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精神辽兴安
张海峰
在大兴安岭开发建设50周年之际,地区区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精心策划和组织了“抗联精神辽兴安”区行新闻采访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弘扬抗联精神。展示旧地区的新面貌。总结交流经验。
采访团一行,沿着当年抗联三支队战斗的足迹,一路走村入户,深入采访,通过电视新闻、报纸专刊,把所见所闻所得原汁原味地传递给广大观众和读者,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良好的反响。今年,是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是抗战胜利69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纪念大会上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不断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就告慰我们的前辈和英烈!”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以王明贵、王钧和陈雷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三支队,奉命从内蒙古大兴安岭进发,一路挺进黑龙江大兴安岭,曾三次翻越伊勒呼里山大岭,转战呼玛山水之间,组织发动群众,捣毁日伪采伐点、采金点,击毙日军少佐,牵制日寇兵力,策应抗日正面战场,历时3个月,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与此同时,抗联三支队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一百多名抗联战士英勇牺牲,长眠于库楚河畔。抗联三支队与东北抗联将士一道,铸就了光耀千秋、彪炳史册的抗联精神,即不屈外侮、奋起抗敌、捍卫民族独立的伟大民族精神;忠贞爱国、矢志不渝、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困境求存、险境无畏、绝境赴死的大无畏牺牲精神;愈挫弥坚、宁折不弯、坚韧不拔的顽强奋斗精神。这种精神与如今广大林区职工经过50年的开发建设所形成的以“突破高寒禁区”为鲜明特征的大兴安岭精神一样,都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更是我们今后转型发展时期“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两种精神,我们都要世世代代恒久传承,不断发扬光大。
多年来,伴随着林区的发展,呼玛的30个老区村,新林、松岭各两个老区镇也发生着深刻的前所未有的变化。在当地党和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各职能部门形成合力,加上老区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老区村镇的经济建设稳步发展,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群众的幸福生活指数明显提高。如此巨大的变化,向人们展示的“把资源管起来,让百姓富起来”不仅仅是一句掷地有声的口号,更是让人振奋,令人鼓舞的活生生的现实。作为老区工作者,作为各路新闻媒体,有责任也有义务深入老区实际捕捉新闻热点,解读新闻真谛,用我们的笔和镜头为老区的变化,为老区的新貌鼓与呼,感召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和支持老区建设与发展,为老区群众过上好日子出力献策,以实际行动密切党和政府与老区群众的血肉联系,为老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全面践行党对老区人民的庄严承诺,告慰抗联先烈的在天之灵。
一直以来,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重视、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基层的专兼职老区工作者主动与社会各界及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在为老区群众服务的同时,也创造了许多新鲜的宝贵经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总结,更广泛地推动交流借鉴,不断放大转化为推动老区工作健康发展的强劲动力和辉煌业绩。
应该认识到:老区工作并非无足轻重,而是举足轻重;并非是少数人的“专职”,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不是不足挂齿,而是应该念念不忘。只有老区快发展,才是健康的发展,只有老区富裕,才是全面的小康。关心支持老区建设怎么做都无止境、无上限。我们要在履行促进老区建设发展的光荣使命中,探索内在规律,争取超前性、主动性,倡导创造性,科学而冷静地应对林区转型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在实践中感悟,在推动中提高,努力把大兴安岭的老区建设引领到一个新的起点,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老区行题咏
赖雨泠
库楚英风
一
踏破兴安赴国殇,岭上长存忠骨香。
仰止丰碑山水际,撑起华夏铁脊梁。
二
无限江山库楚河,松风吹泪漾清波。
汤汤远去吟国难,脉脉回旋唱悼歌。
不是英雄浴血战,何来后世享福泽。
于今野岭丰碑下,当日山花开满坡。
三
硝烟散尽水天清,滴翠流红大岭行。
曲径归时忽遇雨,层楼看处恰临风。
丰碑傲立群岚小,史笔辉煌百代功。
指点江山人莫忘,江山底下枕英灵。
四
苍天下泪祭英灵,库楚扬波壮士声。
无语青山知肃立,有情岸柳解躬行。
层阶远上英雄冢,万木时摇战地风。
诫我后人当谨记,国盛军强乃和平。
碧洲印象
树映花偎隐碧洲,蜂飞蝶舞竞风流。
来寻战地英雄迹,共看老区巧运筹。
黑耳平铺富裕路,红松留筑子孙楼。
为官一任凭谁记,青史题名在上头。
翠岗闲情
倚栏凭槛赏游鱼,人共远山入画图。
风动蓝莓香浸润,雨馀花木影扶疏。
碧波鸭戏闲情适,翠岗犊鸣惬意足。
若遇渔樵当借问,桃源尽日欲如何?
