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这个问题来自赵宝平导演18年12月7日上映的电影《狗十三》,这部电影在拍摄后推迟了5年后上映,这部电影一度被禁止,但赵宝平导演坚持不减少改名,这也是对人生的微弱反抗。
终于《狗十三》上映了,单看这个名字就知道这个电影表达了何种情感,这狗13的人生!
未上映便获得8.5分的豆瓣的评分,许影评人称李玩就是曾经的自己,这种影片真实细腻的刻画了成长这场凶杀案的过程。
令人压抑的气氛可真是一反曹保平导演所拍摄的《烈日灼心》、《追凶者也》等烧脑环环相扣的手法,不过相似之处就是都从细小入微的地方体现人物内心丰满的情感。
《狗十三》这部电影影射了太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了,家庭教育问题,成长的问题,生活的压迫等等都真实到令人窒息。
大多数人的青春都并非是多数青春电影中那样充斥着荒唐狗血的堕胎,车祸,出国留学,无疾而终的初恋等,有时虽会有对于恋爱的憧憬和尝试,但大多数人有的都是关于成长中快被自己遗忘了的无奈与妥协。
生活中琐碎的烦恼,家庭的束缚,周遭人的言语才是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有人说暗恋是一个人的兵荒马乱,而成长更是如此。
成为一个大人的路上必定要丢弃些什么,《狗十三》用一种平淡的语气默默诉说我们被杀死的青春,原来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十三岁女孩李玩因英语成绩低而被父亲强硬的将兴趣小组调成最不喜欢的英语小组,父亲那种只在乎成绩的样子深深刺痛了李玩。
即使意识到女儿的不开心父亲却只想着用钱缓和气氛,李玩只看名字都会感觉到不被重视而现实也正是如此,父亲再婚后李玩一直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
后妈生了弟弟这个二胎大家都欢天喜地,爷爷更是感觉要好好起一个名字不能像李玩的名字那样敷衍,大家唯一一次为李玩“考虑”是向她隐瞒弟弟的出生,怕她过于激动。
就这样父亲送到奶奶家一只小狗,也许是因为这条小狗让李玩感觉到了被陪伴被需要的感觉,李玩从起初对父亲送来的狗讨厌变成接受了它,并起名为“爱因斯坦”。
父亲找到表姐李堂帮李玩补习英语,通过表姐李玩认识了表姐男友高放,第一次玩了滑旱冰第一次对青春充满了未知的好奇。
继母得知李玩喜欢滑旱冰便送给她一双旱冰鞋,李玩尝试着对各种关系做出缓和。然而爱因斯坦却被爷爷不小心弄丢了,旱冰鞋无非是这帮大人安慰她的手段。
李玩对于他们根本未尽力寻找爱因斯坦而气急败坏,李玩激动的冲了出去寻找爱因斯坦,挨家挨户疯了一样的找它,分发印有寻狗启示的单子。
终于某一天继母说找到了爱因斯坦,李玩逃课回到家发现那并不是她的爱因斯坦,只是长的相似而已,而继母却一口咬定那就是爱因斯坦。
奶奶,继母,父亲,爷爷都说那就是爱因斯坦,而李玩清楚并不是它,堂姐碍于继母而最后也对李玩说也许这就是爱因斯坦。
当堂姐也不站在她那一方时,李玩失去了最后的防守线,她气大家指鹿为马而他们却认为李玩不懂事无理取闹。
李玩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不满,她喝酒晚回家,就像《家有儿女》中小雪初入新家的时候用张狂无理宣告自己的主权,变成一只刺猬防止受到伤害。
小雪有的是开明理解开导她的父亲和继母,而李玩则是拥有中国教育代表式的父亲,父亲出手砸碎了李玩的酒瓶,碎片割坏了李玩的手心,李玩被打了。
父亲的一句“为你好”真的是一句最苍白的解释,可能大多数父母都认为“为你好”是真的对孩子有好处,而多少的孩子的青春便葬在这一句“为你好”下。
父亲作为传统家庭中最象征权力的代表,教育绝非简单的生养与任何形式上的家庭暴力,无论是思想上的束缚还是身体上的伤害着都是令人作恶的。
李玩看着锁在厕所呜呜叫的小狗,仿佛看见了可怜的自己,李玩妥协的成长了,她接纳了这只小狗。
英语成绩突飞猛进的李玩让父亲十分欣喜,父亲带她去看天文展但因为记错时间而约定下周两人再一起来。
父亲转而带李玩来到了滑冰场,李玩开心的问父亲怎么知道她还没真正溜冰过呢,父亲却指着溜冰场中一个小男孩说:“那个穿黑衣服的小孩,是你弟。”
大人总是愿意这样自以为是,比如离婚要瞒着孩子等被发现了一句“为你好”匆匆了事,而李玩不能闹不能声响因为她要学着做一个大人了。
