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奉系军阀的将军郭松龄来说,1925年确实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起伏年。
因为在这一年他有非常大的可能性打败张作霖,从而掌握整个奉系军阀,成为一方诸侯。但他也不会想到,在种种原因的影响下,别说是打败张作霖了,即便他已经兵败被杀,却还是被张作霖曝尸三天。从这一角度来看,郭松龄也真的是惨。
其实郭松龄在反叛之前,他是绝对的奉系军阀高层,光是他能直接调动的军队,就有7万人。能把这么多的军队交到郭松龄手中,足以看出张作霖对他有多么的信任,再加上他是张学良的绝对心腹,张作霖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郭松龄会起兵造反。
一,郭松龄为何起兵反奉?
1925年11月23日郭松龄率领7万大军起兵反奉,兵锋直指奉天。11月28日郭松龄占领山海关,12月5日占领锦州,12月14日郭松龄发表《痛告东三省父老书》,宣布张作霖十大罪状,并发布自己的十大方针。
但也是在这一天,日本宣布支持张作霖,并进行武力干涉,这才给张作霖争取到到足够的时间去调兵遣将,进行一系列的军事部署。12月21日,郭松龄和张学良在巨流河一带展开决战。但仅仅3天的时间郭松龄就遭遇惨败。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郭松龄于12月24日凌晨,连夜率领卫队逃往营口,25日在逃亡途中被捕,兵败被杀。
如果再给郭松龄一个选择,也许他还是会起兵反奉。哪怕他身居高位,深受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信任,但也会因为这4点原因,走向张作霖、张学良的对立面。
第一,奉系军阀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
在奉系军阀内部,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以跟随张作霖打下东三省的元老为主,又称老派。另一派以东北新军为主,又称新派。
老派的代表人物有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孙烈臣、吴俊升等,他们的资历最老,更是奠定奉系军阀的基础,因此他们的地位最高,权势也最大。
而新派中又分为两个派系,分别是士官系和讲武系。士官系以杨宇霆为首,成员大多数都是日本留学归来的。讲武系以郭松龄为首,成员大多来自保定军官学校、东北陆军讲武堂。
在那个年代,许多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就认为高人一等,士官系也不例外。士官系不仅对讲武系十分嫌弃,还经常打压。
更要命的是,士官系的杨宇霆深受张作霖信任,而讲武系的郭松龄又深受张学良的信任。依靠着张作霖的宠幸,杨宇霆甚至连张学良都不放在眼里,就更不要说郭松龄了。而郭松龄心胸狭窄,每一次被杨宇霆打压他都要怼回去。为此杨宇霆和郭松龄是历来不和,甚至是水火不容。
但因为杨宇霆的靠山是张作霖,所以几乎每一次都是郭松龄落入下风。这久而久之,既然张作霖不愿意为他解决杨宇霆,那他不如发动叛乱,自己解决杨宇霆。
第二,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对郭松龄奖赏不够。
张作霖之所以能取得第二次直奉战争的胜利,郭松龄取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他没有想到,战争结束后的论功行赏,他不仅什么好处都没有捞到,反而他的死对头杨宇霆还成为江苏督军。
在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下,郭松龄无疑是对张作霖有怨气的。原本郭松龄是想担任安徽督军的,结果这一职位被姜登选给抢走。更让郭松龄愤怒的是,安徽、江苏两省在姜登选、杨宇霆的管理下,没多久就被孙传芳占据。
在他看来,如果是他来担任这两省的督军,那奉系军阀怎么可能会丢掉这么大的地盘?
