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贵平 文/图
有朋友跟我说,去龙虎山看看吧,那里的悬棺算是国内一绝,足够让你的相机饱饮一顿的。
这话煽动起我的联想,有点兴奋了。我老家大宁河畔的巫溪县也有悬棺,那高不可攀的岩壁间曾寄托了我一次次天马行空的猜想。我想去看看龙虎山悬棺有什么不同。
龙虎山山坡陡险,谷地幽深,怪石遍布,森林茂密,巍峨壮观。
三年前的初夏,我去江西鹰潭市采访当年川军抗战史实,办完事后坐上了去龙虎山的旅游中巴,车子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开了约四十分钟,就到了龙虎山景区。
龙虎山位于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山坡陡险,谷地幽深,怪石遍布,森林茂密,巍峨壮观。这些年来,龙虎山被戴上很多同样高不可攀的荣誉帽子:中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地,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虎山之所以闻名,正如一句古诗所咏叹:“碧水丹霞踞虎龙,洞天福地隐仙庭。道陵纵使神行远,仍让妖魔惧逞凶。”意思是说,龙虎山是个极难得的山清水秀的道教发祥地。
龙虎山景区很大,当时因公务缠身,我也只想去崖墓悬棺看看。那天上午,我从上清宫乘竹筏,顺着泸溪河漂流到九曲洲、正一观、仙水岩,来到象鼻山。我对崖墓悬棺的探访,也是从观看崖墓的“升棺”表演开始的。
崖墓的“升棺”表演。
站在竹筏仰望,眼前的象鼻山飞云阁山岩上,分布着许多淡黄色的棺木崖穴。这些悬棺大多镶嵌在岩洞口,或钉木桩,或封木板,或高或低,或大或小,“藏一棺而暴其半者”。乘筏的小伙子说,这一带共有201具悬棺。之前我看过一些资料,说龙虎山的悬棺大多是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时期古越人凌空搭建的,葬位离水面30-50米以上,高的甚至达300余米,让人可望而不可即。
崖墓的“升棺”表演。
这时有人大喊:“升棺表演马上开始啦。”旋即,飞云阁下响起一阵噼噼啪啪的爆竹,继而是唢呐奏出的道家乐章。这些声音划破长空的宁静,让人变得格外肃穆。庄严的仪式中,三个汉子出现在峰顶,他们挥手向大家致敬。巨大的天宇下,汉子们的身影渺小得犹如三株摇曳的小草儿。他们沿着垂悬到江面的绳子攀缘而下,灵活的身躯在空中表演出高难度动作:或如春燕展翅,或如狼奔豹突,或如猿猴攀缘,或如倒栽葱滑下三四米……好家伙,俨然把细细的绳子当做了广阔的舞台。汉子们下滑到削壁中间的岩洞时,借着惯性迅速窜入洞中,然后待水面木船上的楠木悬棺缓缓上升(由咕噜滑轮牵动),上升到接近洞口时,岩洞里的人用一根短索牵引过来,借着悬棺在半空中左右晃荡的惯性,找准时机,上下合力,把悬棺准确拉入洞中。
这些带有一定生命风险的表演,对三个汉子来说早已驾轻就熟。据说他们都是当地艺高胆大的药农,祖祖辈辈都以采药为生。其中一个光着膀子、露出一身肌腱的小伙子告诉我,现在闭着眼睛都可以把悬棺送进岩洞里。
崖墓悬棺。
悬棺,是人类写给上天的诗句,也是大地写给天空的诗句,它扑闪着脚踏实地又天马行空的联想翅膀,在天地之间、山水之间寻求一处将古老灵魂安放在一个令世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物理高度,从而寄托一代代后人的怀想和祈求。
崖墓之葬,是我国多种葬法中最古老、最特别的一种丧葬形式。悬棺大多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遗迹。那时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古人就选择了高陡难即的悬崖岩壁间作为葬身之处,用古人的话说就是:“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下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尽孝”,让亡灵在一个青山环抱、碧水环绕、空气清新的环境中得到永远安息。
崖墓悬棺。
