海”。基座的部分,有大理石制的圆形石墙,上刻浮雕一百零八位罗汉,分成十个区块,每块有文字与罗汉图像,文字是将普贤十大愿行的经文镌刻其上,罗汉图像则刻一百零八位出家比丘,面容老少多变,表情生动传神,姿态坐立各异,是深具动感与变化之美的佛弟子群像。图文相互辉映,主题是象征愿行。
"点化"峨眉山。居士净玉父亲于2018年9月9日(农历七月三十日即地藏王菩萨圣诞日)往生,火化时,天上一片片黑鸟象一把伞盖在火葬场屋顶上,长达半小时之久,盘旋不走。太不可思议,"七七四十九天″ "满七"当天晚上,居士净玉父亲给居士净玉托梦如是说,他要峨眉山去…,第二天早上8点(太阳刚出山)出殡准时到达入土下葬山脚,不可思议,忽然出现一道红花辦佛光直射在殡官上瑞相。
"寺庙"峨眉山
峨眉山曾有200余座寺庙,现存30余座,现著名寺庙:
金顶华藏寺(山顶)
华藏寺始建于东汉,当时称普光殿,后改名为光相寺。明代在殿后最高处营建普贤殿,俗称铜殿。殿顶鎏金,又称金顶。铜殿及华藏寺皆毁于火。新建的金顶华藏寺依山势而建,中轴线上由低到高分布着三重殿堂。前殿是弥勒殿。殿门上悬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华藏寺”金匾。寺内供奉铜铸弥勒佛像,背后是韦驮铜像。殿内还有三足铜鼎和明万历年间铜碑等文物。中殿是大雄宝殿。殿中供奉着铜质金身的三身佛,坐高3米。殿内还有铜磐、铜钟等法器以及铜铸像、铜普贤像等佛教文物。后殿是普贤殿,即金殿、金顶,是峨眉山最高的殿堂。殿门的匾额有“金顶”、“行愿无尽”、“普贤愿海”、“华藏庄严”等,为赵朴初、本换、明肠等题写。殿内供奉普贤骑象 铜像,普贤端坐在莲花台上,手执如意,莲台置象背上,白象脚踏四朵莲花。整个造像通体铜铸,通高4.5米。殿内还有铜鼎等物。金顶铜碑。 为明万历年间妙峰禅师修建金殿(铜殿)时所铸。正面刻《大峨新建铜殿记》,背面刻《峨眉山金殿记》。此碑可贵之处是,集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之字,拼集而成,实属不易。碑高2.3米,宽0.85米,顶端饰二龙戏珠雕象,碑面光润可鉴,是全山仅存的古代铜碑,被列为四川之最。
万年寺[普贤寺] (半山)。万年寺,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麓的凤凰坪下,全国重点寺院之一,海拔533米。寺院坐北朝南,占地百亩。是峨眉山的第一座寺庙、峨眉山佛教协会所在地,是峨眉山佛教活动的中心。报国寺,原为山中第一大寺,其原址在伏虎寺对岸的瑜伽河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原名会宗堂,清初迁建于此,顺治九年重建;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皇帝取佛经“四恩四报”中“报国主恩”之意,御题“报国寺”匾额,王藩手书。是峨眉山历史最悠久的古刹之一,相传为汉代采药老人蒲公礼佛处;东晋创建时名普贤寺;唐代名“白水寺”;宋称“白水普贤寺”;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重修时,神宗赐额“圣寿万年寺”,沿称至今。 峨眉山最有名的普贤造像在万年寺。现今只剩一座明代建筑的无梁砖殿。这座砖殿主殿长宽均为16米,四壁全用砖砌,砌到7.7米处,在万年寺的无梁砖殿里供奉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普贤骑象铜像,重达62吨,高7.85米,宋朝时铸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普贤骑象。供峨眉山万年寺无梁砖殿内,是宋太平兴国五年(980)白水寺僧人茂真大师用皇帝所赐黄金购铜铸造,7.4米,净重62吨。普贤头戴一佛金冠,手持如意,趺坐象背莲台之上,二目平视,嘴唇微张,似在向人布道。大象粗鼻长垂,四肢健壮,目视前方,似欲启步前行,送大士下山传道说法。整座造像,工艺精湛,已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堪称巴蜀之最。"三身”佛像。 三尊佛像均为铜铸,皆丈六金身,供万年寺,为明代嘉靖年间别传禅师所铸。它们神态安祥,显得悲天悯人。在四川地区,象这种巨身铜质“三身”佛像并不多见,实属珍贵文物。“ 龙图铜鼎。 置万年寺无梁砖殿门外,高1.2米,直径1米,传为明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太后赐物,上刻浮雕,图象清楚,为山中最古最大铜鼎。无梁殿。逐渐内收,建成穹窿形拱顶,上面有手持琵琶、箜篌、笛子仙琚飘拂的四天女。全殿无梁无柱,不用一木,故称“无梁殿”。万年寺中普贤无梁殿里,供奉着硕大无朋的铜铸骑象普贤像。铜像通高2.2丈,重达62吨。寺庙文化从蒲公追鹿的传说算起,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峨眉山第一座比较正规的寺院为东晋时慧远之弟慧持所建之普贤寺,即今万年寺前身;峨眉山的万年寺,晋代始建.就名普贤寺,应与寺僧传说有关,只无史迹可考,但明代有“敕赐峨山”“普贤愿王之宝”铜印给万年寺。受赐普贤铜印。创建于东晋隆安年间(397—401),名普贤寺,慧持(慧远大师胞弟)大师所建。以“欲观瞻峨眉,振锡岷岫”,辞远入蜀,不久上峨眉山创建普贤寺。唐乾符三年(876年)重建,改名白水寺(山形似"火",多起火灾后,以水克"火");宋时又名白水普贤寺;明万历中敕改圣寿万年寺。明代神宗皇帝朱翊钧御题“圣寿万年寺”,简称万年寺,为峨眉山最早的六大古寺之一。御印为明神宗朱翊爻赐建无梁砖殿时所赐。三宝之一的御印最为珍贵,这枚方印13厘米见方,重4公斤,是明代万历皇帝御赐的印章,刻有“大明万历,敕赐峨山,御题砖殿,普贤愿王之宝”的文字。万年寺创建于晋,称普贤寺,唐时改名白水寺,宋时为白水普贤寺。万年寺砖殿为我国古代建筑一大奇观,该建筑400年来经历了18次地震,却安然无恙,被誉为我国古建筑史上的奇迹。殿内有宋代铸造的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铜铸像一尊,高7.85米,重62吨。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堪称稀世国宝。现在的万年寺是1954年人民政府拨款修复的。有大雄殿、巍峨殿、行愿楼、斋堂。“佛门三宝”(贝叶经、佛牙、御印)。铸造重62吨,高7.85米的巨型普贤铜佛像供奉于今万年寺内,成为峨眉山佛像中的精品。公元3世纪,普贤信仰之说在山中传播,中国僧慧持在观心坡下营造普贤寺(今万年寺)。6世纪中叶,世界佛教发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转向中国,四川一度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中心,佛寺的兴建便应运而生,历史上寺庙最多时曾多达100多座。飞来殿,万年寺无梁砖殿均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品.佛教文物品类繁多,其中高5.8米,7方14层,内外铸全本《华严经》文和佛像4700余尊的华严铜塔、万年寺明代铜铸佛像,以及明代暹罗国王所所赠《贝叶经》等都是精品。
