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恐怖的恐怖片?
有人说是不敢直视血流肉烂。
有人说是不期而遇的鬼影重重。
还有人说,是无处不在的黑暗和压抑。
但Sir以为——
以上都还在套路范围。
今天Sir要说的它——
故事自始至终发生在大白天,从头到尾没有一只鬼,甚至于,在为数不多残暴的杀戮中,你还能感受到残暴的欢愉。
一句话。
它最恐怖的地方恰恰就在于:
看的时候,你感觉不到在看一部恐怖片。
《仲夏夜惊魂》
Midsommar
导语
邪,邪,邪。
记住这个名字。
阿里·艾斯特。
这是国际影坛久违的恐怖新星。
处女作《遗传厄运》就受到好莱坞主流媒体的顶礼膜拜。
《Time Out》:新时代《驱魔人》。
《好莱坞报道者》:注定名垂青史的恐怖电影。
今年,他带来《仲夏夜惊魂》。
惊魂?不要被片名迷惑。
“含惊量”不是阿里·艾斯特追求的恐怖要义。
他要的是——
邪。
01
亲爱的,我怎么了
故事一开始就很邪。
一夜之间,女主丹妮一家人都死了。
他杀,也是自杀。
父母死于一氧化碳中毒,但你仔细看,父母房门下方贴的胶带方向,始作俑者,是他们常年患有躁郁症的女儿。
和第一部(《遗传厄运》)的内核一样。
家庭是命运赐予我们的最大恶意。
父母被杀,妹妹是凶手(而且也死了),怪谁?
只能怪自己。
丹妮承受着超负荷的自责。
且这种自责无处宣泄。
身边只有男友一人。
她需要陪伴,需要告解,但又怕自己喋喋不休的痛苦吓跑对方。
这让她的情绪常常左右摇摆。
上一秒刚说“我好难过”。
下一秒就擦干眼泪“没事的,我没事”。
男友的反应呢?
他也受不了。
事实上他老早就打算跟丹妮分手了,之前没分,是害怕失去一个稳定的“炮友”。
现在,又多了一个理由。
她刚刚“死”了一次,不能马上“杀”第二次吧。
△ 字幕来源:远鉴字幕组
半推半就下——
男友克里斯廷决定让丹妮参加自己的死党夏令营。
一起去瑞典散心。
死党集体反对。
除了一个人。
佩尔。
他对丹妮的同行十分欢迎。
这殷切的目光,这诚恳的动作。
兴奋至极的他,甚至主动向丹妮袒露心声:
其实,其实我从小父母也死了。
我能理解这种感受。
02
天有没有黑过啊
他们这次的目的地是瑞典一个叫哈嘎的小镇。
这小镇与世隔绝。
这一行,还有幸能参与小镇90年一次的“仲夏节”。
和第一部(《遗传厄运》)一样。
认知的扭曲是一切恐怖的起点。
阿里·艾斯特用了一个堪称神来之笔的反转镜头隐喻了这种扭曲。
当丹妮和男友一行人前往小镇,车驶在笔直的,一望无际的马路。
这时,镜头突然由正向,慢慢地,180度旋转。
车开到了“天上”。
Sir数了一下。
这次“颠倒”足足持续了30秒。
以至于,当镜头恢复正常时,Sir反而有点不习惯。
这个运镜当然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读。
他们有危险了。
他们有危险但毫不自知。
他们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扭曲的世界。
扭曲的第一层,是“白VS黑”。
哈嘎这个小镇,位于偏远北欧,由于高纬度,这里昼长夜短。
——仲夏夜的晚上,就算是睡觉,也需要放下窗帘遮光。
同时。
因为地处平坦宽阔的草原,亮的,刺眼的,阳光几乎遇不到遮挡物。
这让白昼“白上加白”。
你在室外,甚至感受不到夜晚有没有来。
天有没有黑过啊
颠倒的第二层,是“生VS死”。
从和当地人见面开始,他们就不断收到各种不同的当地食物。
葡萄。
酒。
零食。
这些食物的共同特点是:能让你放松下来。
什么食物“马上能让你放松下来”?
当然是致幻剂。
什么是最大的“幻觉”。
当然是可以模糊生死界限的幻觉。
哈嘎相信,人的生命可划分为四季。
1-18岁为春。18-36为夏。36-54为秋。54-72岁为冬。
那72岁之后呢?
佩尔做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动作。
72岁以上老人会主动跳崖。
因为在他们看来,“死亡”不过是“轮回”幻觉。
看到这,相信你应该猜到。
这一切布局最终指向的——
就是要扭曲丹妮这帮外来者。
男友克里斯廷和同学都是人类学在读博士。
这次出行,美其名曰体验生活,为毕业论文准备资料。
他们带着“窥探”来到这。
这里的一切对他们都是新鲜的。
但同理,对当地人来说,他们也是“新鲜的”。
你以为你是客。
其实你是“饵”。
尤其在这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封闭环境中,从主动到被动,可能就发生在一瞬之间。
看一个对比。
刚来时,几个人随意地闲坐在草地上,看当地人工作玩耍,在当地人有秩序的队伍之中穿插而过。
就像参加音乐节的闲散游人。
渐渐,你被迫融入其中。
被安排参加活动,被安排谈话。
甚至。
被安排参加当地最有名的盛典:五月皇后冠军赛。
03
不停地洗手,导致脱皮,最后撕掉皮
怪异的村落,怪异的符号,怪异的仪式......
