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对对手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实际三国,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比显然有两大不同。
其一:诸葛亮奉行“成名要趁早”。耕种时期,诸葛亮就懂得如何宣传自己。比如,自比管仲乐毅,自然就会引起一些人的讥笑,并当成笑话一样四处去讲。可另一些深知诸葛亮才华的人,又坚信这点,便替诸葛亮辩白,于是形成热点。
而司马懿却在早期是闷声不响的。跟诸葛亮一比,几乎没啥名气。大概是由于司马家族兄弟多,共有八个。而老大司马朗早就成名并出仕,老二司马懿,就只能承担长兄的责任,负责一些家族之事导致吧。
其二:诸葛亮晚年虽大权在握,却依然是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司马懿晚年却依靠“高平陵事件”,抢班夺权搞走了曹魏大权,从而奠定了司马氏一统三国的根基。两人一个是忠臣,一个是奸臣了。
从这两点不同来言,显然诸葛亮是奋斗一生,最终三分天下。司马懿却终其一生,最终来了个“一统江山”。所以这活脱脱的是一对死敌!
二:空城计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跟司马懿有过多次较量,其中最惊险的有两次。
在诸葛亮整顿完蜀汉内部之后,便开始了六出祁山。虽一开始诸葛亮势如破竹,但哪料却被司马懿给瞬间翻盘了。司马懿抓住了诸葛亮错用马谡导致街亭之败的机会,10万大军,把缺兵少将的诸葛亮堵在城内,于是“空城计”发生了。
对于“空城计”有两种观点。
其一:诸葛亮获胜说,诸葛亮抓住了司马懿多疑的性格,逆向操作,利用自己一生谨慎这个名声,反其道行之,大开四门,布置疑兵,自己在城头弹琴,给司马懿来了一次经典的心理战。司马懿最了解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一瞅这阵仗就被唬住了,由此吓得退兵。
其二:司马懿帮诸葛亮获胜说,这种观点认为,司马懿虽多疑但不傻!就不会派一支小部队进行试探性攻击吗?
司马懿之所以退兵,是因意识到了自己处境的微妙,曹魏根本就不信任自己,尤其是曹真对自己的各种打压,倘若真消灭了诸葛亮,自己也就失去了价值,会被“鸟尽弓藏”,连性命都要丢。故而干脆将计就计,成全诸葛亮,来了个“养寇自重”。
这两种观点各有道理,但从现在情况看,第二点得到了比较普遍的认可。即,司马懿实则是在玩“养寇自重”的把戏。因而在空城计时帮诸葛亮获胜。
除此之外,还需注意的是后面的“火烧上方谷”,其实也是第二种观点的证据,因为诸葛亮“火烧上方谷”中,也存在着反常。
三:火烧上方谷
“火烧上方谷”,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最后一战。为了调司马懿入瓮,诸葛亮布置木牛流马运粮,导致了司马懿认为,上方谷是蜀汉的粮仓。
就这样,终于把司马懿给骗入谷内,跟着就是“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齐突出,草房内干柴都着,刮刮杂杂,火势冲天”。这一下,司马懿没招了,只得马抱住司马师和司马昭就大哭说:“我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矣!”
哪料就在此刻,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剿灭了上方谷内的大火,司马懿父子趁机逃出,在魏兵接应下逃回大寨。从此哪怕诸葛亮送女人衣服,司马懿都不出战,最终拖死了诸葛亮。
火烧上方谷的反常主要集中在两点。
其一:诸葛亮能掐会算,咋就没算到要下雨?从《三国演义》中看,显然这属于意外,连诸葛亮都说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于是老天爷帮司马懿!
但这显然有点说不过去。因为就算是没算到这场雨,那么诸葛亮还有办法,立刻干掉司马懿,这就引出了第二个反常!
其二:上方谷大雨一下,为何诸葛亮不立刻下令,居高临下来个万箭齐发?若这样,司马懿能逃出的几率就非常渺茫了。可诸葛亮只说了那句话后,便再无动作了。
有人曾解释说:弓箭够不着,杀伤力不够。可看原著“山上火箭射下”。且居高临下射箭,杀伤力只能更恐怖,这就犹如高空坠物般厉害,如何能杀伤力不够?
还有人解释说,诸葛亮被天意吓着了,认识到了烧不死司马懿是天意,所谓“不可逆天”,这点倒符合《三国演义》的内容框架。
于是,正因有了“不可逆天”的这个解释,便又出现了第三种解释:诸葛亮是在报恩。因为空城计时他明白是司马懿帮着自己获胜。如今既然突降大雨,烧不死了,那就让司马懿去吧。
空城计,是诸葛亮一出岐山时遇到的最大危险,司马懿放过了他。
火烧上方谷,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出祁山时,司马懿遇到的最大危险,诸葛亮放过了司马懿。
从《三国演义》设置的这两故事的结构来看,一头一尾,两人彼此成全,虽是一对死敌,却又英雄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