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作为杀伐决断的开国君主,一直以刻薄和稳重著称。
关于朱元璋的阴险刻薄故事,对我而言,印象最深的是少年时读过的一个民间故事。
故事大致是说:朱元璋出身贫寒,少年时替地主放牛,后来为了活命而出家为僧。不过,朱元璋胸有大志,风云际会,终于成就一代帝业。
两个和朱元璋曾一起放牛的儿时伙伴听说他当了皇帝,便相约到南京找他,以讨一官半职。
第一个上殿后,生怕朱元璋忘了自己,指手画脚地说:“大哥,你还记得我吗?那时候咱们一起给人家放牛,有一次我们在芦苇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吃,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抓豆子吃,结果把红草根卡在喉咙里,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一把青菜吞下,才把那红草根带进肚子里的哩。”
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朱元璋的脸青一阵,红一阵,又气又恼,喝令武士:“快人哪,快把这不知哪儿冒出的疯子拖出去砍了!”
同来求富贵的伙伴在殿外候着,看武士拖着先入殿的这位出来斩首,顿时吓得魂飞魄散。
不过,他还算机灵,随后进了大殿,定了定神,行大礼下拜,高呼万岁,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子挡兵,多亏了菜将军。”
这位说的还是刚才那位说的同一件事,但说得动听含蓄。
朱元璋龙颜大悦,哈哈大笑,立即重重封赏了这位儿时伙伴。
通过这则故事,朱元璋似乎是很忌讳别人提他幼时的贫苦生活的。
但这不是事实。
朱元璋不知多少次在朝堂上、在诏书中说“朕本农家”之类的话。
甚至,他自己亲笔写的《御制皇陵碑》,里面提及少年家贫凄惨之境,父母亲是怎么死的、兄嫂是怎么死的,自己是怎么落难、流浪,怎么漂泊四方当乞丐,足让听者心伤,闻者落泪。
民间故事之外,还有象《闲中今古录》、《翦胜野闻》、《朝野异闻录》、《传信录》,乃至《廿二史札记》等书都记:朱元璋因为当过和尚,所以忌讳别人提到与和尚有关的字眼,如“僧”、“光”、“秃”之类。
其中,还煞有介事地举到这样一个例子,说:“杭州教授徐一夔贺表,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帝览之大怒曰:“‘生’者,僧也,以我尝为僧也。‘光’则雉发也,‘则’字音近贼也。”遂斩之。”
这些事儿,完全是子虚乌有的。
经查,徐一夔曾参与撰写《大明集礼》,一度入续修《元史》名单,但因病告老还乡而作罢。此人一直活到建文二年,年龄八十多岁,根本就不是死于朱元璋刀下。
实际上,朱元璋也从来没有刻意隐瞒过自己做和尚的经历。
朱元璋当年出家当和尚的地方是皇觉寺,他当皇帝之后,就一门心思要把皇觉寺恢复兴建,后来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扩建,大大方方赐名“大龙兴寺”,意思是大明王朝的基业就是从这儿兴起的,他还亲自撰写了《龙兴寺碑》文。上面提到的《御制皇陵碑》,也明白广告天下,表明自己曾经“空门礼佛,出入僧房”。
所以,所谓“少年家贫”、“当过花子”、“做过和尚”等等,都不是朱元璋所忌讳的东西。
那,朱元璋有没有忌讳的东西呢?
有。
刘辰《国初事迹》记载有一件事儿,即镇江有块碑,是纪念当年朱元璋讨伐张士诚得胜的“得胜碑”,只因上面刻着一个龙凤年号,被朱元璋知悉下,不问青红皂白,马下让人捶毁。
这个龙凤年号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白莲教首领韩山童会同刘福通等人以灭元复宋为号召,在颍洲(今安徽阜阳)发动起义。起义军壮大得很快,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在亳州(今安徽亳县)称帝,为小明王,国号大宋,建元龙凤,史称龙凤政权。
朱元璋的队伍尊奉韩林儿为主,就用了龙凤年号。
然而,在干掉了陈友谅之后,朱元璋的势力膨胀迅猛,韩林儿的存在,就成为了阻碍朱元璋发展始的一块大石——只要韩林儿还在,朱元璋就不大好称帝。
龙凤政权十二年十二月,也就是1366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朱元璋派人把身在滁州的韩林儿接到南京过年,但在前往南京的途中,韩林儿溺水而亡,即《明史·韩林儿传》记载:“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儿归应天,至瓜步,覆舟沉于江。”
韩林儿之死,有可能是意外;也有可能是廖永忠想替朱元璋扫平障碍的自作主张;当然,更大的可能是朱元璋授意廖永忠而为。
不管如何,韩林儿死后,朱元璋就不再用“龙凤”年号纪年了,公元1367年被称为“吴元年”。而到了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年号改为了“洪武”。
这之后,朱元璋竭力摆脱“龙凤年号”留下的阴影。
上面提到的镇江刻有龙凤年号记功碑被毁,便是一个例证。
还有,龙凤政权前后历时十二年,在与元朝政府作战的同时,十分重视对经济领域里的争夺和控制。为了抵制元朝政府发行纸币的侵害,曾铸行过十分精美的“龙凤通宝”铜钱,以资流通。
但这些铜钱,却在洪武初年被销毁得万不存一。
现在韩宋历史不为人所熟悉,就因为留存的史料、文书,已被朱元璋悉数销毁。
朝野也都知道朱元璋忌讳别人提起他与韩林儿的君臣关系,全都噤口不提。
这个禁区,到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才由朱元璋本人稍予放开。
该年,朱元璋十七子宁王朱权承旨编成《通鉴博论》,其中在至正二十六年条下写了“廖永忠沉韩林儿于瓜步,大明恶永忠之不义,后赐死”一段话。
正是如此,在建文、永乐年间出现的俞本《纪事录》、刘辰《国初事迹》等书才略提一二。
但是,朱元璋死后所编的《明太祖实录》,仍是对于早年其与龙凤政权的臣属关系仍是不著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