中峰寺。晋代,佛教传入峨眉山后,修建寺庙,弘扬佛法,晋代又有四川资州明果大师因斩蛇而感化道士,被迎请入乾明观作主持,改观为寺成为中峰寺。为峨眉山古刹之一。晋时为道教寺庙,称乾明观。北魏时明果和尚降伏蟒蛇有功,庙中道士承师学佛,遂改观为寺。因地处白岩中峰之下,故名中峰寺。宋时中峰寺已是峨眉山著名禅林。唐僖宗时慧通禅师鉴于山上火灾频繁,以“三云二水”之法,改名集云寺。宋时又更名中峰院,明代又称中峰寺。清顺治甲申年(1644年)毁于火,现存两幢木结构寺院, 现存两重寺院,前殿大部分为明代普贤阁,宋代遗物仅有石狮一对。
洗象池。洗 象池位于峨眉山海拔2070米的钻天坡上,由仙峰寺上行25华里,明时仅为一亭,称“初喜亭”,后改建为庵,名初喜庵。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 由行能禅师(号泓川老人)改建为寺。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月正和尚整修寺前钻天坡和寺后罗汉坡道路,并将寺前小池改建为六方,池畔放一石象,以应普贤菩萨洗象之说。相传普贤菩萨骑象经过时,白象曾经在水池中沐浴,故改名洗象池,又称天花禅院。现有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及藏经楼、客寮等。寺门外不远处竖有二碑,一刻 “鹤迹余古雪,猿声出绿萝”;一刻“菩萨曾来池涌玉泉堪洗象,众生向上坡连云路好钻天”。洗象池的寺藏文物比较丰富,藏经楼上供有一瓷制观世音菩萨像,带 座高约尺余,制作精良。同时,还有其它珍贵文物。第二殿是大雄宝殿。殿额系1983年遍能大和尚书。殿内供奉普贤菩萨骑象金身,两旁为脱纱十八罗汉。殿后供奉西方三圣,金身站立莲台之上,高约3米。殿内有一口铜钟,高1米,直径1米。清康熙年间建寺,传说古时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普贤菩萨骑象登山时,曾在寺前一六方池中汲水洗象,而以得名。洗象池文化与自然遗产——峨眉山高山区,海拔2070米,四周白云缥缈,古木参天,若清秋朗月高照,万籁俱寂,清光无限,仰望星际,飘飘欲仙。“象池夜月”即是这里的著名景色。洗象池,入夜,皓月当空,月光映入池中,水天一色,景色幽美。传说当年普贤大士骑象登山曾在池中汲水洗象,所以名叫洗象池。在这高冈之上,地下水源枯竭的地方,有此清泉一泓,确是难得。池的地理位置也十分奇妙,月明之夜,月光映入池中,西落东升,均能得见。“象池夜月”,确确实实有着许多不同凡俗之处。
报国寺(山脚)。报 国寺建于明万历年间,原名会宗堂,由明光道人建于伏虎寺右,取儒、释、道“三教”会宗之意。清初会宗堂迁至现址,顺治九年重建。康熙四十二年(公元 1703年),根据“四恩四报”中“报国主恩”之意,御题“报国寺”匾额而易名。现有殿宇五重,分别为山门、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普贤殿,都在一条中 轴线上,依山取势,逐级升高。⑥清音阁。峨眉山重点八大寺庙之一。建于唐僖宗四年(877年), 明初广济和尚取晋人左思《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之意,更名为清音阁。此阁修在黑龙江和白龙江之间的山梁上,凌空高耸,形势险峻。阁后阁侧,林木密郁,翠色参天,特别是阁后一大片杉林,色如翡翠,把这座古老的寺庙衬托得愈见古雅。以清音阁为中心,由清音阁、牛心寺、广福寺、白龙寺和白云峡构成了以自然山水为主旋律的佛寺园林环境,是世界罕见的庞大的山野佛寺园林。华严铜塔。 原存圣积寺,1959年时被人运走,以后运回放报国寺,今移存伏虎寺塔亭内。此塔铸造年代因史料无存,一说元时居士万华轩铸造,一说明时皇家赐物。塔高6米,4层,上刻小佛4700尊,《华严经》一部。铸造工艺水平很高,如今字迹清楚可读,佛像眉目宛然,确是难得珍品。以其高大,被列为全国之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七佛。 报国寺七佛殿供七佛之像,皆丈六金身,庄严慈祥,虽清代之物,但是脱纱造型,工艺水平很高。在四川各寺七佛之中,以制作之精巧,体型之高大而论,无与伦比,亦属珍贵文物。距离报国寺不远,有座凤凰堡,沿之字形小径走上去,就是有名的圣积铜钟。据传此钟铸于明代嘉嘉靖年间,重达12500公斤,为四川省最大的一口铜钟。有记载称“……每一击,声可历一分零 五十秒。近闻之,声洪壮;远闻之,声韵澈;传静夜时可声闻金顶。圣积晚钟。 原存圣积寺,几经波折,今吊凤凰堡大钟亭内。此钟为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别传禅师铸造,高2.3米,口径2米,净重12.5吨,有巴蜀钟王之誉,上刻《铭文》,《洪钟疏》,《阿含经》(部分)佛偈及部分捐款购铜的信士名录;还有从晋代起至嘉靖时止的部分文武将相,大德高僧和帝王之名,约6.1万余字,是研究峨眉山佛教的宝贵资料。此钟晚上才敲,计108响,谓消人世108种烦恼。僧人边叩边念祝词。钟声宏亮,周围十里之内都能听到,形成一种人为的有趣景象,被列为峨眉山十大胜景之一。
伏虎寺(半山)。峨眉山八大寺庙之一。始建于唐代,南宋绍兴年间改建,清顺治年间,贯之和尚重建,历时二十载,为全山最大寺庙之一。进入寺门便是弥勒殿,殿内供金身泥塑弥勒坐像,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坐像。弥勒殿之上,为普贤殿,供奉普贤金身。最上一殿供三尊大佛,金身辉煌,法相庄严。虽为三身,实乃一佛。大雄宝殿左侧,有华严塔亭,亭内有“华严宝塔”一座。大雄宝殿左后侧山崖上,为全山最大之罗汉堂。伏虎禅院、神龙堂、虎溪精舍,位于四川峨眉山山麓,与报国寺相邻,晋代为一小庙,唐代云安禅师重建,旁有龙神堂、药师殿;宋朝时为“神龙堂”;明朝被毁,清朝顺治八年重建,更名“虎溪精舍”,后因附近虎患,寺僧建尊胜幢以镇压,更名“伏虎寺”,峨眉山伏虎寺,据《峨眉山志》说,为晋时心庵和尚初建。以山形如卧虎的伏虎岭下为基地,定名伏虎寺,至唐代云安禅师重建,规模渐大。康熙皇帝曾为伏虎寺题写的“离垢园”;该寺为典型汉传佛教建筑风格,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弥勒殿、菩提殿、大雄宝殿、五百罗汉堂、御书楼以及禅房、僧舍等。南宋绍兴年间行僧心庵再建,僧士性建尊胜幢以镇虎患,改名伏虎寺,一说寺后山状如伏虎而得名。又名虎溪禅林。伏虎寺名也沿用至今。清顺治年间,贯之和尚重建,历时二十载,为全山最大寺庙之一。