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有佳人》是描写民国时期、一代命令王池平超的养成剧。
故事的开始就是夏参议从苏州前往北京任职,恰好带着两孩子在车站被人群冲散。孩子走失,被人贩子拐跑,然后遇到了好心的养父母。那个看起来不富有的伯伯,上街买粮食,恰好看到了这两个孩子,只是一眼,便是永远,就那么一眼,也许是前世孽,今世缘。于是埋下了伏笔,自此一生,为其守护。
想来,如果不是为了那两个孩子,如果那个伯伯没有收留那两个落难的千金和少爷,他们的家庭也许就没有那么不幸吧。
很多人在看剧的时候,为其鸣不平,明明养父母对他们那么好,还帮忙寻找亲人,为何寄萍就是不领情?
1、寄萍见证了人世间的黑暗
寄萍为什么不相信养父母呢?因为她见证了人世间的丑恶,她不敢轻易去相信养父母,这跟她之前受到的伤害有关!
他们被人群冲散,迷失了方向,却被人贩子带走,骗他们说带他们寻走爹爹。寄萍是聪明的,很快她就意识到这是一个骗局。
为了自保和救弟弟,她想出了一个办法,她把自己的衣服偷偷的放在了篮筐里,然后在大街上看到警察转向求救。
但是未果!因为这世道黑暗,人贩子说这是我自己的孩子,就因为打了一巴掌跑出来说不是亲生的。这个很有现实意味。
很多时候,我们都能看到这样子的拐卖事件的发生,被拐来的孩子大声哭闹,于是人贩子就说自己管教孩子不小心打了孩子,孩子记仇,路人也就不当回事了。
再到了后来,寄萍发现,人贩子贿赂警察,警察也就附和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人心险恶,几个银元就能让一个警察说假话,帮着人贩子助纣为虐。
也许在寄萍的心里,她并不知道谁可以依靠,而看到那个伯伯,只是一个契机,她只是此刻想找个人离开这个人贩子手里罢了。
而社会的黑暗,我们可以清晰可见。周围的人明明知道那对夫妻是人贩子,却没有人报官,也没有人站出来帮两个孩子,只有一个妇人看不下去说了两句实话。
但是没有用,即使知道他是人贩子,伯伯还是要用钱把孩子从人贩子手里解救出来,这就是现实。无力而又令人动容。
这就是人性的黑暗,因为人们的懦弱,助长了这一股歪风邪气,因为警察的不作为,即使知道是人贩子又怎样?拿不出来证据,没有人能拿他怎么办,因此他们肆无忌惮。
而寄萍就是看到了这一切才开始不相信养父母,她觉得养父母不是真心实意想要帮自己找寻爹爹,还是想要把自己和弟弟卖掉。
于是带着弟弟逃跑,谁知道遇上了老鸨,也就是江淮书寓的吴妈妈,连哄带骗的骗进了窑子。
这孩子也一点都不含糊,居然相信了。
2、寄萍为了心中的那份信念
寄萍和弟弟走丢之后,遇到了一个人,那个边跑边说,"正在抓人呢,这世道这么乱,这小孩怎么乱跑?"
当时的年代,社会黑暗,世道纷乱,人贩子这种见不得人的勾当也是私下里横行。人贩子又怎么会承认自己是人贩子,于是假借保护之名带走了孩子。
寄萍心里想着的是此刻有个人依靠,本来想问他新市场在哪里,想去找爹爹,结果发现这个人其实是人贩子。
寄萍从始至终想的都是带着弟弟,找到爹爹!
不管是跟着这个人贩子,还是后来的养父母,甚至是后面的老鸨吴妈妈,她都是想找个依靠,能够找到爹爹。
很多人会为养父母感到不公平,觉得寄萍就是个白眼狼。但是明明出生在很好的家庭,是富人家的孩子,即便不是这样,谁又愿意流离失所,寄人篱下?
对,就是寄人篱下。
即使养父对她再好,都是寄人篱下,你在这个屋檐下,住的别人家的房子,吃着别人家的饭,就是寄人篱下。
有什么能比家人团聚,更来得重要?
即使说父亲不是很好的人,那也是父亲。即使后来父亲出卖它,把她嫁给了卢白更,父亲还是为了她死掉了。
这就是血缘关系,是很多东西无法斩断的亲密,这也是为什么寄萍一开始始终不亲养父母。
因为没有血缘关系,因为没有长期的陪伴,很难建立相互亲昵的联系。但是后来,因为长期的共同相处,她还是接受了这样的养父母。
所以一开始,大家都只是陌生人,谁又能够相信谁?一个孩子,在这乱世之中,为了保全自己,只能拼命的逃跑,想要找到亲生家人,这又有什么错呢?
只是在不同人的立场之下,很多人不能理解罢了。
因为大家都站在上帝视角,看到了后面的发展,看到了她被老鸨带走,关进了窑子,才会叹惜这个孩子不听话,是个白眼狼,活该。
假如这个人真的能够带她们找到爹爹呢?要不要尝试?我觉得是要的,一个孩子,想要找到家人,哪怕有一丝希望也会坚持啊!
这个时候,还哪里管她是好人坏人。
但是这兵荒马乱的时代,好人难寻,坏人捻手就来啊!遇到的三个,也就是这个养父是个好人,两孩子还不断闯祸。
但是有希望是否就该坚持呢?是的。
3、寄萍的性格使然
这像极了王寄萍,这也就是她的性格使然。只要能够找到爹爹,她就愿意一试。
就像是后来,为了救宝儿,为了救师父,分身乏术,只好去劝说师父,最后救了宝儿和师父。
就算有一丝希望,谁又愿意放弃?为了身边最亲的人。
在没有认识这些人之前,她的父亲是她最亲近的人,她想方设法的想要找到爹爹,与之团圆。
在之后来,她的养父母,她的师父,还有陈知远,宝儿,都是她亲近的人,她拼了命想要救所有人。
就像是后来,她为了救陈知远而嫁给卢白更,只要有希望,她就愿意一试。最后还刺伤了卢白更,这就是王寄萍,心中有信念,不顾一切也要去实现。
那个时候她就是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心去做这件事情。
她就是那样一个坚定而又固执的人,在洪喜劝她走的时候不走,留下来救他爹和陈知远。
因此,一开始谁要不知道结局,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找到爹爹是她一开始最大的念头。
要说到不该,她最不该的是没有看清楚好人和坏人,但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对这世间哪能明白的那么透彻?即使是个大人,有的人,也许经过数十载,才会参透这人世间的金钱欲望,有的人,也许终其一生也不能明白。人性这一课教会了很多人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