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脑洞与亲戚们就明朝万历皇帝定陵的发掘情况进行了交谈。
事实上,还有一座离挖掘很近的帝陵,那呢?一千多年来,无数人都想打开武则天的建陵。
乾陵在陕西干县的梁山上。
当时还有一个故事,唐朝最有名的术士袁天罡和李淳风分别替皇家选墓地,游遍九州之后,都说自己选好了龙穴。再一对,都在梁山。
到了梁山。袁天罡说自己曾在龙穴上埋下一枚铜钱,李淳风说我打下了一根铁钉。
挖开一看,铁钉正好钉在铜钱的方孔上。两人不谋而同。
可是,亲们不要随便上当啊。
史书可是一个谜语大全,里面的门门道道多着呢。脑洞就不信这么巧了。况且这两本人本来就是一对CP,关系好到半夜三更你推我的背我推你的背。《推背图》就是这么来的。
从这个铜钱跟钉子,脑洞都猜到了他们谁是那啥,谁又是哪啥。
言归正传,这个梁山确实风水不错,而且就像一个大姑娘躺在地上,北面的山峰像头,南边的二个峰像咪咪。
武则天一看,觉得朕躺下来,就是这样啊。开造。
于是,就在这里造了乾陵。这个梁山的风水好不好呢?脑洞觉得特别好,为啥?就凭古往今来,所有的唐帝陵都被挖了,就属这个乾陵没被挖。
一开始黄巢起义,把唐朝皇帝赶出了长安,黄老四就想挖武则天的乾陵,动用了四十万大军挖了三十米深的坑,半边山都被挖掉了,都没摸到武则天的裙边。这说明盗墓是门手艺活,不是人多就可以滴。 到了五代十国,出了一个史上最大的盗墓贼:节度使温韬。
这位仁兄把唐陵挖了个遍,李世民的墓都被挖了,可是挖到武则天时,一上山,就风雨大作。下山,就风停雨歇,来来回回搞了数次,温韬也害怕,就算数了。
第二个被吓跑的是民国军头孙连仲。
这位老孙看着另一个老孙孙殿英把慈禧和乾隆的墓给挖了,发了一笔横财,也想照方抓药,跑到梁山来挖武则天的。
结果炸药一响,一道黑烟升起,就像黑风寨杀出山大王,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孙连仲虽然也姓孙,但显然没有孙猴子的法力,当下吓得屁滚尿流。据说,当场就死了七个山西兵。为啥山西兵死呢?因为武则天就是山西人嘛,老乡见老乡,竟然来偷香,弄死算俅。
到了解放后,郭沫若先生想发掘一下乾陵。当时,已经把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给发掘了。趁热打铁,把这个千年大墓发掘一下。
这个时候恰好又出来一个事情,几位民工跑到梁山炸石头,结果一炸,把乾陵的墓道口给炸出来了。
黄巢四十万大军挖不到的东西,几位山炮就搞惦了,不知道黄老四知道了会怎么想。
这个墓道一出来,那发掘工作就成功了一半啊。
当时郭沫若来考察,觉得里面有很多珍宝,比如武则天的《垂拱集》,甚至有王羲之的《兰亭序》。
里面有没有呢?当然有,乾陵里面埋了高宗、武则天两位皇帝,在位的时间又这么长,又是唐朝鼎盛时期。珍宝肯定很多,而且后面经过一些探测,知道了乾陵里面的情况,据估计,里面大概有五百吨的珍宝。
想想就心动啊。
郭沫若打了报告,说发掘一下这个乾陵,当时陕西这边都做了很多前期工作,报告打上去,没有批。
周恩来否决了。
周恩来回复道:“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
这个话很关键,因为不但否决了 乾陵的,还否决了其它帝陵的发掘工作。明定陵开挖之后,地方上很多人都动了心思。周恩来这个批示可以说定了基调:所有的帝陵留给后人来完成。
接下来。发生了一件很奇怪的学术争论。
1964年的时候,郭沫若发表文章,提出一个观点:《兰亭序》是隶书作品,不是行书写的。
大家知道《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是用行书写的。
郭沫若认为,不对,《兰亭序》是用隶书写的,我们看到的《兰亭序》,不是王羲之本人写的。他的论据是什么呢?是最近出土了一些东晋的墓志,都是由隶书写的。
这个论据充分不充分呢?应该是不充分的,但郭沫若地位很高,可以说是学霸,他提出这个观点,当然很有份量。
于是,有的人就写文跟他争论,表示《兰亭序》怎么可能是隶书,明明是行书嘛。
这一争,就惊动了毛主席。毛主席当时正提倡百花齐放,就给郭沫若写信,说“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表态支持他们学术争鸣。
既然争鸣,那就得有一个裁判,谁是最权威的裁判呢?
裁判就在乾陵里面,据说,乾陵里就有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到底谁对谁错,打开一看就知道了。
所以,郭沫若先生很高兴,又给周恩来打报告,说我们是不是挖开看看。
周恩来回复: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
这一次,比上次更为直接更为明确。周恩来经常带外宾去定陵参观,他的心里对帝王陵的发掘工作有更为深刻的思考。
而这一句,彻底让郭沫若断了念想,因为这时已经是1973年了,十年后,就是1983年了。郭沫若是1978年去世的。
刚发现乾陵墓道时,郭沫若雄心壮志,写了一首诗《游乾陵》
里面有一句:待到幽宫重启日,还期翻案续新篇。
这个新篇还是希望像周总理说的那样,留给后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