进入寺门便是弥勒殿,殿内供金身泥塑弥勒坐像,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坐像。弥勒殿后系韦陀殿,内有韦陀像。普贤殿内塑有普贤金身塑像,背龛供奉阿弥陀佛像。大雄宝殿内正龛上供三身佛,即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按佛教的信仰,三身佛是释迦牟尼的三种不同化身。殿内左龛塑文殊像,右龛塑普贤像,左右两侧塑十八罗汉像,后龛塑观音渡海像。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峨眉山三大园林之一"布金林"、中国铜塔之最"华严塔"和全山最大的"罗汉堂"。"华严塔"塔身呈八方形,通高5.8米,为十三级楼阁式钢塔。伏虎寺字境内,拥有三桥(虎浴、虎溪、虎啸)流水潺潺,二坊(伏虎寺、布金林)林木葱笼,背倚海拔630米的伏虎岭,斜面有飞凤山为绿色屏障,寺宅地基又处于狭窄的盘谷之中,四季气流动势涌劲,致使寺宇屋顶终年没有枯枝残叶尘积,康熙赠书"离垢园",为精辟立论。
仙峰寺,古名延慈寺、慈佛院。又名仙峰禅院。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扩建。明末毁于火。仙峰寺古名慈延寺、仙峰禅院,位于四川省峨眉山仙峰岩下,海拔为1752米。创建于元天顺初年(公元1328年),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扩建为大寺,万历皇帝赐寺僧本炯龙藏经物颇多,盛极一时。清乾隆年间,泰安、天寿、玉升上人募建。老僧芳明修复大雄殿。光绪时海岸、海良二师修复两廊。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修舍利殿,民国时又多次修缮。寺宇建筑由仙皇台、弥勒殿、大雄殿、舍利宝殿、餐秀山房组合而成。为了抗御山风,寺宇屋面全为锡瓦、铝皮所盖,衬托于苍藤古树之中,每当阳兴灿烂的日子,万绿丛中银光闪烁、十分壮观,故有“碧海圭玉”的称誉。仙峰寺外天皇台上有一“仙皇台”石,相传轩辕黄帝曾来峨眉山访道,在此遇天真皇人。寺外不远,有一巨石“三峰石”,刻有“南无阿弥普贤菩萨”和“仙圭”等字,寺名即由此而来。殿右侧数百米处,有一个深不可测的洞穴,传说洞中有九位老仙人,故名九老洞。洞右有三皇台,登台远眺,景色极美。舍利铜。现存仙峰寺舍利殿,高3.4米,共七层,通体敷金泊片,金光耀眼,玻璃护罩。民国初年,清葫和尚从尼泊尔请回舍利子二粒、贝叶经一部,存于铜塔之中,故僧人对此塔倍加珍重,建专殿供奉。此塔年限虽短,但制造精巧,亦是山中珍贵文物。
洪椿坪:峨眉山重点八大寺庙之一。洪椿坪,始建于明朝,称千佛庵;清时重修,因寺前有三棵洪椿古树而得名。传为宝掌和尚结茅处。分为观音殿、大雄宝殿和普贤殿,殿后供有达摩祖师象。洪椿坪内珍贵文物数不胜数。一是楹联众多,且品位较高;二是寺内藏有清制千佛莲灯,雕镂精美;三是寺内存有清朝乾隆年间的木制“正明司碑”,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寺院周围山抱林拥,葱郁幽静,雨雾蒙蒙,千枝滴翠。千佛莲灯
置洪椿坪寺内,纯木质,高1.1米,直径70厘米,七方型,枋上刻金龙(七条),昂头翘尾,形象生动。全灯刻佛像500尊,形态各一,刻工精妙,令人赞叹。叫人称奇的是上刻有佛道之像,体现佛道共存,这种现象极为罕见。僧人说,此灯为民国初年重庆一匠人刻制,年代虽近,堪称珍稀文物。
大佛禅院。作为朝拜峨眉山的第一门户,是前往峨眉祈福、朝拜的第一站,也是必去之地。大佛禅院原名大佛寺。大佛禅院在历史上是著名的十方丛林寺院。
初殿。这是全山最早建寺地之一,故曰“初殿”,但规模较小。宋时称“初殿”,清康熙、乾隆年间寺院逐步扩建,清后期寺院被毁。其海拔1740米,相传原为峨眉山蒲公的私宅。据史载:东汉明帝永平6年(公元63年),峨眉山神奇隐士蒲公采药上山,在此处见鹿迹现如莲花,遂寻踪至峨眉山峰顶,忽现祥光。蒲公不解,去问西域宝掌和尚。宝掌云:“是普贤菩萨显象之兆。”后人遂立此殿。另有一说则是蒲公归后即改宅为寺。
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502一549年在位)崇信佛教。相传从印度来的宝掌和尚这时到了峨眉山,在洪椿坪后面山峰(后名宝掌峰)结茅住锡,为宝掌庵。稍后,有西域僧人阿罗婆多尊者来礼峨眉,观山水环合,颇同西域化城寺地形,遂在此建道场。因山高无瓦,且易冻裂,故用木皮盖殿,称“木皮殿”(后改名大乘寺)。这时,淡然大师亦来峨眉山,驻锡中峰寺,弘传佛法。
光明寺、圣水禅院等12座著名寺。在山之巅,曾有一庵,建于清光绪年间,僧通慧率徒修建清凉庵,初名极乐堂,不久遂以“普贤住处,万佛围绕”之意,更名万佛庵,后因天灾人祸,已然不复存在,现恢复重建一座万佛阁,雄伟庄严既有庙堂之严,又富景观之美阁高21米,主体共四层内部悬一大钟,极其庄重威严立于阁楼边,有一种俯视凡尘之感在万佛庵之前,这里曾还有一庙建于明代,名叫文殊庵,修藏经楼收藏经书数千册为全山之冠,后毁于大火,千 佛 庵,在金顶与万佛顶之间,是峨眉山第三高峰,千佛顶,海拔3045米,千佛之名,来源于一座完全消失的寺千佛庵,千佛庵早于万佛阁,建于1885年僧定乐率徒能修建万佛寺。如今万佛庵、千佛庵均已消失。目前有史可查的千佛顶上曾先后建有四座庙宇,一度香火鼎盛。曾几何时站在千佛庵的围栏边。东望金顶,西顾万佛顶这里是欣赏峨眉之巅最佳的位置。
一一一 民俗文化
舍身崖传说。 舍身崖轻生一直成为千古之谜。我们来到舍身崖边的金钢嘴,俯瞰茫茫云海,汹涌澎湃,如万马千军,奔向遥远的天边。我们漂浮在这云层之上,好似羽化为仙,如梦如幻。实在不敢久望,也怕灵魂出窍,老夫聊发少年狂,梦幻中抑制不住飞翔的渴望而纵身跃下。舍身崖下一直都是峨眉山最神秘的地方,千百年来都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说。据说从舍身崖跳下可以得道成仙,有的想找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了却烦恼,有的在舍身崖处能看到云海、佛光、神灯等奇景,也有人为了探寻崖下风光,不意探望坠崖,所以舍身崖成了国内旅游景点中自杀率最高的一个景点。
