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有“三恐惧”:事件的过度审理限制、害怕错案、害怕重审。
20年法官生涯,她逐渐褪去青涩,坚韧成长。先后审结民商事案件5000余件,没有一件发回改判、没有信访投诉,被当地群众称为“知心法官”。她就是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黄志丽。
“其实,我就是基层法官中普普通通的一员。”黄志丽,这个来自闽南地区,从小有着侠女梦的女子,在成为“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后,多了一份岁月洗礼后的淡定与从容。
图为黄志丽。
“一个小猪圈毁了一个家”,
这句话让她自责不已
1972年,黄志丽出生于福建省南靖县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她就痴迷于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并在心底种下一个“侠女梦”。
1995年,学文秘出身的黄志丽,在择业时,站在了人生的转角处。
那一年,漳州公检法系统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她以总成绩第一名考入芗城区人民法院,命运似乎让她找到了当“侠女”的机会。
手握法槌、身穿法袍的法官,开始了“行侠仗义”生涯。三尺法台上,她笃定要做一名严谨的法律工作者。为此,遇见问题时,满脑子转的都是“法律是怎么规定的?”
理想似乎丰满,现实却更为骨感。有一起案子,让她“碰壁”了。
那是一起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相邻土地纠纷案,被告当庭承认自己的猪圈侵占了原告的土地,黄志丽也依法快速作出判决。
然而,三个月后,当她回访时,发现原、被告双方是亲戚,土地争议中还夹杂了许多亲情纠葛。一纸判决,让双方从不断争吵变为断绝来往。被告90多岁的爷爷临终时遗憾地说:“一个小猪圈,毁了一个家!”
老人的话,让黄志丽自责不已。她开始反思:“假如当时再调查得彻底一些,不轻易作出判决,事情的结果是否会截然不同?”
由此,黄志丽逐渐体会到,办案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法官如同医生一样,需要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召唤社会道德回归,“既要解开当事人的法结,更要解开心结”。
有幸的是,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师傅的授业、同事的帮助、当事人的支持,让她慢慢学会把法律带进生活、带进群众的日常,从情、理、法多重视角来重构办案思路。
“办案不能‘捣糨糊’”,
一个案子三个月调解十几次
凡是自己经手的案件,不分大小,无论难易,黄志丽均“苛以待之”,直到“拨云见日”。
在曾经担任过她书记员的刘颖看来,多少有点不解,“师傅不是处女座,却多少有点强迫症”。
黄志丽却说:“办案不能‘捣糨糊’,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为法官者,要明白‘100-1=0’的道理。”
图为黄志丽在芗城区古塘村同群众座谈,为一起案件进行调解。
多年后,黄志丽又经办了一起案件。六兄妹签下协议,约定瘫痪的父亲和患精神病的弟弟由最小的妹妹照顾,费用由小妹一人全包,作为补偿,父亲去世后名下房产归小妹所有。
小妹悉心照顾父子俩十多年后,父亲和小弟相继去世。后来因为房价暴涨,哥哥姐姐便起诉要求重新按份分配家产。
小妹每次提起这件事都哭红了眼。难道自己十几年来的付出,在法律规定面前,都不做数了吗?
法官助理小蔡问黄志丽:“她的诉求,来来去去也就是那些话,虽然闻者伤心,但也了无新意,你怎么能有这么好的耐心听下去?”
黄志丽说:“法官是直面群众疾苦的职业。无论哪个案子,当事人都希望你懂他,我们一定得用心聆听,让她这场官司打得有尊严,才能真正解开法律解不开的心结!”
于是,黄志丽带着小妹的故事,走访了居委会、邻居,了解案件真相;同时,为兄姐们理了一下十多年的账,让他们彼此回忆往日情分,三个月里做了十多次的调解。
终于,兄姐们放下心结撤诉,重归于好……
“要实现事了、人和,就要用情办案,和群众真正交心。”黄志丽在办案中渐渐摸索,她总结出“三个贯穿始终”工作法——通过调查研究探知纠纷背景,通过亲和调解疏导化解冲突,通过释法析理实现情、理、法交融。
路子走对了,就不怕山高水长。2010年,因办案成绩突出,黄志丽第一次拿到国家级的荣誉——“全国办案标兵”,这让她倍感“小惊喜”“小确幸”。
之后,全国优秀法官、全国三八红旗手、“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等荣誉接踵而来。有了“明星”般的光环,黄志丽依然谦虚低调。每当看到宣传栏贴出自己的照片和事迹,她都得低头匆匆走过,笑言“生怕被别人认出来。”
“俯下去的是身板,
树起来的却是信任”
时光或轻或浅,总能留下痕迹。
2019年11月,黄志丽担任漳州市芗城区人民法院副院长。
院长找她谈话,希望能够发挥其经验优势,把培养诉前调解、简易案件速裁团队的重担“挑起来”。
一句“我试试”,黄志丽又开启了新的征程。
看着她忙碌的身影,有朋友好意劝她歇一歇脚。“都当上院领导了,就放手让年轻人在前面冲锋了吧?”
