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我国普及度最高的小说之一,用“7分史实,3分虚构”的手法又写了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
这些故事仅仅是小说家言,但是被许多读者当成正史来读,这样就会对读者产生误导。比如“孔明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就是七分真三分假。笔者今天得空,给大家讲一讲演义里的挥泪斩马谡与正史上马谡之死的区别。
诸葛亮剧照,感谢原作者
孔明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起因是轻敌失街亭。在《三国演义》里面,曹魏的前敌总指挥是司马懿。在正史上,曹魏的前敌总指挥是曹真曹子丹。在《三国演义》里,曹子丹是个智商急需充值的家伙。正史上的曹子丹,是曹魏政权的良将,他在的时候,司马懿只能当他的副手。在演义里面,曹魏的前线指挥官是张郃,这个和正史是完全吻合的。演义里面,蜀汉的前敌总指挥是诸葛亮 ,这个也和正史是完全吻合的。诸葛亮派出的前线指挥官是马谡,这个在演义里和正史上也是完全吻合的。
曹真剧照,感谢原作者
诸葛亮派马谡出任前锋守街亭,当时遭到蜀汉集团谋士和武将的反对。诸葛亮力排众议,让没有作战经验的马谡担任先锋。诸葛亮怕马谡承担不起守街亭的重任。还特意派了作战经验丰富的王平给马谡当副手。马谡到了街亭之后,居然要在没有水的山上安营扎寨。作战经验丰富的王平劝马谡不要在山上扎营,马谡就是不听,结果被张郃打得大败而归。(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
马谡剧照,感谢原作者
马谡在街亭大败的时候,王平作为副将力挽狂澜。王平率领所部千余人大张旗鼓,收拢被魏军打散的部队。张郃见蜀汉败军之际,依然敢大张旗鼓,就害怕蜀汉军队有埋伏,于是就不敢追击了。王平趁机把惨败的部队聚集在一起,并且把他们带回了蜀汉大营。(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偪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
王平剧照,感谢原作者
大家也许会问了,马谡是主将,王平是副将,怎么要王平收拾残兵败将,主将马谡去哪儿了?根据《三国志》的记载,马谡那小子,害怕诸葛亮追究责任,正在逃亡呢。他逃到了好朋友向朗那里,过了好久才被诸葛亮抓获。向朗因为这件事情,还被诸葛亮处罚了。(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张郃剧照,感谢原作者
在演义里面,马谡失街亭的经过跟正史差不多,但是没写马谡逃跑的事情。马谡逃跑这件事情,可以说是非常恶劣的,这也是诸葛亮不得不杀马谡的主要原因。在演义里面,马谡绑着自己回来向诸葛亮请罪。在正史上,是马谡想逃跑,然后被诸葛亮抓回来治罪的。在演义里面,诸葛亮流着眼泪,把马谡斩了。在《三国志》里面,有“戮谡以谢众”和“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两条记录。易中天先生在解释这两条看似矛盾的记载时,有这样一番高论:“诸葛亮宣布判处马谡死刑以谢国人,只不过还没来得及执行,马谡就死在监狱里了。”
诸葛亮剧照,感谢原作者
对于易中天先生的这番高论,笔者是十分赞同的。古代的时候,除了对谋反等大罪之外,对于被判处死刑的犯人,也不是想杀就杀的,一般都要等到霜降之后,冬至之前处斩,这个制度叫“秋决”。“秋决”制度,在董仲舒之后,就已经形成定制。马谡犯的罪,肯定不是谋反罪,按照汉代刑制,也应该是要等到秋决。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剧照,感谢原作者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春天发动的。马谡失街亭,诸葛亮退回汉中的时候是初夏,马谡被诸葛亮判处死刑的时候,应该是夏天。那个时候应该不能立刻行刑,还得等到霜降之后秋决。从马谡街亭失败后逃跑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马谡是个非常怕死的人。在已经被判处死刑的情况下,马谡在监狱里等待执行死刑。对于马谡这样一个怕死的人来说,从夏天到秋天都在监狱里等死,这样肯定会精神高度紧张啊。精神高度紧张之下,就会引发疾病,所以马谡就“下狱物故”了。
依笔者愚见,正史上马谡之死,应该不是像演义里说的那样,让诸葛亮斩了,而是被判处死刑之后,在监狱里病死了。当然了,这只是笔者一家之言,列位看官如果有不同见解,欢迎大家回帖讨论。读到这里,也许有人就会问了:“马谡被诸葛亮斩了也好,病死在监狱里也罢,反正都是死,有区别吗?”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似乎是没区别。但是在古代人眼里,病死了留下一具全尸和被处斩身首异处,那可是大不一样的。
参考书目:《易中天品三国》《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
版权声明:本人已和版权公司签约,未经授权转载者,本人将委托版权公司投诉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