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第35集电视剧《宜昌保卫战》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
一部让广大受众喜爱和追捧的好剧作,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圈可点之处,不一而足。而笔者以为,很重要一点,这与剧创人员所作的积极努力,力争在抗战题材剧上有所突破、贵在求新显实是分不开的。《宜昌保卫战》就是这样一部具有创新意义的好作品,它以全新的视角、史诗的叙述方式,讲述了78年前发生在鄂西的震惊世界的宜昌大撤退以及后来发生的石牌大战,以“门户不倒、信心不丢”为主题的系列故事。今天重新打开这段雄浑壮烈的篇章,却依然能感受到那滚滚硝烟、隆隆炮声以及长江奔腾、人喊马嘶的悲壮。正如有观众所说,正是剧创人员重在求新显实上的努力,让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意志。
首先是切入题材上运用新的视角。《宜昌保卫战》的编导一脱众多抗战剧“泛滥”的窠臼,没有拘泥于以国民党抗战为主或以共产党抗战为主的纠结,而是站在全民族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更宏阔的视角,讲叙我们全民族求亡图存、我以我血荐轩辕共赴国难的抗战故事,举国力皆心付出,满山花是血浇成。在这样一个宏大背景下,退无可退,从小到土家族划夫队民工兄弟,码头工人,再到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再到如杨帆、胡宜生等抗战将士,一幅如火如荼、风起云涌的抗战画卷就此展开。
二是对人物个性鲜明追求的新塑造。哲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艺术不外乎是人性的影子。”一部文艺作品成功和与否,人物刻画是关键。《宜昌保卫战》中,不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一个个都让人过目不忘。比如对首次出现在抗战荧屏的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的刻画,国难当头,他为国为民、甘愿倾其所有;在码头淡定自如、视死如归,成为宜昌大撤退的不朽丰碑;除了正面对他的音容笑貌铺陈外,还通过人民为他舍身保护与深深爱戴来突显,并相得益彰。再如胡宜生、江美云的塑造上,通过内心的冲突和认识上的不断成长变化,使这些人物栩栩如生,跃然荧屏,成为抗战剧中过目走心、久久难忘的众多群像当中鲜活的“这一个”。
在思想深度层面上的新开掘。如果说,艺术是感情的传递的话,那么,思想则是艺术的灵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的长河里流淌着血与火,有忠诚,也有背叛;有荣光,也有耻辱;有张自忠的以死殉国,也有警务司令蔡继伦的在国难当头之际仍贪腐成奸、不择手段去大发国难财,还有军统情报主任朱若愚迷途自咎。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贪腐问题不仅决定战争的胜负,甚至可以亡党、亡国。这种深入的现实观照,对我们当下在全党的培养“四个意识”、“两学一做”教育活动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誓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慨,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成为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宜昌保卫战》正是通过在题材的新视角、对人物的新塑造、对思想的新开掘的处理上关注细节,再现史实风云,昂扬了中国精神,讴歌了中国力量,从而成为一部让人耳目一新、匠心独具的抗战剧精品力作。(徐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