面对这个平均年龄不超过35周岁的团队,她深感责任重大:“法律工作需要丰厚的经验和技艺的沉淀,等着我的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的日子。”
图为黄志丽与团队干警在芗城区农友村为一起土地承包案件进行现场调查。
随后,黄志丽开始了教学生涯,带着团队研修心理学、医学常识,向乡里乡亲、各行各业学习民风民俗、行业行规,同时把“三个贯穿始终”工作方法、把如何和百姓交心的办案“心学”,一点点地带给新团队。
小梁是资深助理,却遇上了新问题,一件建筑工程承揽合同的案件涉及到分包的包工头下落不明,调解陷入困局。
“不行就走公告程序。”小梁摊摊手,无奈地说道。
黄志丽笑着说:“万事不能太绝对。走公告程序,肯定要半年以上的时间;可如果找到人,结案也许只要几天。我们速裁团队的目标,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又好又快地解决纠纷!”
当黄志丽带着大家终于找到包工头后,双方放下成见,围拢在一起达成调解协议。尽管过程曲折艰辛,但速裁团队的每个人都有了满满的成就感。
黄志丽时常告诉年轻法官,“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民心;俯下去的是身板,树起来的却是信任。”
她说,“希望我接触过的每个当事人,都能把我当成人生旅途中对他们有所帮助的朋友。”言语中,透露着坦诚和率真。
点击回顾:见证——百年百场人物采访 ↓↓
观历史·岁月老人传
谢觉哉:“不看案卷,还要最高人民法院干什么?”
雷经天刚宣判黄克功死刑,就收到了毛主席的来信
“一女三嫁案”,马锡五是这么判的
党鸿魁:“咱们边区的监狱,就是学校”
他曾当众释放7例“二流子”人犯,被老百姓誉为“奥青天”
习仲勋:把屁股在老百姓这一方面坐得端端的
王子宜:法庭审判可以多吸收人民来旁听
从童养媳到党史上首位女庭长,她勇闯险地抓捕叛徒,就地枪决!
英雄秦绍勤,开膛剖肚在北门,宁愿自己死,也不连累人。
那个在村头调解争水纠纷的人,是人民政权的第一任“首席大法官”
他被“一砖头打到延安”,毛主席风趣地感谢国民党特务
红色司法的多个“第一”,都与这个人有关
面对家人反对入党,19岁的他说:“信者不惧”
爱豆
忆往昔·开路先锋谈
忆往昔
红色中华反贪第一大案,打掉的老虎是“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法大校名中“政法”谁提议的?有何深意?
可能是最被“低估”的法科学人,却不该被遗忘
刚解放,妇女惨遭迫害的案件为何时有发生?一份报告催生婚姻法
手持任状,孤身赴任人民政权第一个省会城市法院
军法上将!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
70年前,他主审的大案判决书全文在报纸公布
把培养新人当成光荣任务,杨秀峰身后不留骨灰
“伪法院即日停止活动,所有权力归由华北人民法院!”
爱国无罪,他是营救“七君子”的少数民族大律师
刑法刚刚实施就不照办,谁还相信我们会依法办事?
将国民党绝密文件交给周恩来、协助运送电台……后来受邀出席开国大典
亲历七位最高法院长,他有何感悟?
王永成:在死刑复核一线奔走三十余年
傅旭梅:一个人和他的时代
费宗祎:“参与起草民法典,今生不枉此行”
沈关生:曾参与1956年审判日本战犯的他,后与经济审判工作结缘
蒋志培:从“北大荒”知青到知产司法保护“尖兵”
蔡小雪:27载激流勇进,行政审判的守望者
高贵君:“最高法院办理的刑案,必须让人挑不出毛病”
看今朝·时代楷模讲
“我没事,就是想听听你的声音”
17年前“老铁”,迄今滚烫!
“姜姨”来了
马彩云法官离开5年后,她身边的人这样说……
桑曲一滴水
周春梅:“说实话,干实事,脊梁不弯”
魏晶晶:红土地上的“孺子牛”
18年前重返墨脱,如今他怎么一点儿都没变?
方金刚:用生命践行着人民司法为人民的誓言
是什么让他放弃当乡镇领导,选择从书记员做起
这是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
下乡归家,烫衣竟然烫下来十几只虱子!
翻开李庆军的19本日记,我们好想他
被人持斧威胁、火烧家门、黑砖砸窗……这位新疆法官为何说“我不怕!”
宋鱼水何以成为宋鱼水?
被称为“生死判官”、刑事审判“扫地僧”,他却自评很普通
原市政协副主席谋杀交通局长一案,他是怎么判的?
党校学习中诞生的“法庭上的独孤九剑”
与“老赖”博弈、不惧死亡威胁……这位80后执行法官为何这般血性?
窑洞里,她俯身去摸当事人伤残的双脚……
从软件项目经理到金融法院法官,“两捐骨髓”的爱心法官为法治代言
案件延期了,庭长却再也没回来
是什么让外省的群众慕名而来,点名向她求助解决自家的烦心事儿?
被弓弩、毒箭和柴刀威胁,这位法官一开始害怕,后来……
“老兵”永不谢幕
步履不停“兴利”不止的背篼法官
他为当事人要回“救命钱”,当事人想给他捐肾
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作者:吴烨 | 编辑:周蕤