弟弟的生日一群人围在一起庆祝,圈外的李玩显的格格不入让人心疼。顽劣的弟弟用竹竿搓小狗使它乱叫了起来,发狂的父亲与乱吠的小狗对峙着。
也许真是这样与父亲对峙的小狗让她更感觉到小狗与自己的相似之处,李玩蹲下来抚摸它叫它为爱因斯坦,于是这条小狗真正变成爱因斯坦了。
好景不长这条小狗在吓到弟弟后被继母勒令让父亲送到狗肉馆卖掉,无论李玩怎样哀求父亲都无动于衷,爱因斯坦再一次消失在李玩的生命中了。
物理竞赛第一的李玩像父亲提的要求便是要得知爱因斯坦的去处,原来父亲只是将爱因斯坦送到收养处,但不幸的是爱因斯坦还是死了。
李玩从堂姐那处学来一个英文单词---Hypocritical(虚伪的、伪善的),很快便用在了这些自以为是的大人身上,父亲带李玩参见一个聚餐,席间大人们虚伪的对话令父亲和李玩都错过了约定的天文展。
为李玩取得物理竞赛第一而举办的庆功宴上,一位叔叔夹了一块狗肉给李玩,声称特意为她点的,没人为李玩解围,而李玩什么都没说只是将这块狗肉吃了下去。
也许成长为一个大人就是如此,不敢肆意宣泄自己的情绪,不敢表达自己的不满,虚伪的应对着各种各样的事情。
最后在路上李玩和堂姐偶遇了曾经丢失的爱因斯坦,堂姐找那个牵狗人理论,而李玩拉着表姐说了句抱歉。
明明是爱因斯坦,而李玩却不敢再要了。有人说”成长就是过去想要的东西,现在不想要了。”而更好的说法应该是“成长就是过去想要的东西,现在不敢要了。”
也许成长为了大人有了更多的权衡,爱因斯坦跟着新主人好过跟着她自己,喜欢也不一定要得到。
就像《故事贩卖机:训兔记》中那样,父母老师每一个人都以孩子进化成乖巧听话的兔头为最终目的,没人在乎孩子应该各有不同,他们扼杀了孩子的灵魂。
而对于《狗十三》中的那些大人来说,李玩只是顺利成为了一个大人。
听话乖巧的孩子是大多数大人觉得最好的孩子,为了让孩子变成所谓的乖巧听话,他们不惜扼杀孩子无限的可能性,不管他们是怎样从无奈妥协恐惧失望中才变成所谓的乖孩子。
就像影片中堂姐男友高放声称爱上了李玩,而李玩却回了他一句:“这样的事以后多着呢。”大人的世界中这样身不由己的事多着呢,欢迎来到大人的世界。
影片中李玩故意错过爱因斯坦后躲在无人角落放声大哭,电线杆上甚至还贴着办张寻狗启示,李玩是对过去自己的道别悲悯这虚伪的成长。
豆瓣上一个简短的影片折耳十分喜欢,那就是“你看,这个孩子好懂事啊。”“你怎么知道她不是害怕,沉默,妥协呢?”
李玩对自己成长的无奈只能寄希望于平行时空,希望平行时空里的她不一样,平时时空里的爱因斯坦也不一样。
弟弟最后再滑冰场中练习,一遍遍说着自己不会不可以,而身边那些大人都不以为意,李玩透过这样的弟弟似乎也看到了他的未来。
姜思达一向以敏感尖锐的辩手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最近狗十三在朋友圈未上映便先火了起来,主要原因是一段导演对姜思达观看《狗十三》后的采访,姜思达也首谈父母离异和同父亲之间不熟的关系。
他说大人做了这样的决定从不会真正考虑孩子的感受,没有人跟他说对不起,只是强迫孩子理解他们,而这样的孩子只能被迫成长。
从小缺乏安全感的姜思达,有人称他敏感,会察言观色。是的没有人想敏感的,只是在成长的一步步下变的敏感了。
而全天下的父亲似乎都有一个通病,就是与孩子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我和我的父亲聊天每回都不会超过十分钟。
我只能通过一些父亲的行动细节一次次确定他是真的爱我,那如果当我们都无法从父亲的行动中看出爱的痕迹,对于孩子来说父亲的所以言行都会变成伪善。
听起来好像很偏激,但是爱就是有代价的,你不花时间和精力去经营亲情,凭什么口口声声要求孩子回报你同等的爱。
视频的最后编导去找到了姜思达的父亲,他说了许多对姜思达不能言语的话,也许有些时候爱是真的需要做出来的,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有人去护航。
我宁愿永远做一个傻白甜,也不愿被迫成长一个伪大人。不过每一个人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父亲是,李玩也是,你我都是。
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 我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