毋庸置疑。
丹妮们遭遇了邪教。
有评论说,控制丹妮的邪教,不就是PUA。
有一定道理。
他们都熟稔地掌握了“控制的艺术”。
一般的控制,通过“巫术”。
当地一个过了18岁(可以性交)的女生看上了丹妮男朋友。
捕获他分三步:
一:藏符咒。
二:赠经血。
三:用耻毛做成馅饼骗他吃。
但更高级的控制,无疑是降服他的心灵(灵魂)。
P.S.以下内容有剧透
……
……
……
丹妮才是最大的猎物。
——别忘记了导游同学佩尔听到她要去,那种按耐不住的兴奋。
《仲夏夜惊魂》细思恐极地为我们重现了一个邪教的洗脑过程。
首先,寻找猎物。
猎物的生活越摇摇欲坠越好。
丹妮刚刚失去所有亲人,男朋友也对恋爱关系不冷不热。
显然,这是一个孤独但极度渴望摆脱孤独的少女。
其二,摧毁理性。
反复提及你的伤心事,让你悲伤。
不停暗示身边人已变心,让你悲伤且无助。
乃至于,利用环境、药物等客观因素,让你精神恍惚。
——片中,丹妮屡次问朋友要安眠药才能入眠。
但。
它与PUA最大的共同点,还是善于利用恐惧。
存在主义的代表之一,哲学家萨特有一个理论,关于“安全感”。
他以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场为了争夺权力和控制的拉锯。
只要与人相处,这场拉锯就不会停歇。
这正是“他人即地狱”的来由。
把这个理论推向极端,怎样才能做到两人真正意义的“和平共处”呢?
即,当一方完全放弃控制,让另一方完全凌驾于自己之上。
这看上去像是个悖论。
其实不无道理。
放弃控制,即放弃任何主动选择,放弃自由。
放弃自由,那么也就不用承担任何自由判断所产生的责任。
这,不就彻底地安全了吗?
就像一段PUA成不成功的关键,并非来自“你多爱那个人”,是“你对失去那个人的恐惧”。
——这就是PUA不停“建立契约,撕毁契约”的原因。
在小镇哈嘎,一切邪恶的,无人道的残忍和阴谋,都会合理化成我们和神的约定。
第一个小镇邪门活动—— Attestupa。
两位老人众目睽睽下跳崖。
跳前被奉为上宾。
跳时八抬大轿抬上悬崖。
愚昧落后?
不。
这是世世代代沿袭的仪式感。
这是我们遵循的很古老很古老的习俗
方才那两位跳崖的,刚好抵达了
他们哈嘎人生周期的终点
你需要理解,这对于他们来是一件极大的乐事
我们把生命视为一个周期
生命周期、古老习俗、乐事、终点......
里面哪一个词是粗野的。
在哈嘎人看来,这里每个人都是作为一个有机体的家的一部分存在。
我们永远不会分离。
我们永远支持彼此。
我们活着,都是在遵循“唯一神的旨意”。
我永远都会得到支持
被一个家,一个真正的家
这是每个人应得的
你也是
所以,丹妮——
你忍心抛弃你的“家人”么?
你忍心违背“神”么?
去年,Sir推荐《遗传厄运》,一个毒友的留言让Sir印象深刻——
看《遗传厄运》,就像一个人手脏,不停地洗手,导致脱皮,最后撕掉皮。
这句话恐怖在哪里——
恐怖在你用手撕掉自己的“皮”时,你心甘情愿。
甚至,你有快感。
结语
你离邪教并不远
那。
阿里·艾斯特拍《仲夏夜》,是为了控诉邪教么?
不尽然。
《仲夏夜》的更大意义在于,它残忍但又不失真实地告诉我们一个事情——
你离邪教并不远。
一般认知以为:
精神不正常才会加入邪教。
邪教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八竿子打不著。
其实不然。
就像被PUA的除了水平文化不高的少女,也有收入与见识高于平均水平的中高层。
你拥有什么并不能决定你是否空虚。
你渴望拥有什么才事关“是否会被趁虚而入”的关键。
——片中,丹妮还是心理学专业的。
这也是开篇提到的,《仲夏夜》真正恐怖的关键。
看的时候,你感觉不到在看一部恐怖片。
《仲夏夜》根本不屑于任何揪心的悬念,咋呼的惊吓,而是用不动声色的叙事技巧,勾引你,如主人公般一步步坠入黑暗,拥抱黑暗,成为黑暗。
它冷酷地指出今天我们看似强大文明深处的脆弱。
不论我们进化到什么程度,堕落都如此轻而易举。
只要你主动上缴思考。
神的反面也不是魔鬼。
是一个个抽干自我意志的空壳人。
到那时候。
残忍将被点装成仪式。
血腥将被美化成牺牲。
到那时候。
阳光下的罪恶将一再上演。
热烈的。
无休无止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