第三,郭松龄和张作霖理念不合。
郭松龄一直认为,奉系军阀应该“精兵强卒、保卫桑梓、开发东北、不事内争、抵御外侮”。在他看来,奉系军阀应该全身心地建设东北,提高东北的综合实力,不参与中原逐鹿,并积极地想办法抵御沙俄和日本的渗透。
如果张作霖真的能听取郭松龄的意见,关起门来建设东北,抵御外敌,也许九一八事变就不会发生,东三省也不会沦陷。但可惜的是,张作霖采取的是杨宇霆的建议,选择逐鹿中原,争霸天下。
在一定程度上,郭松龄是旧民主主义者,要知道他在加入奉系军阀之前,他还是同盟会的成员。在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影响下,郭松龄是十分反对国内内战的。在他看来,奉系军阀不应该中国人打中国人,有内耗的功夫倒不如先把东北境内的日本人赶出去。
但郭松龄的这一观点,张作霖是极其的不赞同,甚至张作霖为了获得日本人的援助,甚至还打算与日本签订袁世凯的《二十一条》。在郭松龄看来,这就是卖国,是他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在这种理念不同的情况下,郭松龄的起兵反奉自然是无法避免的。
第四,冯玉祥的蛊惑。
冯玉祥进入北京后,他就需要直接面对来自奉系军阀的压力。由于综合实力上比不过张作霖,冯玉祥便一边委以虚蛇,另一方面秘密联系郭松龄,希望郭松龄能起兵反奉。
不得不说,冯玉祥的手段十分高明。1925年5月五卅惨案发生,事件震惊中外,冯玉祥更是四处奔走,要求各路军阀应该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他自己更是表示,为国赴难,愿效前驱。
郭松龄被冯玉祥的爱国热忱给打动了。除此之外,郭松龄还被韩复渠的爱国热情给打动了。
1925年10月,张作霖派郭松龄到日本公干,在日本郭松龄遇到了韩复渠。两人见面后,韩复渠这么说道,“国家殆危到今日这个地步,张作霖还为个人权力,出卖国家。他的这种干法,我无论如何是不能苟同的。我是国家的军人,不是某一个私人的走狗,张作霖若真打国民军,我就打他。”
额,真不知道韩复渠再说这些话的时候脸不脸红,但反正郭松龄是相信了。
回国后的郭松龄便与冯玉祥密切来往,两人还达成了合作意向,什么一起对付张作霖,一起反抗帝国主义,一起想办法将日本人赶出东北之类的,就连取得胜利后的如何利益分配都谈好了。
但郭松龄无论如都不会想到的是,在他起兵反奉后,冯玉祥不帮忙也就算了,反而还出兵进攻他的另一个盟友李景林,以至于郭松龄最终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
从这一角度上看,郭松龄起兵反奉的原因是因为冯玉祥,失败的原因也是因为分为冯玉祥。毫无疑问,郭松龄被骗被坑了。
二,郭松龄起兵反奉失败的原因
在这4点原因的影响下,郭松龄最终率领7万军队起兵反奉。一开始意气风发的他完全想不到,仅仅1个月的时间,他不仅兵败被杀,还会被张作霖曝尸三日。
那么又是因为哪些原因,导致郭松龄的失败呢?
第一,郭松龄的实力还无法和张作霖相比。
虽说郭松龄手中拥有着7万大军,但张作霖所拥有的军队还是超过了20万。只不过这20万大军分布在东北三省,一时半会无法全部调集过来对付郭松龄而已,这才导致在战争初期,张作霖节节败退,甚至都已经做好通电下野的准备。
但随着战争的进行,获得喘息之机的张作霖便逐渐掌握主动权。在这种7万对20万的情况下,失败也是正常的。
更何况郭松龄麾下的这7万大军,就全部是愿意反奉的吗?
要知道郭松龄麾下的这7万大军,是张学良和郭松龄共同打造的,当中有不少人是向着张学良的。再加上张作霖在军中的威望要强于郭松龄,因此这7万人并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
第二,郭松龄准备不足,后勤补给出现问题。
战争开始后,郭松龄还是很顺利的。但当他越过山海关进入东三省后,寒冷的天气就让士兵们无法忍受。
在关内,士兵们穿着单衣也觉得还好。可是到了关外,寒冷的天气别说是打仗了,手脚都施展不开。然而对此郭松龄都没有提前做好准备,以至于到最后他的军队穿着单衣,而张作霖的部队穿着棉衣。
那时候已经是冬天,而且那还是东北的冬天,直接就把郭松龄部队的战斗力减损了一半。
更无奈的是,郭松龄的主要势力范围在河北秦皇岛一带,当他率领主力部队出关后,他的补给线很快就被张作霖切断。原本就天气寒冷,结果后勤又无法得到保障,士兵们没有吃的没有穿的,后来又缺少武器弹药,这怎么可能不会失败?
第三,日本人的武力干涉。
郭松龄起兵后,日本就找到他,希望郭松龄能答应一系列卖国条件。不用想,郭松龄自然是不会答应的,于是日本就转向张作霖,并向张作霖提增筑吉会等7条铁路、获得商租权等损害中国国家主权的要求。
已经慌不择路的张作霖想都不想就答应了下来,双方便签订了秘密条约,于是日本先是在外交方面对郭松龄施压,后来更是武力干涉,直接出动军队阻扰郭松龄的军事行动,禁止郭松龄使用铁路,甚至又从朝鲜和日本国内调来了2个师团,就驻扎在奉天城外。
日本的这一系列调动,让郭松龄攻打奉天的时间一拖再拖,直至失去最佳时机。以至于在他12月22日下达进攻命令的时候,张学良都已经在巨流河对岸集结了7万大军了。
不仅如此,日本还给张学良提供了许多武器弹药。相对比之下,郭松龄的军队在错失良机的情况下,已经面临着缺衣少粮的地步,又怎么可能赢得胜利?
