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鳗鱼中,天灯被称为“吞”,意味着石头的建立。顾名思义,位于广西西南部天灯县的“石峰像森林一样陡峭”贫困人口大多生活在偏远山区,经济收入来源单一,自身扶贫能力很弱。
2013年,中国人寿集团与天等县建立起了对口帮扶关系,从那时起,如何帮助天等县脱贫,成了中国人寿必须要答好的一道题。据统计,截至目前,中国人寿向天等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近6000万元,共派出3名挂职副县长、4名第一书记和1名驻村工作队员,实施帮扶项目79个。其中,保险扶贫项目20个、产业扶贫项目45个、教育扶贫项目8个、健康扶贫项目2个、党建扶贫项目4个。同时,中国人寿还在天等县建设多个党群服务中心,以党建助脱贫,通过自身多渠道优势,在积极开展消费扶贫的同时,大力宣传天等县,不断提高天等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中国人寿的帮扶下,靠着当地“天等不等天,苦干不苦熬”的精神,2020年5月11日,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天等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近日,《金融时报》记者在天等县采访中明显感觉到,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使当地百姓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希望,特别是初步发展起来的多个产业,更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保障。
“致富能人+贫困户”
特色养殖小区遍地开花
“家有一头牛,吃喝不用愁;家有两头牛,银行不用求;家有三头牛,富得直流油。”天等县敏岭屯养殖小区负责人黄克锋高兴地向记者指着即将出栏的几头牛说,“这就是10万元钱”。
黄克锋的底气来自产业的兴旺。虽然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但是2016年在专业合作社学习养殖技术后,黄克锋已经成为一名养牛专家。
不过,有技术还得有资金扶持。按照中国人寿“以奖代补”政策,带动3户贫困户的养殖小区,每平方米可获补助资金200元,总额不超过5万元。2017年,黄克锋与其他两名贫困户结成“致富能手+贫困户”关系,在中国人寿资金支持下,建成了敏岭屯养殖小区。
在敏岭屯养殖小区,黄克锋作为致富能手提供养牛技术、肉牛购销指导和资金监控。贫困户自筹资金(主要为小额信贷扶贫资金)买牛后,把牛放在养殖小区内由黄克锋统一管理、统一防疫。养牛获得的全部收益归贫困户所有。
记者在养殖小区外的公示栏上看到,2017年8月,敏岭屯养殖小区第一次有牛进栏,买入价在4500元左右,2018年7月前后,12头牛相继出栏,一共赚了72500元,这笔钱意味着3户贫困户、14口人有了一笔稳定的收入。
在天等县,中国人寿累计投入资金达1410万元,实施特色种养产业扶贫项目39个,像敏岭屯一样的特色养殖小区,一共有61个,5700多户贫困户通过“致富能人+贫困户”的模式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
赠送保险保障
解除后顾之忧
养牛收益高风险也高,致富能手面对动物疫病、意外事件的时候也会束手无策。不过,黄克锋并不担心,他告诉记者,牛都有保险了。
据中国人寿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解除贫困户发展养牛产业的后顾之忧,在“以奖代补”政策的基础上,中国人寿免费为当地贫困户购买肉牛养殖保险,从2017年到2019年,为贫困户购买“牛保险”投入415万元,承保近5万头牛。截至2020年5月,共理赔1212头牛,总赔付资金595.3404万元。
办理“牛保险”十分简单,贫困户只需提供身份证、银行卡和扶贫手册等材料,中国人寿工作人员与村委对接核实情况后,通过牛脸识别技术将牛的信息精准录入信息库即参保成功。
天等县敏岭屯养殖小区共带动3户贫困户、14口人。图为敏岭屯养殖小区“致富能人”黄克锋在养殖场。本报记者 付秋实 摄
对,就是牛脸识别。据中国人寿财险相关负责人介绍,牛脸识别通过采集牛的面部信息,快速创建3D特征数据库,建立牛的身份识别管理系统,确保承保标的的真实性、唯一性,大大简化了承保验标和理赔审核流程。
“投保、查勘时,工作人员对牛脸照相后,后台可以快速进行数据融合,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之前需要两到三人10分钟能投保一头牛,现在一个人带一部手机2分钟即可完成。而且牛脸识别对牛的识别率达98%以上,基本信息输入时,系统会自动纠错。”上述负责人表示,牛脸识别还建立起了针对养殖领域的信用风控体系,为保险行业提供有力保障。