伏虎寺传说。传说在很多年以前,从峨眉山下报国寺往左边上去的大山沟里,是一片稠密的森林,没有一座寺庙。林中常有老虎出没,游人谈虎色变,不敢从此处上山。山上三霄洞里的三个仙女一金霄、银霄和碧霄,听说山下有老虎出没伤人,游人不敢上山进香,便商量下山为民除害。因两个妹妹修炼时间不长,金霄便准备独自前行。金霄把这事告诉哥哥赵公明,赵公明不同意她去。金霄说:“我去为民除害,有何不可?再说,我在洞中已修炼多年,有了本领,怕什么呢?”赵公明认为妹妹说得有道理,便同意她前去。金霄便随身带了布袋、手帕两件法宝,挽了一只竹篮,下山去了。金霄:赵公明虽然同意妹妹前去,但又担心她被老虎伤害。金霄走后不久,他便手持九节钢鞭,追下山去。金霄走到半路上,碰见一位老人。老人劝她道:“前面林中的老虎凶猛,不要往前走了。”金霄说:“我不怕,我正要去找它呢!" 金霄又往前走,走到一座小桥前面,忽见桥上伏着一只斑斓大虎。那大虎见有人来了,吡牙咧嘴,"“呼、呼、呼”地直往外喷气。霎时间,那虎跳将起来,向金霄猛扑过去,像要一口把她吞下去似的。劝说:金霄不急不忙,从身上取出布袋,往老虎头上一罩,那虎立刻被装进了袋里。不料,那老虎力气过大,在口袋里又咬又跳,不几下就把口袋咬烂,跳了出来。金霄见老虎跳出了口袋,又从身上拿出手帕,往老虎头上盖去。那手帕变成一口大钟,直往老虎头上叩将下去。老虎纵身一跳,跃上了对面的小山顶。大众落在桥下,打了一个大坑。老虎又从那小山顶上扑下来,金霄忙把手中的竹篮往上一抛,那竹篮变成大铁笼子,直往老虎头上盖去。那老虎忙往树林里一钻,铁笼被大树挡住了。这老虎几次没被降服,更加凶狠地反扑过来。金霄法术已经用尽,但.她并不退却,猛地跃上虎背,赤手空拳地同老虎搏斗起来。但那老虎异常凶猛,金霄不是它的对手,只见它用力一抖,把金霄从背上甩了下来。金霄心想:“ 完啦,这回只有被老虎吃掉!”赵公明把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眼见金霄妹有被伤害的危险,他大吼.一声:“金霄妹,不要怕,我来了!”手持九节钢鞭,从林中奔了出来。只见他将九节钢鞭往空中一抛,同时吹了一口气,那钢鞭立刻变成了一根又粗又长的铁链。降虎 ;那老虎正在得意之时,不料铁链从天而降,不偏不斜,刚好把它缚住了。老虎被铁链缚住,痛苦难忍,便用劲挣扎,想挣脱铁链。哪知它越挣扎,铁链缚得越紧,一会儿工夫就倒在地上,动弹不得了。赵公明从身 上取出一个黄澄澄的项圈,往老虎颈上一套,老虎乖乖被擒。这老虎原来是只大黑猫,在雷音寺外的一个仙洞里修炼,因被雷音惊动,便跑了出来作怪。山下老百姓听说擒了老虎,纷纷跑来观看,赞叹赵公明和金霄兄妹为民除了害。山上的银霄和碧霄听到降虎的消息,也下山来了。赵公明对妹妹们说道:“光有除害的好心肠,没有除害的好本领,是降服不了老虎的。你们还得好好修炼才行。”伏虎: 从那时候起,峨眉山麓再也没有老虎出没伤人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一事迹,就在那里修了一座“伏虎寺”。那虎蹲过的小桥,叫做"虎溪桥”。至今游人还能看见。
雪魔芋传说,很久以前,峨眉山上已经有人居住,也已建起了卧云寺,有和尚在里面修行。但是因金顶地处峨眉山之颠,气候寒冷,不产瓜果蔬菜,和尚们的生活十分清苦。一年冬天,几场大雪之后,卧云寺外格外的冷清。一位衣衫褴褛的老者来到寺庙。他见和尚们吃的下饭菜除了辣椒,就是豆干、笋干等,就问:“这峨眉山满山遍野都是仙菜,你们为何不采下来下饭呢?”和尚们抬头往山上望去,出了皑皑的积雪,什么也没有,于是不以为然。次日,老者带着和尚们翻山越岭,涉溪过涧,来到一个积雪的山坡。老人指着仙菜就在这里。可是,众人却什么也看不见。这时,老人从身上摸出一个铜镜,往山坡上一照,山坡上的积雪立时融化,形成涓涓细流流下山坡。山坡上,野树绽出嫩芽,奇花异草竞相斗艳,鸟语花香,一派春光。老者指着一片长着锯齿形叶片的草丛说:“这就是仙菜。”说着,他顺手扯起一株,只见根上长着一个象芋头一样的褐色块茎。老人把块茎摘下来放在篮子里,摘满了一篮让和尚们拎回寺里。老人教大家把块茎洗干净,磨成浆,过滤后再放进大锅里煮成一块块豆腐般大小的灰黑色东西,最后摆到山坡上晾干。隔了一夜,雪过天晴,山坡上晾晒的“豆腐块儿”经过一夜的冰冻,又经过太阳的暴晒,已变得像冻豆腐一样洞洞眼眼了。老人这叫大家把它们收回来,用净水泡软,再放在油锅里加上笋干烧熟,直烧得黄酥酥、恿亮,放在口中滑滑溜溜,十分鲜美。等到他们想起向老者表示感谢时,却发现他早已不见了。和尚们认为,这一定是西天佛主显灵来帮助大家的。从此,念佛参禅更加虔诚了。次年春天,和尚们又在峨眉山上找到许多那样的块茎,照着老者的做法制成干贮存起来,专门用来招待进山烧香膜拜的客人。人们吃过之后赞不绝口, 并向和尚们打听它的名字。和尚们心想:它象芋头,又比芋头更加魔幻神奇,又是加雪做成的,就叫“雪魔芋”吧。于是, 峨眉山雪魔芋的美名就很快传遍了天下。
普贤船传说。传说当年普贤自西来峨眉山时,这里还是一片浩瀚的大海,座座山峰似水中绿岛。普贤将载经之船停靠于此,经书还未搬完,水已退去,经船搁浅。为防经书被盗散失,普贤施展佛法,将其化作石船,留存至今。位于龙门洞山溪,溪中有一长约35米、宽2.5米的长形巨石,其形如船,上有层层页状石岩堆积,如经卷叠石放,佛家谓之“普贤船”。当地人称“石船子”。普贤船实际上是由差异性风化所形成的飞仙关组灰白色灰岩和红色砂岩。
峨眉山传说。A,据说,古代有一来自印度的宝掌和尚来到蜀地,在峨眉山上结庐修行,这是最早有僧人在峨眉山修行的记述。东汉明帝永平六年(63)六月初一,有一个姓蒲的老人在山上采药,看见一个鹿的足迹如莲花,感到非常奇怪,就跟踪而去,追到山顶上却不见了踪影。回过头来,蒲公问在山上结茅修行的宝掌和尚,和尚说,这是普贤菩萨“依本愿而现象于峨眉山”。蒲公归家后即舍宅为寺,于是峨眉山逐渐发展为普贤菩萨的道场。B, 相传东汉永平年间,在峨眉山的华严顶下面,住着一个姓蒲的老人,大家都叫他蒲公。蒲公祖辈都是靠采药为生。他一年到头在峨眉山上到处采药,认识了宝掌峰下宝掌寺里的宝掌和尚。年长月久,两人交情慢慢好了起来。蒲公采药,常去宝掌和尚庙里歇脚,宝掌和尚也常到蒲公家里谈古论今。有一天,蒲公正在一个名叫云窝的地方采药,忽然听见天空中传来了音乐声音。他忙抬头一看,只见一群人马脚踏五彩祥云,直往金顶方向飘去。其中有一人,骑了一匹既不象鹿又不象马的座骑。蒲公心想,这些人能在天上驾云,不是神也是仙。于是跟着那片祥云,往金顶追去,想看看究竟是些啥子人。蒲公来到金顶,见舍身岩下云海翻卷,彩虹万道。在一彩光环中,有一人头戴束发紫金冠,身披黄锦袈裟,骑了一匹六牙大象,头上有五彩祥光,脚下是白玉莲台。蒲公认不得是哪个,就赶着回来问宝掌和尚。刚到家里,就见宝掌和尚早已在等他。见他回来就问:“今天你到哪里采药去了?怎么一去就是半天?”蒲公把在金顶看到的事告诉了宝掌和尚。宝掌和尚一听大喜,忙说:“哎呀!那是普贤菩萨嘛!我早就想见普贤,求他指引佛法,走,我们再去一趟!”说罢,拉着蒲公就向金顶跑去。走到洗象池,宝掌和尚指着池旁地上的一片湿象蹄印说:“你看,这不是普贤骑的白象在这里洗过澡吗!”说着更加快了脚步。不一会儿他们就到了金顶。宝掌和尚跑到舍身岩上往下一看,只见岩下一片茫茫云海中,有一团七色宝光,但是却不见普贤的金身。蒲公问宝掌和尚是什么原因?宝掌和尚说:“那七色宝光就是普贤的化身,叫做佛光。” 这时,蒲公忽然看见光环中又出现了普贤的金身,就忙叫宝掌和尚看。可是等宝掌和尚看时,光环中却只现出了自己的身影。蒲公感到很奇怪,就问宝掌和尚:“怎么光环中只现了你自己的影子?”宝掌和尚对他说:“你每天采药,救人苦难,为人们做了许多好事,所以感动菩萨,向你现了金身。我做的好事还不如你多,所以还不能看见菩萨的金身,只能看见菩萨头上的宝光。”以后人们就把能看见佛光当作一种吉祥的象征。并且给它取个名字叫“金顶祥光”。 药农蒲公在今金项创建普光殿。 C,传说晋代时,有一西域高僧阿罗婆多尊者来到峨眉,见峨眉和西域的化城寺地形相仿,便在峨眉山兴建道场。因山中没有砖瓦,就用树皮替代,寺成名为“木皮殿”。然而,据《峨眉山志》载,峨眉在魏晋间才开始有佛寺,僧肇法师所建的“黑水寺”为最早。至晋代建普贤寺,是峨眉山奉普贤菩萨的开端。后来山上佛寺林立,现存有二十多座寺院
