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多年前,襄城知县曹思正之死‖老家许昌
文‖应军
在襄城,有关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的故事有很多,故事中蕴含了他与襄城的爱恨情仇。
出生于陕西米脂的李自成,少年当过牧童,后当驿站士卒。时值明朝后期,朝廷昏暗,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自成因家穷无钱还债,遭放债人殴打,他怒而杀死讨债者,投奔到起义军首领王左桂处。王兵败,李自成改而投奔闯王高迎祥。由于李自成读过私塾,谋略超众,加之学过武术而英勇无畏,所以屡立战功。后,高迎祥战死,其部下就拥立文武双全的李自成为“闯王”,图谋大事,进而推翻明王朝。
1640年,即崇祯十三年,年末,李自成率起义队伍攻入河南,他以“均田免粮”为口号吸引民众,并得到极大拥护。又整肃军纪,使得各地分散武装纷纷投入自己麾下,队伍迅速壮大。
1641年正月,起义军攻入洛阳,诛杀福王朱常洵,队伍士气大振。部队乘胜前进,攻打开封。由于遭到藩王朱恭枵强烈抵抗,义军不得已撤至登封、密县、嵩县一带,以待时机。
同年七月,义军进抵淅川。后占领项城,又攻占扶沟和郾城。十月十日,攻占叶县东北的北舞渡,接着围攻叶县,杀死困将刘国能,进入叶县,以便图占襄城。义军和襄城的战事就此拉开了序幕。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春,李自成的起义军在河南陕西一带非常活跃,崇祯帝即命云南昆明人傅宗龙以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
据明史记载,“当是之时,李自成有众五十万,自陷河、洛,犯开封”。崇祯帝见形势严峻,又命傅宗龙“专办”李自成起义军。
傅宗龙接到圣旨后,就想出兵关中,从李自成南面北进,伺机消灭李自成,于是他决定征用关中兵粮。可恰恰那年下属各郡因严重干旱而发生了蝗灾,导致兵粮无法筹集。迫于无奈,九月四日,傅宗龙只得纠集川、陕地区的二万兵马草草地出了关中。
部众到达新蔡待命,同时崇祯帝又命保定总督杨文岳从李自成北面出兵,以便南北夹击,达到共同围歼李自成起义军的目的。
因遭伏击,傅宗龙等兵败项城。李自成得势后遂北上攻打叶县。农历十月二十四日,李自成占领叶县,并向近处州县传送檄文,要求他们归降起义军。
当时,身为襄城知县的人,名叫曹思正。曹思正是哪里人?据《甘肃统志》卷三十七记载:“曹思正,岷州人,以孝廉授河南襄城令”。
当他得知起义军攻城掠地、势如破竹后,即开始思考应对措施,接到檄文被要求第二天投降时,更是心乱如麻,非常惶恐,是守?是降?还是逃?他心里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守,不到一平方公里的一个小县城,面对五十万人的义军,肯定是以卵击石,最终结果死路一条,善于用兵的傅宗龙都败而被杀了,何况我这个不将不才的小县令呢?降,虽然是胆怯的表现,但可以保全全城百姓免受刀兵之苦;逃,势必遭他人嗤笑,落个懦夫的骂名,遗臭万年。”
他反复考虑,最终选择了降,他觉得,归降后,即使自己名节不保,满城百姓们应该无性命之忧,自己也会安然无恙,纵然自己身死,也是值得的。
想到此,他召集县衙里的大小官员及那些文人豪绅们,把自己献城投降的想法说了出来,看大家有什么反应和打算。大家听完后都默不做声,只有举人张永祺表示反对。
曹知县知道张永祺是襄城已故名人张宁的次子,凭其孝悌和廉洁,被举荐为“孝廉”,有些社会地位和学问,但没有入仕途,没有什么权势,更不是什么一呼百应之人,也翻不起什么大浪,动摇不了自己在县衙中的地位,于是就向大家宣布投降事宜。
宣布后,曹知县就命人拿来白纸,写下降书,并让大家在书上签名画押。当降书传到张永祺手上时,他拒绝签字。曹知县多次催逼,张永祺也不动笔,而且愤慨至极。据传张永祺有口吃的毛病,激动之下,虽语言不能连贯,但仍然不断抗议。(关于张永祺不押降书的前因后果,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以下链接阅读:300多年前,李自成为何对襄城此人恨之入骨?)
