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三超画”
打开列,
《博论》、“宝”、美宝华也是如此。
一份努力,让他完成了从工厂工人到党报评论员的转变;一份坚守,让他从事评论写作与分管评论工作30多年,从《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成长为《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作为资深新闻工作者,他荣获过范长江新闻奖,捧起过6座中国新闻奖奖杯,其评论作品为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鼓与呼,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诸如《祖国万岁》等经典之作数不胜数。
一腔热血化作如椽之笔,一份忠诚矢志为党为国。卸任《人民日报》副总编,不过是换一个身份继续为党工作。
从今日起,本版每周四将定期推出《博论》专栏,邀请米博华同志与广大读者一起关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评说反腐风云,献计全面从严治党。
“约束很多,重要一条是遵守政治纪律。经常会看到,有的人写文或讲演,把共产党骂得一无是处,甚至透着仇恨。如果以为这些是偏执人士所为,那就错了,有的恰是党员干部甚至是领导干部;如果以为这只是不同看法的讨论,也错了,有的人压根屁股坐的就不是地方。”
党员意味着什么?入党誓词里讲得很清楚。只是,由于年代不同,人们经历不同,对其中含义理解不尽相同。比如“永不叛党”,在白色恐怖年代,是残酷的考验甚至是生命的承诺。一位作家对重庆渣滓洞所发生的故事做了认真的考察,发现酷刑之下、生死关头,做到不叛党的,勇气和胆量绝非凡人。那个年代,党员意味着奉献和牺牲;仅仅是愿意跟着共产党走,就很了不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当然不能像过去那样,“带镣长街行”,“砍头只当风吹帽”,但也不能把发展党员看成稀松平常的一般性工作,把入党看成是升职和就业的一张门票,把党的组织活动变成“嘉年华”那样的“派对”(恕直言,有的单位支部生活就像是娱乐活动)。如果缺少甚至没有党的意识,不清楚党员意味着什么,党还有什么战斗力?!
党员的含义,至少和党的历史一样丰富,很难备述。但起码这三条应该有共识吧:更多约束,更多放弃,更多担当。
约束很多,重要一条是遵守政治纪律。经常会看到有的人写文或讲演,把共产党骂得一无是处,甚至透着仇恨。如果以为这些是偏执人士所为,那就错了,有的恰是党员干部甚至是领导干部;如果以为这只是不同看法的讨论,也错了,有的人压根屁股坐的就不是地方。令人不解的是,既然党员对自己所在党彻底否定,为什么还留在党组织里,甚至计较科长何时升处长。另一方面,明知有人吃里扒外,有的党组织为什么不批评不教育不处理。或许有人说,这又不是错误,用不着认真。但不知想过没有,在党言党,这是起码的政治品德。连这样的约束都不要,还叫什么党员。
放弃,包括放弃一些个人利益。常听到的一句话,党员“看得出来、站得出来、豁得出来”,这是共产党安身立命的法宝。现在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还有多少呢?不好妄议。只是感到,在有的部门和单位,已然不是个人服从组织,而是组织必须照顾个人。调动工作或者调换岗位,常听到这样的理由:老婆不同意,不去;孩子要考学,不去;福利比原单位差,不去;上班离家远了,不去;有时还得加班,不去——这些其实远算不上是什么个人利益,至多也就是需要个人克服的困难,如果党员连这个都讲不通、做不到,那么当真的有一天遇到点考验时,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职务越高、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多、担当就越重。坦率地说,当官有时就得受点委屈,扛些风险,作些奉献。只想比别人得到更多的尊敬和实惠,却不想受累和担责,天下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有的人当官都成精了:当下看不到成绩的事,不干;不讨领导好的事,不干;得罪下面的事,不干;自己捞不到实惠的事,不干;复杂棘手的工作,不干。有的人工作上出了问题,先撇清自己:我不知实情,我不管这段,反正没我的事,等等。有的干部做与不做、大做或小做、真做或假做、实作或虚做,似乎与党的事业、老百姓利益无关,而是把个人利害放在绝对优先的位置。
现在的年轻人相当坦率,曾有人询问我,是在大学入党好,还是工作后再考虑为好。这关涉在机关还是在非公经济就业以及前途问题。“难道这也是入党的一个考量吗?”这完全超出了我对入党的认知,一时语塞,无以应对。这是个学业和品德不错的青年。只是入党这件事,想法还真的不上路。感到,政治上还要历练历练。
有报道说,2014年全国发展党员205.7万名,较上年减少35.1万名,降幅为14.6%。发展党员增幅已经连续两年低于2%。不再追求数量,注重提高质量,这是明智之举,也是早就该注意的问题。入党意味着什么?这是个必须彻底想透并回答的问题。稀里糊涂地入党,或者稀里糊涂地发展党员,对党的组织和要求进步的人们,恐怕都不是郑重和负责的态度。(米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