"仙莱″传说。有一年冬天,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汉来到了金顶卧云庵。当他到斋堂吃饭的时候,见和尚们吃的都是干豆、泡椒、盐笋之类。就问道:“峨眉山乃仙山宝地,有的是仙菜,你们怎么吃这菜呢?”和尚们听他这样说,就问:“请问老居士,仙菜在哪里?”老汉用手向山上一指说:“仙菜就在山上。”和尚们抬头往山上看去,山上除了一片白茫茫的积雪,什么也没有。就奇怪地问:“老居士,你说的仙菜我们怎么没有看见呢?”老汉说:“我领你们去找吧!” 第二天,老汉领着和尚们翻山越岭,涉溪过涧,来到一个白雪皑皑,银光闪闪的山坡上。老汉指着山坡说:“这里就有仙菜。”和尚们说:“怎么我们就没有看到见呢?”老汉不慌不忙地从身上摸出一面金光锃亮的铜镜,他用铜镜往雪地上一照,雪地上立即闪出一片金光。雪被金光一照,很快由白变黄,又渐渐融化成水,向山坡下流去。顿时,奇景出现了:山坡上长满了各种绿树、奇花、葛藤、野草。老汉指着一片锯齿形叶片的矮树丛说:“这就是仙菜。”和尚们一看都不相信地说:“这树子长得又厚又尖,怎么能吃呀?”老汉顺手扯起一株,指着根上一个象芋头一样的东西说:“这就是菜呀?”和尚们半信半疑,也跟着扯了许多老汉扯的那种东西,背回庙里。老汉又选了两块石头,用白泥在上面画了两扇磨子,然后在磨眼上放了一只大木桶,在磨盘下放了一口大锅。他把扯来的东西洗净放进大桶里,又在磨旁绕了三圈,喊一声:“转!”那磨子就自动转了起来。只见一股灰黑色的汁水从磨扇四周流到磨盘里,又从磨盘里流到锅里,锅里立即成了一块块象豆腐一样的灰黑色的东西。老汉叫和尚们把这些东西全摆到山上去。此时,纷纷扬扬的雪花正不断从天上飘落下来,和尚们奇怪地说:“老居士,天上在下大雪,摆到山上岂不被冻坏了?”老汉说:“你们只管按我的吩咐做吧,我自有道理。”和尚们怀着好奇心,把那些东西摆到山坡上。老头看已经摆满了一山坡,就用扇子往左面山坡轻轻一扇,只见左面山坡上忽然卷起了一阵大风,吹散了满天雪花。大风过后,满坡阳光灿烂,不一会儿,就把仙茶晒得洞洞眼眼,象冻豆腐一样。老头说:“这就是仙菜。”和尚们都忙着收拾,谁知刚把左面山坡上的菜收拾完。等右面山坡上的仙菜一晒干。太阳已照到左面山坡上去了。这样来回晒,来回摆,仙菜越积越多,和尚们收也收不完。后来人们把这种东西放在水里泡软,再放在熟油锅里加上笋干烧得黄酥酥的,味道十分鲜美。峨眉山仙菜的美名很快就传遍了四方。
"飞来殿″故事。久以前,在峨眉城北面,有一座从别处飞来的小山峰,人们叫他飞来峰。峨眉山的和尚,请神匠鲁班在飞来峰上修了一座庙子。神匠鲁班在飞来峰上修了一座庙子。神匠鲁班是有名的能工巧匠,他刻的牛儿能耕田,刻的鸡公能叫明。他修的这座庙子也很精致。真是碧瓦琉璃,飞檐斗拱,殿门上还刻了经书上的故事。因为它的殿顶没有用一根梁,所以人们叫它无梁殿。大殿里的每根柱头上,都刻上了一条栩栩如生的金龙,据说在夜里人们常看见那金龙在柱头上摇头摆尾地游动哩。八洞神仙里的吕洞宾,听说这庙是鲁班修的,也特地来观赏。走的时候还要大殿里的壁头上题了几句诗:“教化先生特意来,世人有眼不能开,道童只接云游客,不识终南吕秀才。”有一年,飞来峰连同鲁班在上面修的那座子,一齐飞走了。和尚们见庙子飞走了,就去见鲁班说:“鲁班师傅呀!你给我们在峨眉山飞来峰上修的庙子,连飞来峰一起飞走了。请再给我们修一座吧!”鲁班一听,就问和尚:“庙子飞到哪里去了?”和尚说:“只看见向东飞去,不知飞到那里去了。”鲁班说:“你们先回去吧!我去找一找,把那座飞走的庙子给你们搬回来就是了。”和尚知道鲁班的手艺很高明,他说了的话,就能做到,于是高高兴兴地回去了。 鲁班等和尚走了以后,就带上几个徒弟去寻飞来峰。他想,天地这么大,如果一地一地去寻,不知要寻到什么时候,还是从天上往下看着寻吧。他用木头刻了几朵云彩,他和徒弟们一人站上一朵。哪云朵一下飞上了天。鲁班站在云朵上东寻西找,最后终于在杭州西湖找到了飞来峰和上面的庙子。鲁班叫徒弟们先在大殿的每根柱头上凿上一朵朵云彩,然后又在庙子外面的庙基上凿上云彩。云彩一凿好,鲁班喊了一声“起”!只见庙子四周白云飘涌,那庙子一下腾空而起。鲁班用手一指,那庙就一直往峨眉山飞去。就这样,飞了一殿又一殿,鲁班后最后一殿也慢慢飞起来了,就同徒弟们收拾工具,准备回去。这时突然发现少了一把斧子。原来鲁班在柱头上刻云彩的时候,顺手把斧子放在柱头的孔眼里,忘记取出来。他叫徒弟们先回去,自己赶忙一跳攀着庙子,爬到柱头上去取斧子。谁知那座庙飞呀、飞呀,一直快飞拢峨眉山了,鲁班还在抱着大殿的柱头,摸斧子哩。这时,有一个姑娘,正在山下池塘里洗衣服。听见天上有什么东西飞得呼呼直响,忙抬头一看,见是一座庙子在天上飞。那庙子的柱头上,还趴着一个人正往柱头里摸东西哩。姑娘惊奇地大叫起来:“大家快来看啊!一座庙子在天上飞啊!”这时,鲁班东摸西摸还没有摸到那把斧子,心里正生气呢,听他一喊,大家都朝天上看,就大声向下面喊:“你这小姑娘,在吼叫什么?”一不小心,把大殿上的一根门枋弄掉下去了。那枋在天上翻翻滚滚,直往下落,正好落在姑娘洗衣的池塘里,打得水花四溅,把姑娘的衣服也溅湿了一大片。姑娘见门枋从天上掉到池塘里,以为是鲁班甩下来打她的,吓得衣服也不洗了,转身就跑。 那座庙子飞回来仍旧落在原来的地方。后来人们就叫它“飞来殿”。把那掉枋的池塘叫“掉枋池”。
"大象山"故事。 峨眉山在藏文史诗《赛马称王》中认为,峨眉山的形状象一头挺立的大象,故被称之为“大象之山”。在世界上最长的西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也把峨眉山比喻为“大象山”,似大象横卧地平。据《第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密传》考,清康熙年间(约1705),西藏第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曾以其普通僧侣身份,曾来过峨眉山礼拜普贤,在金顶华藏寺受到寺僧的热情接待,意义非同寻常。在藏传佛教中,峨眉山被称为“挺拔屹立的大象山”,是一座吉祥山,在四大佛教名山中,唯有金顶华藏寺普贤菩萨的坐像是面向西方。因此,在诸山中,峨眉山特别受到西藏僧众的青睐。佛教徒认为普贤菩萨将会以他无边的法力来庇佑西藏人民。
峨眉山是一座佛教文化的神圣山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应化道场。峨眉山是一处“仙山佛国”。
金顶仙境:云海”“日出”“佛光”“圣灯”“金殿”“金佛”的六大奇观、“峨眉天下秀” 3079米的峨眉金顶。金顶云海、日出、佛光、圣灯,这四大奇观自古就被世人所神往,迷恋。