曹思正不再和张永祺计较,觉得他有点螳臂当车,自不量力,回头对堂下的役吏吩咐道:“我意已决,在城内通衢处,人烟稠密处多多贴下告示,严禁肇事开衅,有敢轻放一炮、轻发一兵者,斩勿赦。”
第二天,曹思正早早地带上官印,率领县衙里的附属人员及乡绅名士们,准备到城南十里铺的十里长亭迎候李自成大驾。
大家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出南城门,经五里堡,过七迷店(现称七里店),共走了约两个小时的路程,终于走到了十里铺。
两个小时,平时,若遇政务接见,可能不算什么,可这次却大有不同,递了降书,是死是活,还不一定,号称“闯王”的李自成若高兴了,一切好说,若不高兴了,就有可能人头落地,谁让你自投罗网跪拜在人家面前呢!
到了野狐山北麓的十里铺,曹知县体谅大家一路走来,都累了,一面让大家先在驿站休息,一面开始打探李自成来襄的动静。曹知县命人分别去焦赞寨下面的慈云寺和野狐山候望,因为十里铺地势低,那些地方地势高,特别是慈云寺,处于襄城和叶县古道的最高处,一眼可南望几十里,若有大队人马行进,会有尘土飞扬,看到后,再传于野狐山。
可是众人等了一上午,左也不见踪,右也不见影,近中午了,连李自成的一点消息都没有。
曹知县急了,就派快马到叶县打探,经过仔细探问,才知李自成根本没有前来襄城,其队伍已南下作战了。大家只好失望而回。
原来,李自成进占叶县后,队伍稍微休整,向周围传送檄文的同时,也和部将们商议下一步怎么办。大家觉得,既然攻开封不下,挥兵北上阻碍会很大,不如攻击南阳各州县,进而占领汉口,然后往南发展,有机会再图北进。
计划实施后,李自成只顾攻占南阳一带,却无暇顾及小小的襄城,所以就把曹知县归降一事搁置下来了。
没想到,事与愿违,李自成的计谋被被明军将领识破,队伍被强力阻滞。李自成只得回军北上,再图襄城。
消息传来,这时的曹知县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在农历十一月初四,迎接李自成于十里长亭。
老远便见李自成人马,曹知县吩咐大家摆好迎接的架势。待李自成坐骑近了,曹知县便跪倒在地:“罪人曹思正叩见闯王,今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听了曹知县的话,李自成却没有下马,只用眼瞟了瞟曹思正,冷冷地回了一句:“有罪无罪,到城中再议,起来吧!”
李自成说的话,使曹思正感到脊梁骨里发凉,进而凉遍全身,站起来时都有些四肢发硬。曹思正本想李自成会下马客气地扶起自己起来,会给自己点奖赏什么的,起码是安慰之类的话。谁知,却非常看不起自己,说话不冷不热。
回城的路上,曹思正有些后悔了,可事已至此,也无可挽回,凭天由命吧!
到了县衙,李自成就宣布曹思正几大罪状,说他大失忠、孝、节、义:“临阵而降,对朝廷,实为不忠;因孝为官,却远离而赴任,对父母实为不孝;不战而降,乃失气节,不与他人共同对敌,义气尽失。”并下令将曹思正处死。
李自成的举动大大出乎曹知县的意料,他吓得说不出话来。那些附属们也面面相觑,吓得不敢作声,谁会想到如此结果!
可训导张信有胆量,见状,气得大骂李自成不仁不义:“我等皆忠义之人,原想玉石俱焚,舍身取义。”
“今日献城,本为县城百姓,不为贪生怕死,虽为不忠,乃舍身而行大义,现汝等贼寇却杀大义之人,令人愤慨!”话落音,他就被李自成捆绑。
典史赵风豸也抗拒道:“忠孝节义,自古难全,为黎民百姓献城,不为名节,只为大义,理应善待,反遭杀戮,有悖人心,贼人行为!何图天下?”说得李自成面红耳赤,气急败坏,也把赵风豸绑了。
据传,曹知县被害于西城门外一棵大槐树上,张信、赵风豸也惨死。那棵大槐树在上世纪文革期间才被砍伐掉。
曹知县身死,因其对朝廷不忠,襄城县志职官表上也对其确无记载,这是很正常的,谁能在正史上记载宣扬一个“叛徒”事迹呢?但《明史·列传一百八十五》却有记:“贼陷襄城,知县曹思正被杀,训导张信骂贼不屈死,典史赵风豸拒贼死”。这也算是一种肯定吧!
【作者简介】应军,网名“首山望汝”,许昌市襄城县人,农民。爱好文史,数十年来挖掘整理史料200多篇,被政协襄城县文史委员会特聘为文史研究员,2017年当选襄城县第十二届政协委员。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部分来自网络,部分由作者提供,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公众平台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