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是1996年12月,在那个寒冬里,很多北京人从城市各处背着三轮车、自行车、甚至肩膀,运来了一张旧城市砖头,最终筹集了40万韩元。
这些是什么砖,它们要用来做什么呢?“当时北京晚报收到一个读者的电话,他就说北京站的东侧,据说是外商要盖大酒店,他们发现拆拆迁之后的地方,露出了很长一段的城墙。”亲历过此事的北京晚报记者黄天祥解开了谜底。
黄天祥立刻将此事上报文物局,专家们在暴露出的这段城墙上仔细进行了检查和鉴定。“我也亲眼看到了城砖上明确的写着嘉庆几年的字迹,说明这是明城墙。当时文物局的领导和专家就跟我说,北京市的明城墙已经没有了。这段城墙应该是北京市最后一段城墙,弥足珍贵,咱们应该努力把它保下来。”
作为一座千年古都,北京曾经拥有16座城门和近40公里的高大城墙,瑞典人奥斯伍尔德·喜仁龙在他那本著名的《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中写道:“纵观北京城内规模巨大的建筑,无一比得上内城城墙那样雄伟壮观。初看起来,它们也许不像宫殿、寺庙和店铺牌楼那样赏心悦目,当你渐渐熟悉这座大城市以后,就会觉得这些城墙是最动人心魄的古迹———幅员广阔,沉稳雄劲,有一种高屋建瓴、睥睨四邻的气派。……这些城墙无论是在建筑用材还是营造工艺方面,都富于变化,具有历史文献般的价值。”
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北京依然是一座拥有巍峨城墙的古城,人们进出北京,依然要通过16座高大厚重的城门。八十多岁的北京市民张先得,至今仍念念不忘小时候随父亲出城采蘑菇的情景:他从高大的城楼下穿过,仰视着已满是锈迹的铁皮城门,孩子们每日在城墙上玩闹,一棵棵碗口粗的酸枣树从墙缝里钻出来,雨燕在城楼里欢飞,城楼顶上长满荒草……
上世纪六十年代,因为北京修建地铁,城墙基本全部拆除。然而这最后一段明城墙为什么能保留下来呢?
明城墙刚被发现时候的样子
“崇文门后面那段断墙,东半截正好挨着北京火车站,铁路部门的家属宿舍,都是倚着这面墙盖的。西边的一截,当时是建设局材料库、电业局路灯队的办公室。地铁在北京站拐了弯,这段城墙不碍事,加上依墙而建的那些房子做了‘掩护’,这段墙留了下来,隐藏在层层叠叠的房子后面,所以居然就把这段城墙保留到了1995年。”黄天祥说。他看到的刚显露出额城墙已经想到那个狼藉。“城墙上有些地方把城砖拆走了,露出黄色的粘土,城墙顶上全部都是蒿草,还有一些小树。”
黄天祥回去之后就写了篇文章叫《请留下这段明城墙》,北京晚报第二天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刊登了这篇文章。文章见报以后,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为了把北京最后一段明城墙保护好,文物部门决定进行修复,并在原址建一座遗址公园,然而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老城砖不够,怎么办呢?
专家表示,城砖遗留在社会上的量很大。因为当时北京市陆陆续续把所有的城墙拆掉了之后,散落民间很多,于是就有了市文物局和北京晚报共同举行的北京市全民捐城砖的活动。 “北京晚报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没想到这群众和市民的热情特别高涨,哪怕是一块砖,都要亲自去送到文物局,而且城砖的信息,大量的传到市文物局北京晚报,我就接了不下10个电话。”黄天祥说。“有的城砖被砌猪圈,有的建仓库,这些信息源源不断年底传来,也有市民说家里头说有一块地砖认为是城砖,请专家鉴定。”
这里还有不少感人的故事,北京市民马大爷不但把40年前参与“拆墙运动”时保留的6块城墙砖捐出,还连续12年在全城各处寻找城墙砖,按他自己的话说,是“好上捐砖这口儿”,知道哪儿有拆迁就蹬上自行车到工地转悠,搜罗古砖,再往管理处送。
“现在修旧如旧的明城墙遗址公园里好多城砖实际上不是完整的,都是市民捐来的,北京人真的很爱北京,我很能够感觉出来。”黄天祥说。半年多的时间北京人捐出了40万块城墙砖,所有捐城砖的北京市民都获得一个捐城砖荣誉证书。
1997年,明城墙遗址公园建成。这里春天有梅花,秋天有黄叶,如今已经成为市中心一片休闲散步的绝佳场所,这最后一段桑沧的古城墙,似乎在诉说着几百年的兴衰往事,它留住了北京的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