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是古代文人墨客书房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其中,砚虽名列最末,但“文艺界”一直有“四宝砚为首”的说法。北宋翰林学士苏易简主持编纂的《文房四谱》中这样解释:“笔墨兼纸,皆可随时取索。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古人认为,笔、墨、纸都不可以长久保存,而砚台因多为石制,却可以流传千古。作为文明古国,我国砚台的品种繁多,还有不少千年古砚传承至今,我省上饶玉山县的罗纹砚便是其中之一。罗纹砚起源、发展于唐宋时期,其品质优良,曾得到过阎立本、朱熹等众多名人大家的赞赏,近现代以来,更成为工艺美术界的“宠儿”,足见这一古老工艺的魅力。
砚质细腻温润如玉
玉山县委宣传部曾宏坤告诉记者,砚台的品质主要是由其材质决定的,玉山罗纹砚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砚台界的翘楚,与其材质有很大关系。关于玉山罗纹砚的材质,清代《玉山县志》这样描述:“石之属有体青而带白,纹直而理精者,出沙溪岭,可研。朱子称为怀玉研。”
经打磨之后,罗纹砚石面泛着光泽,石质结构缜密,将其沉入水中则犹如玉石,正是这些特质成就了其特色。罗纹砚质地细润,纹若水波,发墨如油,难怪北宋诗人唐庚在其《古砚铭序》中称之为“中国名砚”。
关于玉山罗纹砚的由来,当地还有一段民间传说。据当地老人介绍,罗纹砚是唐代一位老砚工路过一条小溪时的无意发现。一天,一位老砚工途经一条小溪时,见两只仙鹤飞落水中,久久不能飞起。于是,老砚工用网进行捞捕,然而,未捞起仙鹤却捞起了一块石头。这块石头形状怪异,有道裂缝,不时还会发出声响。好奇的老砚工顺着裂缝把石头撬开,没想到石头竟化作了两个砚台,砚边各有一只仙鹤立于苍松之上。此消息一经传出,砚工们纷纷进行仿制,开 始在砚台上雕以各种图案花纹。随后,越来越多这样的砚台面世,成为惟妙惟肖、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罗纹砚也开始逐步走上巅峰。
起源于唐代
老砚工无意发现罗纹砚的传说虽然只是一个故事,但其关于罗纹砚诞生的时期还是有依据的。据清代《玉山县志》记载:“本县罗纹石,唐武周年间前便有开采……制成砚台,名罗纹砚。”这也说明了,从唐代开始,江西就有砚台出现。
到宋代时,玉山罗纹砚已经开始大规模制作了,在当时的文人圈里颇具名气,那时,江西砚台的名气和生产规模都达到了顶峰。
曾宏坤称,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怀玉书院讲学时得到一方罗纹砚,如获至宝,称之为“怀玉砚”,并在他的《怀玉砚铭》中写道:“……怀玉山相连,山产砚石,制之为研,曰怀玉研。发墨益毫,贮墨不涸,历寒不冰,盖歙砚之佳者。”朱熹对罗纹砚赞赏有加,从此,玉山罗纹砚名声大振。此外,宋代书法家米芾和金石大家洪适等,都曾以文赞誉过玉山罗纹砚。
因罗纹砚具有发墨细快、久磨无粉杂入墨中、贮水不涸、不损笔毫等特点,被文人墨客视为书房必备之物,罗纹砚成为当地的“热销产品”,旧时的玉山县曾有很多制砚作坊。明代“吴中四杰”之一的杨荃,曾用“素砚还同百亩耕”的诗句,形容当时玉山地区制砚业就像农业一样普遍。直到解放后,玉山制砚业仍然发达,生产的砚台还曾远销国内外。
采用罗纹石制成
玉山罗纹砚采用罗纹石制成,故称“罗纹砚”或“罗纹石砚”。罗纹石产自玉山县怀玉山以东的童坊乡一带,因石上多纹理而得名,其产地旧时属信州府管辖,故罗纹砚又有“信州砚”之称。
罗纹石石质缜密温润,且硬度不高,便于雕琢。石上多有罗纹,有的如水波,有的如细丝,以纹理细密者为佳。据介绍,按石上纹理来分,当地罗纹石有细罗纹、粗罗纹、金丝罗纹、松纹罗纹等十余种,各有特色。
砚台作为古典文化中的雅致器物,在制作上也格外讲究。曾宏坤称,把这些各式各样的罗纹石制成砚台,要经过复杂繁琐的工序。玉山罗纹砚品种繁多,造型有方、圆、椭圆形等多种;按制作工艺,可分素砚和雕砚两大类。素砚有长主砚、主墨海、圆墨海、圆嘴、圆盒和月形等。雕砚则有浮雕、浅雕、阴刻和圆雕等多种雕刻手法,造型生动,巧夺天工。其中,雕砚要经过锯石、围璞、磨璞、光身、雕花等数十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
砚台造型各异
唐代时,砚台只是书生用来研墨的器具,以实用为主,并无装饰,是名副其实的素砚;随着时代演变,制砚业发展,人们的审美变化,市面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雕饰精美、造型多样的雕砚,砚台也成为文人墨客的收藏品。
宋代时文人寻奇石、集名砚成风气,时人杜绾在他的《云林石谱》中记载:“信州玉山县地名宾贤乡。石出溪涧中,色清润,扣有馨,扣之有声,采而为研,作砚甚剑墨。比来裁制新样,如莲杏叶,颇适人意”,可见当时罗纹砚的雕刻已经蔚然成风。
素砚形状规则,可以批量生产。据玉山县罗纹砚制作大师陈文武研究,雕砚制作更为复杂,挑选出合适的砚石之后,砚雕师们会根据砚石的天然纹理为其设计出不同的造型,这一步称为“围璞”;塑形后进行打磨处理,称为“磨璞”;然后进行“光身”,将砚石的表面修整平滑,并开墨池,制成没有纹饰的素砚。“光身”这道程序是检验砚石好坏的重要标准,好的砚石经过“光身”后,通体会散发出亮光。最后才是“雕花”,雕花所用的技法有线绘、浅浮雕、深浮雕和镂雕等,砚雕师会根据不同砚坑的石质、纹理、硬度来进行雕琢加工,制作出自然而细腻的纹饰。
使用后需及时清洗
古人有云:“宁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三日不洗砚。”由此可见,古代文人对砚台是十分珍爱的,并且使用砚台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明代的杨升庸对玉山罗纹砚的使用更是总结出了一套保养之法:“新墨初用,有胶性并棱角,不可重磨,恐伤砚面。”
据陈文武介绍,使用砚台磨墨后,必须尽快用清水洗去砚上的积墨,可将砚台置于木盆内,不宜放置在石池内或地上,用丝瓜瓤轻轻擦洗。清洗干净后,要将砚台自然晾干。就砚台来说,需要时常浸水滋养,以保持砚之莹润,但砚池中却不能含水,以免研磨时影响发墨速度。
此外,为好的砚台配置一个好匣,也是诸多文人的雅致追求,正如古人常说的“砚无床,不称王”。砚台放置于文房书斋中,精美的砚匣兼具观赏价值和实用性,能够对砚台起到保护和映衬作用,使匣“与砚同寿”。因此,为好的砚台配置一个好匣尤为重要。
据上饶砚台研究学者胡中泰介绍,砚台在古代作为实用砚台有两大功能:一是观赏性,二是实用性。而如今,人们使用砚台的频率已经不高了,砚台更多的是作为工艺品进行收藏,寄托了书画爱好者对于历史的缅怀之情以及对于传统“文房四宝”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