日出云海::云。金顶云。日出看峨眉金顶,赤金天使,红光欲燃。古往今来,3077米的峨眉山金顶一直被人们称为天堂的阶梯。站在金顶观云海,绵绵的白云从山下冉冉升腾,瞬息间茫茫一片,云朵汇聚成浩瀚的海洋,群山时隐时现,飘渺如仙境,山在云雾藏,雾在山中绕,这样的雾来雾散,倒也显现出一种佛教道场的神秘和高深,云中那高高在上的普贤大师依旧站立不语,静观众生百态。
峨眉冬雪:冬天特别寒冷,每到辞旧迎新的时节,若登上峨眉山,一览山色风光。寒风劲吹,雪花飘舞,层林尽染,白雪皑皑,好一派“北国风光”。兴奋之极,喜戏打闹,尽情玩雪,享受雪花飞舞、冰冻三尺的极地飞歌。更为兴奋的是,在那寒冬腊月、大雪飞舞的时候,居然看见了峨眉山的猴子。在寒风瑟瑟中寻找着食物,充饥饱食。即使在峨眉山顶没看见“日出”、“云海”,还可赏到“佛光”,并领略到峨眉山的景色。被这银装素裹的景色深深吸引,大树抽出了玉枝,开出了银花,雪地里的人们和远处的树木构成了一幅清纯的淡水墨画。飞扬的雪花,翩翩的在半空中潇洒,涓涓漫舞,峨眉山的山腰便笼罩在薄雾和飞雪中,朦胧中让你觉得如到了仙境般。峨眉山挺拔的青松,即便是承载着厚实的雪,它依然巍峨挺立,就像身着军服披着白色斗篷的持枪哨兵,坚守着自己的岗哨。初雪覆盖的峨眉山正是一个靓丽多彩的时节,明媚的阳光照耀下,挥舞着多彩的身姿。冬天的峨眉山是观奇观的最佳时节,初雪降临的峨眉山是观冰雪裹彩林的美妙时刻。冰雪裹彩林是峨眉山才能看到的季节交融景象。冬天是峨眉山一年中景观最丰富,最有神韵的季节,冬日的峨眉山被圣洁的冰雪,多彩温暖装点得分外美丽。
圣境奇观: 日出:登峨眉山观日出,和在别处观日出不同。在海拔3000米以上踞高望远,日出景象浩瀚壮阔。另外,峨眉山夜雨居多,常常是雨霁晨曦,雾露中的冰晶和水珠,将阳光中丰富的色相展示得淋漓尽致。 云海:晴空万里时,白云从千山万壑中冉冉升起,顷刻,苍苍茫茫的云海犹如雪白的绒毯一般展铺在地平线上,光洁厚润,无边无涯。山风乍起时,云海飘散开去,群峰众岭变成一座座云海中的小岛,云海聚拢过来,千山万壑隐藏得无影无踪。 佛光:当人站在金顶背向太阳而立,而身前下方又弥漫着云雾时,有时会在前下方天幕上,看到一个外红内紫的彩色光环,中间显现出观者的身影,且人动影随,人去环空,这就是佛光。即使有成百上千的游人同时观看,游客也只能看到自己的身影被光环笼罩,非常神奇,所以佛光又被人们称为“峨眉宝光”。圣灯:圣灯出现在黑夜。舍身崖下夜色沉沉,有时忽见山谷中一光如萤,继而数点,渐至无数。在黑暗的山谷间或明或暗,时聚时散,飘忽不定。佛家称它为“圣灯”,说是“万盏明灯朝普贤”,比起“佛光”来,更难得一见。
峨眉山是一座自然与文化遗产神奥山
峨眉山极具历史、美学、科研、科普和社会学价值
自然遗产
峨眉山保存了从前寒武纪以来比较完整的沉积地层,为研究地壳及生物演化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地质史料;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所产生的复杂的地壳构造变形,又为研究地壳的表层构造,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同时,新构造运动在峨眉山地质构造背景上所产生的雄伟壮观、类型多样的现代地貌,为生物类群的滋生繁衍和别具一格的中、高山地生态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先决条件。
文化遗产
峨眉山,一座单体寺庙集群的世界级双遗产文化宝库。峨眉山不仅积淀了丰富的佛教文化瑰宝,也遗存了大量的珍贵文物。景区内现存寺庙近30处,其中规模大、历史悠久的寺庙约10余处,如报国寺、万年寺、仙峰寺等。峨眉金顶。金顶绝壁凌空,有世界最高的金佛--四面十方普贤,世界最大的金属建筑群,金殿、银殿、铜殿。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其中的飞来殿,万年寺无梁砖殿均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品.佛教文物品类繁多,其中高5.8米,7方14层,内外铸全本《华严经》文和佛像4700余尊的华严铜塔、万年。寺明代铜铸佛像,以及明代暹罗国王所所赠《贝叶经》等都是精品。峨眉山有文物古迹点164处,寺庙及博物馆的藏品6890多件,其中属于国家定级保护的文物850多件,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峨眉山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研究价值,1996年绝大部分文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圣寿万年寺普贤铜铁佛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舍那观音瓷佛像、阿弥陀佛铜像、三身铜佛像、华严三圣铜像、七佛造像、圣积铜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普贤愿王铜印、智者禅师衣钵塔、飞来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梁砖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音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报国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藏寺、万年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离垢园、中峰寺、仙峰寺、圣水禅院、洗象池。
寺院建筑文化:
金顶“十方普贤菩萨像”、 萝峰庵、大峨寺(旃檀堂)、广福寺、牛心寺、雷洞坪、接引殿、太子坪、华严顶、初殿、息心所、慈圣庵寺。
不可移动文物:
伏虎寺、善觉寺、雷音寺、纯阳殿、洪椿坪、 遇仙寺、卧云禅院、白龙洞、瓷佛寺、万缘桥、金顶普贤菩萨铜像、
圣迹文化:
万佛顶、金顶金佛、接引殿、洗象池、报国寺、伏虎寺、龙门洞、舍身崖、峨眉佛光、飞来峰(飞来殿)等峨眉山圣迹。
峨眉遗产: 雄秀神奇的峨眉山,千百年来以其独具特色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信众、香客、文人、学者和僧人前来游山礼佛、说法传经、赋诗作画、述文记游,创造了璀璨的峨眉山文化,闻名海内外。峨眉山这个“佛门圣地”便以“普贤道场”之名,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蜚声中外。在过去浸长的历史岁月中,峨眉山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佛教文化瑰宝,也遗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景区内现存寺庙30亲处,建筑面积约10万亲平方米,它们都各具特色,富有个性。峨眉山现有文物古迹点164处,寺庙及博物馆的藏品6890多件,其中属于国家定级保护的文物850多件,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峨眉武术: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传统,起源于佛门中的禅修功,吸收了道家的动功,以及军旅中的功防战技,衍生成中国武术中三大流派之一的峨眉派,流传至今。
