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话剧中最令人钦佩的是对革命先驱真实历史的一定程度的还原,让观众觉得细节真实可靠。
剧中革命先驱人物陈独秀先生既有崇高大气,胸怀天下,不计个人私利,对革命同志推心置腹,深信不疑,肝胆相照的一面,也有斤斤计较,质疑朋友,甚至不想认借款账,想开玩笑占便宜的一面,有志士人杰的一面,也有普通凡人的一面,显得立体真实可信。
比如,陈独秀先生在听到妻子君曼说钱用完了,因而没去买药后,冒雨去找朋友孟邹,也就是亚东图书馆的经理,讨要编辑费和稿费。
当孟邹提出他曾经先后三次总共借过十八块大洋时,陈独秀表示怀疑,一再提及此事,反复说没有印象,要孟邹看看账,核对核对。这是在孟邹算出他的编辑费和稿费总共一百多块大洋(大概相当于现在六万元左右的样子。民国《交通史路政编》统计,北洋时代北京铁路工人的平均年工资,约为127块大洋。结合今天铁路工人的平均月工资大概六千元左右看,当时一块大洋大概相当今天五百多元人民币吧。有人毛估,当年一块大洋大概可以买五百个包子,也可以推算出一块大洋大概相当于现在五百多元人民币的样子。但是据学者李开周的考证,在1914年的上海,一块大洋可以买44斤大米。对比现代大米价格的话,换算下来约等于一百多两百元人民币。参照物不同,差距就很大,很难得出统一精准的结论。)并且支付给他这笔大洋后,也就是他为君曼买药急着用钱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之后发生的事情。
这里就表现出陈独秀的斤斤计较,对朋友不信任,小气等真实的一面。
还有,关于新文化先驱蔡元培先生的细节部分,剧中借助其智囊好友伯棠的话,说其狡猾,大胆地展现蔡元培先生“老谋深算”,老道善谋,城府深沉,处世圆滑的真实一面。
这样的细节,因为涉及革命先驱的人品和形象问题,一般的编剧和导演大概是没有勇气和魄力展现的,即便这样的细节有史料文献记载作为依据。
这种大胆展现还原历史真实(上面的细节想必是有史料文献记载的,因为涉及革命先驱的人品和形象问题,编剧和导演肯定不敢胡编乱造)的做法,既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历史唯物主义者的原则,也避免了一味展现人物高大上的优点,使得人物过于完美而走向假大空、失去了可信性、被观众唾弃的弊端,值得点赞。
值得点赞的还有如下几个方面:
1.木雕般的版画,朴素,硬朗,坚毅,厚重,一如革命先驱的精神品质,很是耐看,很有艺术美感。
2.真实的街道等场景,极具时代特征,洋溢着民国时期浓浓的民俗风情。
比如街上有卖梨膏的,还有骆驼、鸭子悠闲地漫步街头,真是别有一番意味,令人神往。
3.取景的雅致唯美,有诗情画意。
自然美景与革命先驱的精神风貌相互辉映,简直太绝,太迷人了。比如陶然亭雪中会友一处,高人雅士欢聚一起,酒香弥漫,白雪飘飘,清雅欢快,真是陶然啊。
4. 语言精炼,典雅,充满睿智的幽默感。
比如,在陶然亭钱玄同见到陈独秀时,陈独秀问钱怕不怕冷,钱说,见到仲甫兄如沐春风,寒意全无;还有,当李大钊提到陈独秀借了他的衣服时候,陈独秀说,你不能一件衣服感动我两次啊等等对白,听来让人感到经典对白的精炼典雅、睿智幽默。
5.该剧扑面而来的满满正能量,对观众必有益处。
剧中革命先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见多,识广,才高,胆大,心宽,志壮,气豪,德厚,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他们与一帮仁人志士朋友肝胆相照,志同道合,共赴国难,勇敢战斗,不惧艰险,积极寻找救国之路。
他们以《新青年》等杂志社和北大以及街头为阵地,出版刊物,组织演讲,传播新文化,宣传新思想,他们以笔为枪,以口为刀,针砭时弊,刀刀见血,枪枪中的,狠击军阀腐败,痛刺国民劣根,敲醒昏昧,开启民智,为处于内忧外患中的中华民族做出了杰出贡献。
该剧表现出他们胸怀广阔,志存高远,意气风发,豪气冲天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剧中洋溢着昂扬斗志,扑面而来的是希望和阳光,是满满的正能量。
各个年龄阶段的观众都不妨看看,看了都有益处。除了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提振精气神,让胸怀更加宽广,精神更加乐观。
特别是迷茫的青少年,颓废的中年人,悲观绝望的老人更应该好好看看。
迷茫的青少年看了可以拨云见日,认清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将自己的个人利益与民族和国家的复兴紧密结合,尽早确立远大而正确的理想。
颓废的中年人看了可以提振心气,重新振作,扫尽颓废,蓬勃精神,与时俱进,再踏征程。
悲观绝望的老年人看了,可从革命先驱中有的年纪轻轻就奉献了生命的事迹中,认识到自己一生平安到老,能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平静安宁的生活的幸运,获得满足,从而消除整日为不久于人世而唉声叹气,悲观绝望的情绪状态。
总之,《觉醒年代》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电视剧,除了能获得艺术享受外,更重要的是能提振精神,激励人心,鼓舞斗志,能教育人们牢记革命先驱英雄事迹,沿着先驱的精神足迹,积极投身时代改革开放洪流,为中华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