呼玛界江咏怀
一江横峙碧森森,只见江山不见人。
纷纷说甚成与败,滔滔逝去俱无痕。
悬崖顶上眺界江,飞跨中俄巨龙翔。
莫问古来多少事,水流日夜话沧桑。
画山咏
破空飞至东南倾,兀立江边俯巨龙。
藐视群岚形倨傲,君临两岸势峥嵘。
曾经鏖战闻金鼓,惯看往来举酒情。
百代流光回首际,一山如画倚苍穹。
悼库楚群英
菩萨蛮
英雄埋冢知何处,只身且向关山去。雨后好江山,丰碑山水间。
报国明大义,赴难捐生死。库楚仰遗风,后来无限情。
采桑子
孤军踏破兴安岭,荡寇杀敌,血染红旗,卧雪餐冰转战急。
英魂已逝丰碑在,草色离离,冢上花枝,吐尽哀思不费词。
韩家园记忆(渔家傲)
林海苍茫何所遇,当年旧迹山深处。跃马家园子路,人民助,蛟龙倒海翻江去。
再见已非昔面目,英雄俱老情如故。能几度,临风且把衷肠吐。
遗韵(浪淘沙)
向晚雨初晴,心意朦胧,前尘往事俱成空。烈士慨然今在否?刻勒碑铭。
仇寇又横行,犬吠声声,钓鱼岛上警钟鸣。扬我军威修武备,告我英灵。
记者手记
沿着红色足迹一路走来
□本报记者常龙
为铭记历史,捍卫和平,追忆先烈,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联精神,在纪念抗战爆发77周年、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之际,我们沿着抗联英烈的足迹,重温那段悲壮激昂、可歌可泣的抗战岁月,聚焦革命老区今天的建设与发展,挖掘老区人民在改革转型、创业致富进程中戮力同心、富民兴业的精神动力,感受在新的形势下,红色历史文化对老区经济社会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在这次地区老区宣传工作领导小组主办“抗联精神耀兴安”老区行新闻采访活动中,我们深入到松岭区小扬气镇、劲松镇,新林区碧洲镇、翠岗镇及呼玛县,一起和老区人民感慨往昔、畅想未来,深入了解了老区人民的生活状况,活动结束时我们都已经同老区人民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走进百姓生活,踏入他们劳动的土地,我对他们的了解更加真实和深入,感受到了他们的苦与乐,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和希望。有了这些了解,我相信以后新闻报道会更加切合实际,内容会更加丰富翔实。这些是我对这次活动的深切感受和最大的收获。
我们行程的第一站是松岭区小扬气镇、劲松镇,作为革命老区,小扬气镇和劲松镇都曾经历了血雨腥风的洗礼。小扬气镇是1941年12月11日,东北抗联第三路军三支队首度踏足黑龙江省大兴安岭的第一站,在此拉开了抗联三支队挥师北上的序幕。劲松镇是库楚河战斗发生地,1942年2月中旬,抗联三支队在库楚河与日伪遭遇,100多名抗联将士英勇牺牲,长眠在库楚河畔。在东北抗日联军三路军三支队烈士纪念碑前,我们集体向烈士敬献了花圈。望着高耸的纪念塔,我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看着纪念碑上烈士的名字,我仿佛看到了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而呐喊冲锋,又仿佛看到他们为中国今天的成就感到欣慰。这里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让每一个了解历史的人都能够穿越到过去,重温那段艰难历史。
从打响库楚河战役的松岭区小扬气镇,途经“陈雷借马”的韩家园镇,再到抗联战士渡江的呼玛县旺哈达,我们沿着红色足迹、红色印记前行,每一次参观学习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都是一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
记者体会到的,不只是革命精神的“原生态”,更是这种精神对每个人、每个家庭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带来的强大作用力——“以前出门是泥巴路,现在全部变成了水泥路,平时走亲戚都方便多了,还通了自来水,用上太阳能,农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呼玛县沿江村村民王大姐笑着告诉记者;村主任李自坤笑呵呵地告诉记者:“村里去年进行了道路建设。如今,村里都是水泥路,有人行步道板、绿化带,城里有的,我们村也不差啥!现在是城里人经常下乡来玩,觉得我们这里空气好、环境美,还说羡慕我们呢!”
红色记忆需要铭记和坚守,但发展是硬道理!回顾此次“抗联精神耀兴安”老区行新的见闻,记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红”,“红”既是革命老区的写照,又是革命老区传承和依托“红色精神”,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经济的载体。
作为一名宣传者,记者有责任、有义务、有使命,传承、弘扬抗联红色精神。记者也希望,在革命老区人民艰苦奋斗、敢于创新的实践下,大力弘扬红色精神,为老区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促进老区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造福人民。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常龙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