峨眉诗篇:作为“佛门圣地”、“天下名山”的峨眉山,历来与名人学士、墨客骚人的咏赞、记述和传播有着密切关系。著名诗人李白、苏东坡留下不少赞美峨眉山的诗篇,至今烩炙人口。在二峨山(古绥山)下不远处的沙湾镇,有现代文豪郭沫若的故居。郭沫若写下了不少峨眉的诗篇,堪称峨眉诗人,他所书写的“天下名山”题名,已成稀世珍品。文。诗文游记。名人学士前来游览观光者众多,与名僧常有唱和,释氏艺文及唐宋诗词中皆有记载。唐李白《听蜀僧浚弹琴》(普贤寺僧广浚),《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北宋哲宗时,黄庭坚曾来中峰寺习静,作有《对青竹赋》,元祐六年十二月大寒书《七佛偈》,现刻木屏悬挂于报国寺之七佛殿。南宋诗人范成大于淳熙四年(1177年)游峨眉山,沿途多有吟咏,并著有《峨眉山行纪》流传,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峨眉山游记。陆游与中峰寺别峰禅师相交甚厚。师入京后,孝宗优礼有加,淳熙十年,命为御制《圆觉经注》作序。别峰圆寂后,陆游为之作塔铭。唐·韦应物《峨眉饵黄精》唐·钱起《送斐迪侍御使蜀》,唐·杜甫《赠别郑炼赴襄阳》,唐·岑参峨眉山《峨眉东脚临江听猨怀二室旧庐》,唐·吴筠《楚狂接舆夫妻》,唐·李白《登峨眉山》,唐·李世民《度秋》,唐·陈子昂《感遇诗之二十四》,唐·骆宾王《畴昔篇》,唐·薛能《峨眉圣灯》,唐·施肩吾《天柱山赠峨眉田道士》,唐·鲍溶《寄峨眉山杨炼师》,唐·白居易《赠薛涛》等。李白《听蜀僧浚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音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既有李白式的豪迈奔放,又有佛教的象征意味。杜甫久居成都,然因战乱,未曾登临近在咫尺的峨眉,后人莫不引以为憾,但他还是留下了与峨眉有关系的诗篇,如《漫成》:江皋已仲春,花下复清晨。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读书难字过,对酒满壶频。近识峨眉老,知余懒是真。平淡自然而神韵超逸,空明谧静而又灵动圆满,虽非谈禅而有禅趣。又如苏轼《寄眉峰》: 胶西高处望西川,光在孤云落照边。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治经方笑。
乐山大佛:通高71m,坐身高59.96m,为世界最高弥勒石刻大佛。大佛背负九项山,面向三江汇流,刻工线条流畅,比例匀称,庄严肃穆。佛座南北两壁,尚有唐代石刻造像90亲直,其中“净土变”龛、“三佛”宝堪称艺术佳品,极具艺术价值。乐山大佛景区内有秦离堆,汉崖墓,唐代佛、塔、寺,宋代抗元九顶城等古迹,人文景观密集,且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峨眉山是一座人文景观神奇山
雄秀神奇的峨眉山,主要体现在自然与人文两大方面。
自然"神奇"。 峨眉山其山秀美,峨眉山月更是美不胜收,如著名唐代大诗人李白26岁时在峨眉山写下了不朽的名篇《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十大景观”: 圣积晚钟:原峨眉山脚下的圣积寺为峨眉山下第一大寺,古称慈福院,传说轩辕黄帝曾在这里寻师问道。寺中老宝楼内有明代八卦铜钟一口,高约3米,径约2.5米,重约1500公斤。此钟声音洪亮,余音悠长,数十里外都能听见,成为峨眉十景之一。现在圣积寺已毁,铜钟存放在报国寺前凤凰包上。
萝峰晴云:伏虎寺后的萝峰岭上,白云环绕峰头,变幻莫测,景象万千,连晴朗的天气也一样,是难得的奇观。
白水秋风:白水指万年寺,此寺古称白水寺。秋风即秋枫。白水秋风指万年寺后的双龙岭上布满了枫林,到了秋天时节,层林尽染,显得格外美丽娇艳。
双桥清音:指清音阁下面的双飞桥,黑龙江和白龙江水分别从桥下流过,汇合于牛心石处,故有“黑白二水洗牛心”之说。桥下流水似银涛喷雪,声幽如琴,故以为名。 五爷庙求财
洪椿晓雨:洪椿坪四周群山环抱,林木葱茏,空气中湿度大,清晨时分的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凝聚成霏霏细雨,洒向空谷和庭院,故以为名。
九老仙府:指九老洞内传说有九位仙人居住于此,游人进去就像走进迷宫一样,故显得神秘莫测,称之为仙府。
大坪霁雪:大坪是位于峨眉山中部的一个台地,冬季白雪堆积成美丽的隆冬景象,分外迷人。
灵岩叠翠:灵岩峰位于中山向阳处,林木茂盛,郁郁葱葱,层层叠叠,风景秀丽,到此处如入仙境。 常青法师
象池夜月:传说洗象池是普贤菩萨洗象的一口水井,夜晚的月光会印照在清澈的井水中,清丽迷人。
金顶祥光:在金顶上,可以观赏到日出、云海、佛光、神灯等四大自然奇观,总称为金顶祥光。
人文"神奇"。中国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示现教化众生的道场。峨眉山自东汉以来,即成为佛教和道教的名山圣地。山上道教最为兴盛时,称峨眉山为第七洞天——“灵陵太妙天”、“虚灵洞天”。道教创始人张道陵还著有《峨眉山灵异记》一书传世。后来佛教传人峨眉山,逐渐发扬光大,山上的许多道观都改成了佛寺。汉永平中,癸亥(公元63年)六月一日,有蒲公采药于云窝,见一鹿,异之,追至绝项无踪,乃见威光焕赫,紫雾腾涌,联络交辉成光明网。骇然叹曰‘此瑞稀有,非天上耶!’径投西来千岁和尚告之。答曰‘此是普贤祥瑞,于末法中守护如来,相教现相于此,化利一切众生。汝可诣腾、法二师究之。甲子,奔洛阳,参褐二师,具告所见。师曰:‘善哉希有,汝等得见普贤,真善知识’”。蒋超《峨眉山志》卷二“诸经发明”一节中援引了上段文字。并在见一鹿后增加“足迹如莲花”五字,再加上“蒲归乃建普光殿,安愿王像”。又在寺观一章中说:“光相寺在大峨峰顶,相传汉明帝时建,名普光殿”。从而形成了完整的“蒲公开山”说,此后相互援引,以成众论。民国二十三年,印光法师《重修峨眉山志流通序》云:“旧志(指蒋志)所载,殊多讹谬。如千岁宝掌,于卷二‘诸经发明’云:汉永平癸亥之前已住此山,蒲公见鹿迹如莲花,径投宝掌问之,掌令往洛阳问摩腾、法兰二师,蒲公于甲子往洛阳谒二师。不知甲子即明帝七年,始遣蔡愔、秦景、王遵等往西域寻佛法,至十年丁卯(67年),二师随诸人始来洛阳,按传灯录本传云:(宝掌)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来中国,魏晋间入蜀礼普贤。”