第四,两位盟友,冯玉祥、李景林的坑蒙拐骗。
郭松龄在起兵反奉之前,冯玉祥、李景林是信誓旦旦地说要站在他这一边,并且会全力以赴地支持郭松龄。
结果没想到郭松龄开战后,冯玉祥就按兵不动了。这一举动让李景林也是直犯嘀咕,再一想到郭松龄在天津囤积了6万套棉衣棉裤和大批钱财,这不禁让李景林见财起意,直接就派兵将郭松龄的这些棉衣棉裤和大批钱财给据为已有了。
也就是说,李景林退出郭松龄的阵营,违背之前说好的约定,而这也是为什么郭松龄的军队入关后都还穿着单衣的原因。
李景林的违约背盟,直接就切断了郭松龄的退路,郭松龄为了防备李景林在背后捅刀子,就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来防备后方,以至于郭松龄在和张作霖决战的时候,手上的兵力只有4万人。
李景林违约后,紧接着冯玉祥也违约了。毕竟直隶是李景林的地盘,已经控制北京城的冯玉祥自然也想占领整个直隶,于是他俩爆发大战,压根不顾他们与郭松龄说好的约定。
在郭松龄的牵制下,张作霖无暇南顾,可把冯玉祥高兴坏了,没多久就占据了直隶、热河。这也为什么说郭松龄完完全全的是被冯玉祥给坑了,如果不是因为郭松龄,冯玉祥也不可能这么轻易地占据直隶、热河。
如果冯玉祥、李景林能遵守约定,共同出兵对付张作霖,即便郭松龄无法取代张作霖,成为奉系军阀的新BOSS,那至少也不会落个曝尸三日的结局。
这场战争打下来,冯玉祥是高兴了,但郭松龄却悲剧了。在后路被切断又孤立无援的情况下,1925年12月24日凌晨,趁着夜色的掩护郭松龄率领卫队逃往营口,但没想到第二天就被张作霖的追兵追上。这位奉系军阀的高级将领,最终兵败被杀,又惨遭曝尸三天。
三,郭松龄起兵反奉的影响
郭松龄反奉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但也必须要承认,郭松龄的起兵反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1,在这一事件上,受到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张学良。
张学良之所以能在东北军中站稳脚跟,被人尊称一声张少帅,郭松龄的帮助是最大的。他不仅帮助张学良出谋划策,训练军队,还给张学良管理军务,替他带兵打仗。
在和直系军阀打仗的时候,虽然张学良是名义上总司令,但实际上的指挥官是郭松龄。也正是在郭松龄的帮助下,张学良才能打赢与直系军阀之间的战争。可以说他与郭松龄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刘备与诸葛亮,朱元璋和刘伯温那样。
当郭松龄兵败被杀后,张学良手上便无人可用。再加上他的能力只能说是一般般,这也难怪在张作霖去世后,张学良会做出那么多的蠢事出来。
2,奉系军阀损失巨大。
郭松龄所率领的那7万大军,可以说是整个奉系军阀中,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部队。虽然在这场战争中他们因为缺衣少粮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但还是让奉系军阀付出了巨大代价,光是精锐部队就伤亡了5万多人,以至于在第二次北伐战争中张作霖几乎都没怎么抵抗,就退守关外了。
在这场战争中,姜登选、郭松龄被杀,李景林出走,直接就让张作霖的奉系五虎没了3位。张作霖更是因此对新派将领失去信任,将许多跟郭松龄有联系的将领移除出军队,东北军的战斗力也因此下降。
而且老派对张学良也更加的不放心,张学良在军中的威望更是急剧下降,奉系军阀内部更是动荡不安,内耗加剧。
3,日本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
在郭松龄反奉之前,东北的主动权是掌握在张作霖手中的,在表面上日本还是得对张作霖客客气气的。
郭松龄反奉时,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借口调来了两个师团的兵力,张作霖也迫于郭松龄的压力给予了日本更多的便利。
等到郭松龄兵败被杀后,意识到张作霖元气大伤的日本便趁此机会,进一步的渗透,为日后的侵略做准备。可以说郭松龄的起兵反奉,不仅让冯玉祥渔翁得利,还让日本人给趁火打劫了。
站事后诸葛亮的角度上看,如果张作霖能够听从郭松龄的意见,不参与军阀混战,而是闭关发展,抵御外敌,历史就很有可能被改写。
但这都只是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