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志深原来叫鲁达,早年在延安水肿服兵役,专业出色,慢慢成了小头目。
后来,种谔把鲁智深调到他儿子种师道镇守的渭州帮忙,担任提辖官(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职位)。鲁智深这人武功高强,行侠仗义,爱打抱
不平,为救金氏父女,失手把镇关西打死,就这样开始了逃亡生活。他向东逃到代州雁门县,在这正好碰见金老汉,他女儿金翠莲已嫁给了当地富户赵员外,官府捉拿甚紧,赵员外知道恩人有难,遂引荐去五台山文殊院出家当和尚。赵员外瞒下了鲁达杀人之事,只称其是看破红尘想出家,住持智真长老为鲁智深剃度,就这样智真长老成为他的师父。 鲁智深在寺院期间,不吃斋念佛,整日酣睡、饮酒吃肉、打架斗狠,最终是智真长老出面将其喝止住,鲁智深再也无法在五台山安身,只得离开。智真长老修书一封,让鲁智深去东京大相国寺投奔自己的师弟智清长老,并赠送他四句偈言,称“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这是智真长老第一次给他偈言,从字面上看“遇林而起”,这里的“林”字应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林子、树林,自鲁智深下山后但凡经过树林就总遇纷争:赤松林火烧瓦罐寺、野猪林大义救林冲、后面还有在万松林斩杀夏侯成的战绩,统统和林子有关。第二个含义就是指林冲了,这鲁提辖和林教头在大相国寺第一次相遇就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而后来二龙山众好汉决定投靠梁山想必鲁智深更多的是看在林教头的面子上,而不是宋江的面子。如果说朱贵是林冲的贵人,那么林冲就是鲁智深的贵人。 “遇山而富”这第二条偈言很好理解,鲁智深想“富庶”,就得和下山之后再上山,果然,走下五台山的鲁智深走上了二龙山并被推为寨主,走下二龙山的鲁智深又走上了梁山,封为步军头领,屡立战功。
“遇水而兴”是的,梁山周围被水包围,以水养人,从二龙山下来投靠水泊梁山,“兴”的不仅仅是鲁智深的,更是兴整个梁山。
“遇江而止”“江”字马上会联想到宋江,但也有人说指钱塘江,但结合上一句的“兴”,再结合小说中的情境,可知这四句偈言包括的含
义仅限于征方腊之前,因此这里的“江”字逻辑把它理解为江南,江南方腊!遇到方腊你(和你们梁山)也就走到了尽头了。事实果真如此,无论是征大辽,打王庆,平田虎,梁山108将都未死一人,甚至还能收编敌军的高手,可是到了打方腊之时,108人阵亡加病死的有一大半。
解释完了前四句,再来看鲁智深第二次见智真长老的情景。在小说第九十回【 五台山宋江参禅 双林镇燕青遇故】中智真长老再一次为鲁智深点拨,说罢,唤过智深近前道:“吾弟子此去,与汝前程永别,正果将临也!与汝四句偈去,收取终身受用。”偈曰:“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那我们看看这后四句偈言。
“逢夏而擒”这里的“夏”有两层含义,征方腊后期,鲁智深在林中擒杀夏侯成,因此第一种解释此处的“夏”指夏侯成,夏侯成何许人也,方腊麾下睦州守将之一,其综合实力都不如欧鹏邓飞马麟,但为什么智真长老把此人放在偈语里,请客官看下一句的解释。
“遇腊而执”这里的“腊”也有两层含义,指方腊,征方腊时,鲁智深在乌龙岭追杀敌将夏侯成,却迷路入了深山;得一僧人指点,生擒方腊,立下大功。“腊”除了直接指方腊还有“腊月”之意,十二月,冬天。再回顾上一句的“夏”,是不是又有夏天的意思。一年四季也是一个轮回,夏盛而冬衰,又映射了鲁智深一生的兴衰,指明鲁智深在擒方腊后命数将近。 最后我们要说重点了,鲁智深最后怎么死的?宋江大喜,劝智深还俗为官,封妻荫子,光宗耀祖,鲁智深表示已看破世事,不愿接受;宋江又劝他住持名山,鲁智深也拒绝了
我们继续来看最后两句“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听见”、“潮信”、“圆寂”。英雄一世的鲁智深也该交代在这里了,在听到潮水之声后,大彻大悟:
既然死唤作圆寂,洒家今必当圆寂,烦与俺烧桶热
水来,洒家沐浴。
言毕沐浴更衣焚香写遗书,往事如胶片一样一幕幕在鲁达脑海中闪过,那么遗言写了什么?我想当时有不少读者读到这段时都已泪目: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是断玉锁。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达一生杀人无数,但他的杀意却是为了普渡众生,并无滥杀的黑历史。鲁达的禅杖上沾满了鲜血,但他的心里却有着一颗慈悲为怀的为善之心。
《水浒传》中由鲁达拳打镇关西,各路好汉纷纷上梁山开始,到鲁智深擒方腊后遇潮而终,梁山幸存的好汉各奔东西结束,一首一尾颇有轮回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