猴。青灵猴。相传当年峨眉山高僧茂真和尚与药王孙思邈经常在一起下棋,期间全靠一只靑猴传书稍信,约定时间,这就是流传在峨眉山间“青猿洗钵”的故事。
茶。峨眉茶。《文选.注》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峨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道是峨眉山佛教徒修身养性、参禅悟道的一种特殊方式。公元845年,峨眉山高释昌福禅师在峨眉山创立“峨眉茶道”,广收门人弟子,授以峨眉茶道茶法,至今,峨眉茶道已传三十多代,长达一千多年。而今峨嵋山上,春芽初萌时,便常可见山中僧尼在沐浴静心之时,口诵佛经轻捻新芽,延续1000多年的茶禅一味,承日月之精华,汲山木之灵气,蕴佛禅之慧心,品此佳茗,悟其禅意。山茶文化。茶道中的峨眉派始于公元845年间,由峨眉山昌福禅师(今眉山人)创立,创编茶道律谱《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一书。到公元880年授僧人茶法62人,公元881年交由万年寺隆元法师主持茶道律规。峨眉茶道的精神就是“智、美”,不以传统认识为标准定论。隆元法师是一名峨眉山本地人,对茶的种植和制作都较为精通,通过他的努力,峨眉茶道又溶入了一些种茶法和制茶法,并获得大量的民间俗家弟子的支持和修习。后来的当代人,大多都知道峨眉山历代高僧几乎都会种茶制茶,著名的中国名茶“竹叶青”、“峨眉雪芽”、“峨眉白芽”、“妙品”等,就是峨眉山历代高僧自种自制的极品绿茶之系列产品。
洞。山洞穴。峨眉山九老洞。仙峰寺后菁竹林中有一古洞,相传轩辕皇帝曾在此遇见九皇仙人,故名九老洞;九老洞一带盛产世界稀有的珙桐,春末夏初,繁花似锦。传为轩辕黄帝访天皇真人至此,见一老人问:“仅翁一人么?”答:“九老居此”。故称九老洞。其洞结构奇妙,深遂莫测,洞中常有蝙蝠岩燕,结伴飞鸣,更显得古洞幽深,峨眉山十景称之为“九老仙府”。白龙洞,亦称白龙寺,位于四川峨眉山清音阁上2华里,海拔约800米。数珠观间 数珠观音是座铁像,高1.6米,供白龙洞大殿,属珍贵文物。观音头戴花冠,左手握书,右手数珠,线条细致,形象生动,据考证为宋代之物。
泉。“锡杖泉”。观音殿的右前方有一泓清泉,人称“锡杖泉”。相传,明代时的香火旺盛,僧众云集,但寺庙里缺水,寺院住持德心禅师持杖祈祷,用锡杖凿岩引水,感动了天池仙女,就给这里送来了一股清泉。时至今日,锡杖泉依旧四季不枯,甘甜清冽。
石。“雄黄石”。仙峰寺前有仙圭石,直如斧劈,深锁山径。中峰寺寺后山林中有一怪石,名为“雄黄石”,传为唐玄宗送雄黄于孙思邈之地。
"蛙"。“弹琴蛙”。据说,许多诗人、画家来到峨眉山,都要到万年寺听广浚和尚弹琴。后来人们就把那个地方叫做听琴台。 有一天黄昏时候,广浚和尚象往常一样,焚起檀香,抱着绿绮弹起来。忽然看见一个身穿绿色衣裙的姑娘,倚在门外听琴。和尚感到很奇怪,就问道:“你是哪家的姑娘,在此听琴?”那姑娘用手掩面,笑而不答。经过和尚几次询问,她才含羞答道:“我家就在寺旁,自幼喜欢弹琴。今天是师父的琴声把我引来了。”和尚听她说会弹琴,就说:“姑娘既然喜欢弹琴,那就弹一曲吧?”姑娘害羞地说:“我的琴弹得不好,还请师父多指点。于是手拨琴弦弹了起来。从此以后,和尚每次弹琴,绿衣姑娘就来听琴,有时也带着琴来请师父指点。 后来广浚和尚去世了,绿衣姑娘也不再来了。但是每当黄昏的时候,庙里和尚仍然听到毗卢殿后面的听琴台,有琴声传来,都感到很奇怪。有一次,当琴声悠扬的时候,和尚们就悄悄地跑到听琴台去看,只见一群青蛙正在鸣叫。叫声叮叮冬冬,好象琴弦初拨,与广浚和尚的琴声相似。广浚和尚弹琴时,前来听琴的绿衣姑娘,就是青蛙变的。,它从广浚和尚那里学会了弹琴。和尚死后,就继续弹出优美动人的琴声。 后来人们就给这种青蛙取名叫“弹琴蛙”。
钟。莲花铜钟。报国寺门正对的小山上有一铸于明代的莲花铜钟,“峨眉十景”之一的“圣积晚钟”即指此钟。此钟高2.8米,直径2.4米,重量达到12500公斤,号称“天府钟王”。钟身铸有61600字,有《阿含经》及其他佛偈、铭、疏和晋唐以来历代帝王和高僧的名讳。
"火″ 。峨眉山属火″。唐僖宗时期的慧通禅师,禅师在峨眉山重兴六寺,又观峨眉山相属火,多遭火灾,遂改五寺名为“三云二水”压制火星。宋太平兴国五年,白水寺住持茂真奉召入朝,太宗赐金敕建普贤坐象铜佛像供于白水寺,标志着峨眉山普贤道场的地位得到国家的认可。
"林″。三大人工林。峨眉山有著名的三大人工林旃檀林、古德林、布金林,至今存在。
"庵"。卧云庵,位于四川省峨眉山海拔三千零六十五米绝顶之处,因其位处摄身岩畔,白云上涌,寺如卧云,故名。卧云庵现为中国海拔最高的汉传佛教寺庙。卧云庵玉佛。供卧云庵观音堂内,高1.2米,刀法细腻,整个形体,极富质感。玉佛端从莲台之上,庄严慈祥,似在为世人祝福。此佛为1989年缅甸佛教徒所赠,是目前山中最大玉佛。(文/昌兴)
作者简介:又名净兴。近年来,积极倡导"、提出"中国弥陀学"、"中国观音学″、"中国势至学″、"中国佛陀学“、"中国文殊学"、"中国普贤学"、"中国弥勒学"、庐山"东林学"、五台山"东台学″概念,从事五台山学及其文化、峨眉山学及其文化等及佛教人物思想等方面研究,先后在中国文化观察网、国智网、中国文化观察网、中国文化复兴网、佛教在线、国家旅游地理 、国家旅游地理网 、中华文化旅游网、华夏寺庙文化网、中国庐山网、中华禅院、传统文化网、中国传统文化网、传统中国网、佛学研究网、ZAKER新闻 、传统文化扎根网等网站发表20多篇佛学、佛法、佛教人物思想学术文章。
参考资料
1,《揭秘峨眉山民间传说:伏虎寺》 优质创作者 林风趣说人文 2019-11-1
2, 《峨眉山得名的因缘与峨眉十景》清心居士 五台山旅游网 2012-08-3
3, 《" 中国弥陀学 " 与弥陀信仰 " 中国化 " 佛学意蕴》文/净兴 (佛学研究网 )ZAKER新闻 2020年7月6日。
4,《中国"文殊学"与文殊信仰"中国化"诠释意涵》文/昌兴 (佛学研究网 )ZAKER新闻 2020年7月12日
5,《 从文殊信仰东传中国"生根化、生活化、生态化″看“中国文殊学”表达意蕴》昌兴 佛教在线 2020年06月07日
6,《"弥陀佛国"与"东林学″》 净兴 佛教在线 2020年05月10日
7,《庐山东林寺,一座穿越文化时空的传说故事浸润的千年古刹》 净兴 国家旅游地理 2018-08-11
8, 《五台山,一座穿越双千年时空的世界级双非遗文化博物馆(图)》昌兴 国家旅游地理 2020-08-18
9,《"佛陀学″与佛陀文化的价值意蕴》昌兴 佛教在线 2020年05月31日
10, 《中国 "佛陀学″与佛陀文化的佛学表达意蕴》 昌兴 佛学研究网 2020年6月15日
11,《中国"佛陀学″与佛陀文化的佛学表达意蕴》 昌兴 传统文化网 2020-07-13
12,网上研究资料被釆用,一并鸣谢!
13,峨眉山图片均为来自网络,其中图片 均为李康、 吴素珍摄影仅供辅助阅读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