没有了后顾之忧,贫困户养牛增收的积极性大幅提高。据了解,天等县57%以上贫困户都在养牛。全县牛存栏量从2016年的3万多头增加到了2019年的8.53万头,养殖5头牛以上的养殖户达2193家,10头牛以上的621家,50头牛以上的养殖户达到了25家,100头牛以上的则有6家。
建设扶贫车间
推动产业发展
在天等县母村村口,有一幢崭新的三层白色厂房,《金融时报》记者来到这里时,一楼车间内10余名员工正在有条不紊地制作衣服。这里就是中国人寿资助80万元建设的“返乡妈妈”创业车间。
“我正在给裤子缝口袋。”天等县母村村民罗慧清一边熟练地修剪口袋旁的毛边儿,一边对记者说,“我一直在这个车间里工作,以前在县里打工,为了方便照顾孩子和老人就回来了。在这里工作还是比较方便的,我刚刚在地里收完黄姜就过来上班了。”
天等县是劳务输出大县,为了吸引更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天等县大力实施返乡创业工程。“返乡妈妈”创业车间就是由当地致富能人罗天星于2015年创办,主要手工生产中华传统服装。
母村已有40多名“返乡妈妈”在这里打工。图为天等县母村村民罗慧清在村口的“返乡妈妈”创业车间打工。本报记者 付秋实 摄
不过,罗慧清最开始工作的地方并不在这幢白色厂房里,而是租用的民房。“如果没有这个厂房,今年这个项目也做不下去。”罗天星告诉记者,新厂房建成后,母村已有40多名“返乡妈妈”来到车间工作。
近年来,中国人寿投入资金887万元援建了宁干乡东仪村扶贫车间、进远乡进远村扶贫车间、把荷茶厂扶贫车间、宁干东仪养鸡小区、进远龙坚养牛小区、驮堪孔民养殖小区等加工、养殖类扶贫车间18个,这些散落在各乡镇的扶贫车间,一头连着贫困群众的家门,一头面向广阔的市场,撬动天等县扶贫产业加快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人寿还出资近80万元为在天等县扶贫车间就业的4242名务工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并对建档立卡返乡就业人员予以奖励,在极大减轻扶贫车间管理成本的同时,为务工人员切切实实提供了保险保障。
“一层加工、二层销售、三层培训。下一步,我们就可以把这里做成辐射全县,集培训、研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返乡妈妈’扶贫车间,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罗天星憧憬地说。
相关链接:
天等县是新时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20年5月1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天等县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
2013年底,天等县共有贫困村59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388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7.74%。到2019年底,全县剩余贫困村9个,贫困人口2154户573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51%。
20世纪90年代,天等县曾有400多名群众挖山凿洞24年,彻底解决了出山通道问题。如今,天等人更是发挥“天等不等天,苦干不苦熬”的天等精神,上下团结一心,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天等县创新精准帮扶网格化管理,县、乡、村、屯各级网格上下联动、各司其职,实现全县100%农户饮水安全有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1%,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全县98%以上的农户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
此外,天等县大力发展“5+2”优势特色产业,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流转等方式参与生产经营,同时,积极探索“易地搬迁+扶贫车间”的发展模式。
中国人寿集团表示,将继续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按照摘帽不摘责任、脱贫不脱帮扶的原则,扎实做好定点帮扶各项工作,加大对天等县帮扶力度,为天等县的脱贫攻坚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