这些年,我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福建、湖北、江西等地看到许多葬俗的实物遗迹。这些悬棺崖墓,俨然是悬在古往今来人们心头的一个大问号。宋理学家朱熹曾发出“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的疑问。如今,这些悬棺群,扬起时光的巨手,轻轻抖落尘封已久的黄土,走入世人的视野,时与空变得茫然交离,宇与宙显得幽深玄迷。
陆敬严《中国悬棺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介绍:中国的悬棺属于崖葬的一种,其主要放置方法是:在悬崖上凿数孔钉以为木桩,将棺木架放于上;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在绝壁所钉木桩上。人在崖下会看见棺木。一般悬棺葬工程艰险,且耗资大,多盛行于贵族间。悬棺群往往位于陡峭高危,下临深溪之地,让人无从攀登。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
因这些洞穴高陡难攀,无人入内,多少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不解之谜。那天,我在龙虎山看到的悬棺放置方法据说有些特别:先民从山脚用木搭架,采用滑轮升降方式,将棺木置于洞穴中,葬后将木架撤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独特的悬棺景观。
石梁凌空垂下,宛若一只巨型石象在埋头汲水。
龙虎山象鼻山一带的200多座悬棺,全部镶嵌在仙水岩一带的悬崖峭壁之上。仙水岩诸峰峭拔陡险,岩壁光滑平展,岩脚下是滔滔泸溪河,临水悬崖绝壁上市满了各式各样的岩洞,独特的地理环境是龙虎山崖墓的基本成因。1979年,江西省博物馆考古队和贵溪县文物陈列室对仙水岩崖墓群进行了一次联合发掘工作。发掘清理了18处鹰岩墓,发掘了棺木37具,较完好的人骨架16副,出土了陶器、原始的瓷器、骨器、玉器、竹木器、纺织品、纺织具、乐器等220件。这些,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珍贵文物。
龙虎山象鼻山一带有200多座悬棺。
我又想起故乡重庆巫溪县那些关于悬棺的民谣,它们还在我的耳际嗡嗡嘤嘤,它诉说的不只是一个古老传说,更是带着飞升的梦想启示我对人的命运的思考:“三峡大宁河,岩上有棺材,金银千千万,舍命难得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任乃强先生带人来大宁河行考察,发现当地的悬棺搁置分为二种:一是将棺木置于距地面一定高度(大都在数十米以上)的天然洞穴之中。二是在悬崖峭壁上凿一洞穴或数个洞穴,将棺木置于所凿洞穴中。至今在巫溪县城南门弯,都可以看到离地面二十多米高的悬崖岩壁上,半露着几具褐色木质悬棺。
龙虎山栈道。
专家们又在巫溪县白鹿乡的荆竹坝发现,那里的悬棺更多,约24具,棺木一般长2.1米,由一段木质细腻、防水性强、不易腐烂的楠木制作而成:把楠木剖成两半,将中间挖空,棺盖呈半月形,棺盖和棺底结合处为子母扣套,未用钉铆,扣套严合,浑为一体。
“今夕何夕兮,骞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一曲低缓而沉郁的《越人歌》,算是唱尽了古越风情与神韵。离开龙虎山的时候,正是落日熔金的黄昏,夕照在群山中烙上了一层金灿灿的光亮,一群雀鸟披着霞光噗噗飞过,在天空上划上一道美丽弧线。夕照下的悬棺,也显得格外肃穆圣洁,宛若一个老人继续把生命依托给天地、山水之间。
龙虎山栈道
离开崖墓悬棺,我沿着龙虎山栈道行走,无意中领略到象鼻山意趣淋漓的另一面——高约100米的山峰上,有一座石梁凌空垂下,宛若一只巨型石象在埋头汲水。巨象鼻子,仿佛是从群山中走来,又深深扎在山体中,惟妙惟肖,灵性暗蕴。栈道上有文字介绍:很高以前,有一座巨象,为缓解一方旱情,解救百姓疾苦,它将自己的象鼻插入泥土中,挖掘深层水源,日夜劳作,后因劳累过度无力拔出象鼻,被张天师点化成仙象山,以供后人瞻仰。
这个美丽传说,无疑赋予了江西龙虎山更恒久的魅力,它点化了山水的伟力,放飞了人的遐思。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