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传》的质量在《甄嬛传》 《延禧攻略》能走几轮,14次,各自心里都能得出结论。
但在历史细节还原上,《如懿传》也许靠谱很多:
当年《甄嬛传》改编成剧,由架空改为清史,以至于重要情节无法改动,不合史实。
这次,流潋紫直接将故事放在乾隆年间,写起来都有据可凭,主动性更大。
但一味还原历史,绝非古装剧的义务。
《如懿传》在正史与戏说间的穿插,也许比作品本身还有趣。
作者|洛弟
壹 服装篇
感谢《如懿传》,终于让清朝皇帝不用一照镜子,就闪瞎自己龙眼。
以往清宫剧如《甄嬛传》,皇上下班也得穿黄袍,遍体闪烁,走哪儿哪儿亮。
但据朱家溍《故宫退食录》记载,清代皇帝常服袍,宝蓝、古铜、枣红皆可,色调淡雅沉稳就好。
不一定非要穿黄色,也极少有“龙袍”。
毕竟不是铜锣湾扛把子,没必要24小时左青龙右白虎。
常服袍一般为大襟右衽,马蹄袖,四开裾,从左至右分别为蓝色、柳绿、明黄、酱色
(图中服饰均藏于故宫博物院)
所以《如懿传》里,乾隆的常服袍颜色,也以宝蓝、深绿、古铜为主。
这种常服袍,冬天可以外套石青色常服褂,也可以随便搭件马褂或坎肩。
第五集去见如懿时,乾隆所穿常服,冬季常服帽为皮毛材质,“红绒结顶”,外穿湖色马褂,内着铜色常服袍,基本符合形制。
而那件马褂,也有来历:
清·湖色团花事事如意织金缎绵马褂
(现藏故宫博物院)
可见参照实物上,剧组足够用心。
但用心的目的,自然仍是为视觉效果计,而非历史真实。
比如一集下线的雍正大姑父,从头到尾就一件常服。
对比馆藏实物原型,怎么看都像是朝服摘了个披肩。
清雍正·石青色云龙妆花缎袷朝袍
(现藏故宫博物院)
剧中,弘历选福晋的时间,至少应是阴历八月初一大婚之前,季节为春夏。
此时雍正的日常起居服,应当是常服袍,但常服袍一般以素雅为主,花色多为暗花,极少有龙纹。
当然,也不能说剧组偷懒,毕竟“石青龙袍”与剧中雍正帝深沉冷酷、干练果决的性格相合。
对于第一集弘历的夜光西葫芦造型,我司同事表示,可能是弘历自己的蜜汁审美……
贰 礼仪篇
相比服装细节,《如懿传》在礼仪上的讹误,就可怕多了。
怪只怪剧版添加了雍正驾崩前,青樱(即后来的如懿)如何嫁给皇四子弘历的过程。
偶像剧戏码是有了,史实却越添越乱。
首先,皇子是无权选择嫡妻的,多由皇帝选婚。
剧中从雍正、熹贵妃到弘历和青樱,一口一个“选福晋”,于史实不合。
所以,傲娇的弘历请青樱妹妹“掌眼”,现场“求婚”的高甜戏码,根本不可能发生。
至于“选中嫡福晋,赐如意;选中侧福晋,赐荷包”的“礼仪”,也未必是清室惯例。
这一“习俗”的出处,最早来自光绪帝选后。
清代只有四位皇帝,是在即位后结婚的:
顺治、康熙、同治、光绪,皆因先帝猝逝,幼年登基,只能在任上大婚。
而据太监唐冠卿描述,光绪帝选后的过程,颇有戏剧性:
出自朱家溍《故宫退食录》
这一传说,被导演朱石麟、编剧姚克原原本本搬进1948年电影《清宫秘史》里。
《清宫秘史》开场“选后”段落
图中左为光绪帝(舒适 饰),右为珍妃(周璇 饰)
当然,鉴于消息来源仅唐冠卿一人,其真实性存疑。
毕竟,“光绪和珍妃是真爱,却被慈禧迫害”的传闻一直存在,此事未必不是唐冠卿根据传闻杜撰。
但我们起码能判定,“如意荷包”的用途,是用于皇帝选妃,未必能用于亲王选福晋。
相比原创剧情的讹误,原著剧情则将清宫礼仪,化用在了人物和情节里。
从第六集开始,养心殿副总管太监王钦,成为反派之一。
原著里,他与宫女莲心“对食”后,对其泄欲虐待,以至于莲心与如懿联手,让他滥用淫药,冲撞慧贵妃,遭“贴加官”处死。
其实,即便王钦不吃药,也活不了几年。
剧中王钦调戏莲心,强迫对方叫他“哥哥”,又借机责罚下属李玉,让他跪在碎瓦片上。
乾隆七年,《钦定宫中现行则例》颁布,其中《宫规》规定:
大太监无本主之命,随意责罚宫女太监者,即刻正法。
而太监一旦与宫女攀亲,被认作叔伯兄弟,女方也将被“痛惩逐出”,家属发往新疆。
自己作死,还不让别人活,目测王钦的便当外卖已经在路上了。
以清朝对太监管束之严,太监宫女对食是否被允许,并不能确定。
即使如剧中皇后“特批”,也未必能举行婚礼,皇后、贵妃亲自出席,更是无稽之谈
叁 史事篇
从电视剧《甄嬛传》到《如懿传》,流潋紫笔下的清宫“世界观”,基本由野史组成。
剧情及人物关系,也由此增加发挥余地。
《如懿传》的故事里,乾隆身世,与正史记载不同。
小说认为其生母,并非雍正熹妃钮钴禄氏,采纳了野史流传多年的说法:
雍亲王胤禛即位前,曾随康熙往热河行宫(一说木兰围场)。
因喝下鹿血,临幸宫女李氏,生下弘历。
1977年李翰祥执导电影《乾隆下江南》即采用了这一说法
(李老黑导演今天存在感有点强)
而传说中,雍正与弘历的父子关系,也颇为微妙。
第一集,弘历为求如懿为妻,恳求雍正,父子交心。
当时雍正在画朱竹,两人论起画来。
雍正听弘历提起“儿臣也曾见过皇玛法(祖父)画朱竹”时,面露愠色:
“说起来,朕倒有些羡慕你啊。朕从未见过你皇玛法画朱竹。”
《清史稿》记载,康熙在位时,对幼年弘历“见而锺爱,令读书宫中”,亲自培养。
甚至有传闻,康熙本不宠爱胤禛(雍正),为让弘历继承大统,才传位于他,让他“父凭子贵”。
如依此说,张丰毅演绎出雍正的不快,更像是被戳到痛处的应激反应。
之后,雍正态度缓和下来,教导儿子“为君者不能从心所欲”,也符合雍正的作风。
历史上,雍正曾命人篆刻多方“为君难”私章,平日盖在自己御书及画作上,时时自勉。
清雍正·“为君难”雕螭长方石印
(寿山石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后来,这些印章也被乾隆偶尔使用,也许是体会到了父亲在位的艰辛。
而剧中,乾隆独断专行,又必须顾全大局的“为君难”困境,也为“青樱红荔”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
其实前十四集中,还埋下一些细节里的历史梗,有伏笔,也有穿帮。
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罗列。
在今后的剧集中,这些彩蛋也许会越来越多。
但无论多少,自有一项原则在:还原历史与否,与剧集质量本身,终究不存在正比例关系。
“真不真”跟“好不好”,永远是两码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